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进展(第2版)
- 马依彤 霍勇主编
- 1272字
- 2021-04-16 22:59:09
二、临床检测方法及参考值
(一)检测方法
目前,血清心肌酶学的检测仍是AMI诊断的一常用指标,AMI时血清酶的变化有一个延迟期,就是说,出现AMI时虽然酶已经释放到细胞外,但由于病变局部没有血液通过,释放的酶主要经由淋巴系统缓慢释放入血,大约经过4~8小战士后,血清酶的活性才开始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属细胞内功能酶,细胞外液含量极低,细胞内外梯度差大,可达万倍到十几万倍。血清AST主要来源于心肌细胞和肝组织,属于非特异性酶,其升高对疾病的诊断无特异性,但可作为器官轻度与中度或重度损伤的评价指标之一。
AST是检查肝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常规项目。通常用速率法和赖氏比色法测定。前者需自动生化分析仪,后者操作繁琐。仅测总AST活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心与肝损伤程度和判定预后,而m-AST在血清中的急剧升高能反映细胞损伤程度和坏死量。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m-AST的标本留取和测定方法。
1.标本留取
标本留取时需注意m-AST不太稳定,易于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除,半衰期短,其清除率比c-AST快5倍以上,因此血清或血浆都可用作标本。抗凝剂可选用肝素、EDTA和枸橼酸钠,这些均不引起酶的抑制。但带有NH 4 +的抗凝剂应避免使用。因红细胞中AST含量高,故溶血标本不能使用。
2.检测方法 (1)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有实验显示,在pH8.6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电压为200V,时间13分钟,温育20分钟,显色10分钟可很好地分离c-AST和m-AST,并可对其同工酶进行定量分析。但m-AST含量低,且需要复杂的染色过程及高精密度的光密度扫描计、检测时间长,不适用于临床大规模标本分析,因此此方法逐渐被其他方法所代替。
(2)层析法:
这种方法操作繁琐费时且微柱很难供应,不宜于常规检测。
(3)免疫抑制法:
免疫抑制法是采用提纯的c-AST做为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c-AST抗体,测定抗c-AST抗体与c-AST结合,酶失活使m-AST游离,用酶动力学方法可检测出m-AST的活力的线性可达到400U/L以上,但此方法受温度及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各单位测定值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免疫抑制法虽特异、准确,但与抗体制备与比例有很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4)离子交换柱层析法:
后又有研究人员参照相关文献,选用比较灵敏、简便的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AST同工酶,动力学法测定酶活性,并设定了本方法参考值,但此方法不适于大批量操作。另外,酶免疫法自动化程度较低,放射免疫法有放射性污染,试剂保存期限短等缺点。以上方法均未在临床作为常规项目开展。
(5)试剂盒方法:
目前,美国Co-Health-technologies Ins公司,通过基因工程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利用m-AST和c-AST在氨基酸一级结构的差异中找到了专一的c-AST水解剂,水解后的c-AST碎片无任何酶活性。并且在试剂中加入了m-AST稳定剂,既杜绝了残余c-AST活力对m-AST的影响,又使m-AST活力更趋稳定。这种全新的方法能够在全自动生化仪上使用,为临床广泛开展m-AST测定打下了基础。
(二)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血清的AST活力(30℃)<20U/L(为肝细胞的12×10 -3),其半衰期为2天,细胞中m-AST约占细胞总AST活性的30%~60%不等,m-AST与c-AST比值为0.45~0.55,而且各家报道的绝对数值不一,一般认为是0~4U/L(用免疫法测定);其原因是m-AST比c-AST不稳定、易于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半衰期短(在血液中为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