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排螺旋CT基础诊断与临床应用
- 杜彦李 李旭文主编
- 1706字
- 2021-04-16 15:25:01
第三节 病毒性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是侵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其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al encephalitis,HSE)可分为两种:Ⅰ型主要影响成人,占坏死出血性脑炎的95%,并且是最常见的致命性散发脑炎;Ⅱ型主要影响新生儿,大多来源于母体产道感染或是胎儿时期在母体子宫内感染。
成人患者HSV-1抗体常为阳性,说明此前已有该病毒的感染。HSV经血型或颅外感染源经神经途径侵入颅内,首先侵犯周围神经元,然后沿轴索进入脑内,并可在脑脊液中扩散,广泛侵及脑及室管膜。
1.病理
本病以出血坏死性脑炎性病变为特征,主要累及边缘系统,包括颞叶、额叶眶面、脑岛、扣带回,一般不累及基底节,病变通常为双侧性。受累脑组织局限或广泛性坏死、肿胀。镜下早期可见脑膜与脑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血管周围袖套状浸润,病变进展则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崩解,以及斑点状出血,灶内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炎症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晚期出现局部脑组织萎缩、皮质破坏、白质变性及纤维胶质细胞增生。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Ⅱ型脑炎常引起脑发育不全、颅内钙化和视网膜剥离等。
2. CT表现 (1)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脑炎:
早期可正常或轻微异常,典型表现为低密度病灶,首先出现于两侧颞叶前内侧及脑岛,继而扩展到额叶和枕叶深部,向外扩展至豆状核,然后突然正常,此为特征性CT所见,一般不侵犯壳核。病变区域肿胀常致局部脑沟变浅,少数病灶内可见出血。增强后,早期通常无强化,进展期可出现斑片状或脑回样强化。多数病例见占位效应。晚期局部脑组织萎缩、钙化。
(2)单纯疱疹病毒Ⅱ型脑炎:
可见脑回状高密度灶,可能为出血所致。由于脑组织广泛破坏,显示为多发软化灶及钙化灶,钙化多位于脑室周围灰质和皮层下白质内,可见双侧脑室扩大、皮层变薄。
二、其他急性病毒性感染
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EB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肠病毒脑炎及Rasmussen脑炎。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多见于成人,起病突然,临床症状较重,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癫痫及意识状态改变。CT表现为大脑深部及皮质下白质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病变区可见脑回状强化。
EB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抽搐、意识不清、嗜睡、惊厥等。病灶多发累及皮层及灰白质交界区,CT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改变,增强扫描部分病灶不均匀强化。
肠病毒脑炎较少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以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为多见,属于急性传染病,易累及脊髓前角,导致肢体迟缓性瘫痪。CT检查常正常,部分病例可见脑内低密度区。增强有不均匀及脑回状强化,有时可见脑膜及室管膜强化。
Rasmussen脑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脑炎,临床特点为癫痫发作与神经功能障碍。病变倾向于单侧性,也可侵犯双侧大脑半球。CT检查早期常为阴性,慢性期见局部脑萎缩,并逐渐加重。
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是一种由麻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逐渐进展性脑炎,可持续数年,常为致命性。常累及儿童、青年,尤以12岁以下儿童多见,一般在3岁前患过腮腺炎。
1.病理
病变可累及脑膜、皮质、白质,多累及半卵圆中心白质。病理上可见脱髓鞘改变及胶质增生,皮质区神经元细胞减少及胶质细胞增生改变,基底节、脑干等也可受累。免疫组化检查脑组织中有麻疹病毒抗原。晚期神经元数量减少并胶质细胞增生。
2. CT表现
发病早期可无异常发现。随病变进展,可见局部脑组织肿胀,皮质下白质及基底节区出现低密度改变,增强后无强化。晚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改变。
四、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是一种见于免疫抑制患者的弥漫性病毒性脑白质病变,多见于AIDS患者,也可见于恶性肿瘤、肉芽肿性病变、内脏移植及其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1.病理
本病是由乳多空病毒造成的亚急性脱髓鞘改变。该病毒主要侵犯少突胶质细胞,由于少突胶质细胞有维持髓鞘结构的作用,遭破坏后即出现广泛多灶髓鞘脱失及轴突破坏,还可见特异的呈多核并有多个粗大突起的星形细胞。病变首先侵犯皮质下白质,继而向深部白质蔓延,随病程进展,病灶融合,最典型的部位是半卵圆中心后部。多为双侧性,不对称常见。
2. CT表现
皮质下白质区低密度改变,很少或无占位效应,一般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