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脏标志物发展现状

2007年10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组成工作小组发布了“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标准推荐最好使用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CKMB仅为替代指标,同时增加了肌钙蛋白在PCI相关心肌梗死和CABG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的应用。随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表题为“推荐在我国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文章,经过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召开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我国采用该统一定义。
2007年新定义的公布,使得心脏标志物再次改写了心肌梗死的定义,已从辅助诊断手段走向核心诊断手段,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在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其对疾病的危险预测能力也凸显出来,以肌钙蛋白为代表,C-反应蛋白、B型利钠肽等新的标志物也不断涌现,给心脏病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脏标志物的种类已由单一诊断AMI发展为早期诊断ACS、危险分层、评估斑块稳定性和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的多元体。
近年来新近发现的标志物cTn、CK-MB已经成功地用于心肌坏死的诊断。但许多科学家仍在致力于寻找更早更特异的指标,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如反映心肌缺血、炎症活动性、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反映心肌缺血的指标有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胆碱(cholin)、非结合游离脂肪酸(unbound free fatty acids,FFAs)、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isoform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
反映炎症活动性和斑块稳定性的指标有基质金属酶(MMP-2、MMP-9)、髓过氧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血管和细胞间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and intracellular cell adhension molecules)、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
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指标有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
具有预后价值的指标有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MMP2、MMP-9、MPO、sCD40L 、PIGF、PAPP-A、BNP。
目前认为,Ross的“炎症假说”是CAD的主要发病机制,联合多种炎症反应因子能明显提高预测ACS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能力,应用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BNP、IL-6、黏附分子和TNF-α等炎症因子成为早期诊断ACS和评估斑块不稳定性的标记物,各种炎症生物标记物可反映ACS病理生理学的不同侧面,其中C-反应蛋白在独立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最有意义。BNP和NT-proBNP对ACS危险分层、判断预后的意义也已得到广泛认同。
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肽素(Copeptin)在发现早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已初露端倪,同种心脏标记物的蛋白修饰可明显提供诊断效力。2001年人类基因组密码破译后,其后发现很多基因突变与心肌病有关,以肥厚型心肌病为代表,12个心肌的结构和收缩蛋白基因、400多个位点变异与家族型肥厚型心肌病(HCM)有关,给心脏标志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在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生物标记物的领域,其能准确、方便和快捷的筛检早期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正如Braunwald E教授所说,近20年心血管领域的发展与心脏标志物密切相关。现今生物标志物的特点是测定反映心肌损害和脉管系统变化的生物分子,对疾病诊断和危险分层、制订最佳治疗策略、判断临床预后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生理、病理生理状态。理想的标志物应该是高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准确性;重复性好,检测时间(Turn around Time,TAT)短;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小,为诊断、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心脏标志物的发展仅仅是刚刚开始,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随着基因技术、蛋白组学、临床化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的标志物被发现,联合多种心脏标志物诊断和评估疾病,基因检测早期诊断疾病将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