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标志物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在心脏标志物中,属于酶蛋白的有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糖原磷酸化酶BB等,检测这些酶蛋白要充分利用酶所催化的生化反应、建立各种测定催化反应速度的方法来测定酶的含量,从技术上来讲比较容易,测定过程快速,既可用手工测定,又可用自动分析仪测定。

(一)比色法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临床常规中多使用简单易行的比色法测酶活性。比色法原理是让酶与底物作用一段固定时间,然后停止酶反应,加入各种化学试剂与产物或基质反应呈色,用比色计在可见光处比色。同时将被测物质作标准管或标准曲线,比较后计算出在此段时间内产物生成量或底物消耗量,然后算出酶催化反应速度。常用的比色法有两种: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法,前者用眼睛观察,后者用光电比色计测量,两种方法都是以朗伯-比尔定律(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为基础。光电比色法可以消除了主观误差,提高了测量准确度,而且可以通过选择滤光片和参比溶液来消除干扰,从而提高了选择性,如赖氏比色法。传统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等心脏标志物均采用比色法进行检测。随着光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应用日益普及,精密度较高而价格又较低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逐渐代替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法也随之逐渐代替了比色法。

(二)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新兴于20世纪50年代,有以下几个显著优点:①是测定范围不只局限在可见光,还可扩展到紫外和红外部分。这就为扩大测定酶范围提供了可能性;②是提供了寻找一类不需停止酶反应就可直接测定产物生成量或底物消耗量方法的可能性;③是不需要如比色法那样,作标准管或标准曲线,而直接从吸光度ΔA/ΔT计算出酶催化反应速度。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于比色法,故比色法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被分光光度法所取代。

(三)连续监测法

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际临床实验室开始采用“动态法”,就是习惯上所称的“连续监测法”。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生化分析仪,可以测酶反应的初速度,其结果远比“固定时间法”所测平均速度准确,在高浓度标本时尤为明显。由于生化分析仪器的运用,在同一疾病患者用两种方法所检测的酶的结果并不一定平行一致。在心血管事件的急性期,用连续监测法测定结果增加倍数常明显超过固定时间法。目前在发达国家中,连续监测法几乎取代了固定时间法,我国也已开始广泛应用连续监测法,比如测定CK、CPK。“动态法”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监测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