前言
奇幻森林,需要深度改变

1859年11月,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在其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告诉人们:“在丛林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由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被根植于人们心中。

此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不独自然界的物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亦是如此。相对人类社会这个广袤无际的丛林,身处其间的个体,倘若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由内而外地调整自己,锻炼生存技能,实现自我提升,对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最积极的反应,那么就会成为生活的弱者,轻易地被无情地淘汰,沦落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个体如何才能于社会丛林中获得生存的机会,成为强者呢?美国著名管理专家丹尼斯·韦特利告诉我们:个体只有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才能促发内在觉醒,让“不服输”根植于自己的内心,进而发自内心地愿意提升认识,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不同的机会改变自己,最终于激烈的丛林竞争中获得成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所以,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

何为自我意识?它对个体的意义何在?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亦称自我认知,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它产生于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动力,也是个体的自觉性、自控力产生的前提,更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决条件。

个体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成功。个体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识,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自觉自律地行动,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积极的自我教育。同时,个体具有了自我意识,才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优良的个性。而正确的道德观和优良的个性,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个体的自我意识源于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因此,自我意识就如同电脑的程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结果。倘若个体在自我意识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就会感受到失败和沮丧,由此必定遭遇失败的人生;反之,个体在自我意识中肯定自己,就会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进而收获成功的人生。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指出,自我意识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个体要在社会丛林中生存下去,不断提升幸福感,收获成功的人生,就需要不断提升,改变自我意识,强大自己。

自我意识心理学的先驱普莱斯科特雷奇以数千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实验证明了自我意识对个体改变的重要性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倘若个体能改变不恰当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改变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控制,就可以提升自我能力,改变当下的不良处境。

因此,个体要在社会丛林中有所成就,就要全面地完善自我意识,让一个适当又现实的自我意识相伴终生。这就要求个体要能接受自己,拥有健全的自尊心;要能信任自己,并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要能自由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逃避现实,隐藏自我;要让自己身处社会丛林中,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个体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且积极现实地对待它们。如此一来,个体的自我意识就会在对自我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日臻完善而稳固,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个体,必定是自信且自由的,他不会为外物所困,不会因舒适区的同化而丧失自我价值,也不会在“鸟笼”中失去自我,更不会让与生俱来的攻击性退化。

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个体,不会于落魄中自我否定,不会压制自己的能力,浪费自己的天赋本能,不会让自己身处忧虑、恐惧、自我谴责和自我厌恶中,不会扼杀自己的生命力,而是会主动进取,让自己发生深度改变,正视“恐惧区”,勇于迈出改变的第一步,让自己如同“飞轮”一样飞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此一来,伴随着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并完善,个体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科学而合理地扩大“心理舒适区”,乐于主动进入学习区。最终,于弱肉强食的“丛林”中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丰富的人生、幸福、成功、平静以及内在的崇高目标,进而体验到幸福、自信、成功等饱满的感情。

所以,每一个个体都要学着让强大的自我意识帮助自己在丛林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如同“近20年来最有创造力的作家”华莱士在一次演讲中告诉我们的:在烦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所长所短,知道自己的成长需要,不让自己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自己掌控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在其创作的《丛林之书》(The Jungle Book)中有这样一段话:

“Now this is the Law of the Jungle—as old and as true as the sky; And the Wolf that shall keep it may prosper, but the Wolf that shall break it must die. As the creeper that girdles the tree trunk, the law runneth forward and back, For the strength of the pack is the wolf,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wolf is the pack.”(这就是丛林法则,如苍天一般古老和正确。遵循它的狼将繁荣昌盛,违背它的狼必将招致灭亡。如同缠绕树干的藤蔓一样,森林法则源远流长。狼群的力量来源于狼,狼的力量也来源于狼群。)

作品中的男孩毛克利,面对丛林中其他动物或敬畏或恶意的眼神,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慢慢地学会在丛林中立足、谋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慢慢地体会到何为丛林法则的同时,借助于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应得的尊重,以及在丛林中的生存权。

生活在“丛林”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不断成长的孩子?要获得怎样的人生,端看你如何改变自我意识,怎样理解丛林法则。

你可以选择奋斗,于激烈的丛林竞争中提升自己,高居食物链的顶端;你可以选择尽职和遵从,过着平淡无奇,带着几分挣扎的人生;你可以选择退缩,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退步,最后退无可退,让人生陷于困境,直至死亡。

现在,是时候花一点儿时间完成下面这个小测试了:

请你闭上双眼,想象自己正于清晨的森林公园里漫步。走着走着,你的眼前出现一个小屋,你满怀好奇地走进去,发现屋子里有许多面镜子。现在,你在观察周围时发现了什么?请你在提供的选项中做出相应的选择。

A.除了自己的影子,没有其他人

B.可以看到周围很远的地方零星有几个游客在参观

C.周围不远处有几个游客在参观

D.你的周围聚集着很多人

请对照下面的分析,反思自己:

选择A的你是一个自我意识特别强的人,你习惯于将自己看作注意的中心,其他人或事物极难引起你的关注和兴趣。

选择B的你是一个相当理性且界限感比较强的人,你能将自我与他人划分得相当清楚,能给自己留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并相当注重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索能力,凡事能坚持独立思考,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选择C的你是一个虽然拥有自我意识但并不很强烈的人。你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忽视“自我”,甚至有的时候完全无法注意到自我,因此遇事不果断,没主见,极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选择D的你是一个相当缺乏自我意识的人。你在日常生活中过分依赖他人,害怕孤独,凡事喜欢听从他人的意见,极少独立思考,缺乏独立性。

下面,请你翻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认清自己,学会用心理学的目光观察自己,学着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修炼自己的本领和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定会在竞争激烈的“丛林”中,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