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颅  脑

第4章 颅脑正常解剖

第一节 颅骨、脑膜及脑膜间隙

一、颅  骨

颅骨共23块,分为脑颅骨(8块,构成颅腔)和面颅骨(15块,构成面部支架),它们共同围成颅腔。颅腔的顶部呈穹隆形,称为颅盖,由额、顶、枕、颞、蝶骨构成,颅腔的底部凹凸不平,由额、枕、颞、蝶、筛骨构成。

二、脑  膜

(一)硬脑膜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由两层组成: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外层即骨内膜,称为骨膜层,于颅盖处附着较为疏松,特别是在枕部与颞部,但在颅缝和颅底则附着牢固,很难分离,所以,枕部与颞部若骨折,常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二)蛛网膜

它是包裹脑的一层薄而透明的结缔组织薄膜,缺乏血管和神经,紧贴于硬脑膜内面,与硬脑膜之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通过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隙与软膜分开。在端脑的上面比较薄,在脑底稍厚,疏松地包围着大脑,除在大脑纵裂和横裂处以外不会伸入脑的沟或裂内。蛛网膜下隙含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对脑具有支持和固定作用,小梁间充满脑脊液,使脑蛛网膜不会贴在脑回表面,整个脑完全浸泡于脑脊液中,同时又不会在液体内漂动。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脊液失去过多,蛛网膜小梁不足以支撑脑时,脑和软脑膜便与脑蛛网膜直接接触,并与硬脑膜贴近,产生严重的摩擦性头痛。

(三)软脑膜

为皮质上的第一层血管膜,紧贴在脑组织表面,肉眼下难分辨,它深入到大脑回和小脑叶片,形成围绕血管并进入皮质的血管周围间隙。软脑膜内陷入脑深部形成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和脉络膜丛。在垂体窝内,软脑膜和蛛网膜、硬脑膜粘连成一层。

三、脑膜间隙

(一)硬脑膜隔及硬脑膜窦

硬脑膜形成了两种特化的结构,硬脑膜隔及硬脑膜窦。
硬脑膜隔:硬脑膜不仅包被在脑的表面,其内层还褶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伸入大脑纵裂与横裂,形成四个形态各异的隔,即: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和蝶鞍隔,将颅腔分隔为相互交通的腔隙,容纳脑的各部,以更好地保护脑。
硬脑膜窦:为在硬脑膜的某些部位,其内、外两层之间分开形成的管状间隙,窦壁无收缩和扩张的功能,窦内无瓣膜。硬脑膜窦是颅内静脉血的回流通道,主要回流脑、脑膜、颅骨、眼眶和迷路等处的静脉血,是颅内、外静脉吻合的主要通路。通常把硬脑膜窦分为后上、前下两组,后上组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窦汇、岩鳞窦和枕窦等;前下组有海绵窦、海绵间窦、岩上窦、岩下窦、蝶顶窦、边缘窦和基底静脉窦等。

(二)蛛网膜下隙

位于蛛网膜和软膜之间,含有脑脊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血管,其内有蛛网膜小梁横过连接蛛网膜和软膜。脑上外侧面的蛛网膜下隙相对较窄,而在脑底面和脑沟、裂处较为宽阔。在蛛网膜下隙内,蛛网膜与软脑膜间较宽的间隙称之为蛛网膜下池。包括小脑延髓池、脑桥池、脚间池、视交叉池、外侧窝池、大脑大静脉池和环池。
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的微小突起形成的膨大,人眼可见,常以丛状突入硬脑膜窦和静脉隐窝,是人类脑脊液回流入血液的主要途径。它们在颅骨内面形成相应的陷窝。蛛网膜绒毛是一个蛛网膜下隙的憩室,蛛网膜绒毛和蛛网膜颗粒实际上是蛛网膜下隙通过硬脑膜壁的延伸,以窦的内皮作为物质交换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