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眼部炎性病变

眼眶炎症(orbital inflammation)分为眼眶感染性炎症、特发性炎症及慢性炎症。眼眶感染性炎症包括眼眶蜂窝织炎、眶脓肿、骨膜炎、眶骨髓炎、球筋膜炎、栓塞性静脉炎、眼眶寄生虫病、眼眶真菌病。特发性炎症是指原因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主要是特发性炎性假瘤,慢性炎症包括一类血管受侵犯的炎症。

一、眼眶蜂窝织炎

眼眶蜂窝织炎(orbital cellulitis)可分为五型:眶隔前蜂窝织炎、眼眶蜂窝织炎、骨膜下脓肿、眼眶脓肿形成、颅内并发症形成。

(一)病理

病原体产生毒性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管壁渗透性增加,血管内成分渗出,形成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局部红、肿、热、痛。病灶内可见病原菌繁殖。白细胞最终崩解,释放出蛋白溶解酶,引起组织局部坏死、溶解,脓肿形成,由新生毛细血管以及成纤维细胞形成的肉芽组织构成脓肿壁,脓肿壁内肉芽组织不断形成,最后瘢痕愈合。

(二)CT表现 1.眶隔前蜂窝织炎

CT可以同时显示眶周结构的病变,对于揭示感染源有帮助。CT轴扫显示眼眶中部眼睑软组织影增厚,眶隔前软组织密度增高、增厚,边界模糊,但眶内结构正常。也可见眶内软组织水肿,密度增高,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水肿,眶内血液回流受阻,使密度高于眶内脂肪组织形成的。

2.眶深部蜂窝织炎

CT轴扫显示眼睑软组织影增厚,密度增高。眶脂体密度不均匀,呈斑驳状,还可见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筋膜受累时显示眼球壁增厚,视神经增粗,眼外肌水肿呈均匀一致性,眼球突出,但眶壁不受累。CT扫描同时可显示鼻窦黏膜增厚或鼻窦密度增高,还可见到筛窦间隔内或上颌窦内有高密度液平面。

3.眼眶脓肿

多位于肌锥内,眼眶脓肿形成时期不同,CT表现多样。早期眶内见类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界模糊不清,可有周围脂肪密度增高,眼球壁增厚,眼外肌边界受脓肿影响显示不清。伴视神经炎时,视神经增粗,脓肿晚期,病变比较局限时,临床症状减轻,脂肪水肿及筋膜囊水肿好转,球壁增厚及脂肪高密度不明显,脓肿壁显示清楚,呈高密度环影。增强扫描,脓肿壁呈环形强化,中央坏死区不强化。继发于鼻窦炎症的眶内脓肿,多位于筛骨纸板骨膜下,呈梭形高密度影,鼻窦密度增高,黏膜增厚,可见液平面。外伤后的眶内脓肿,CT可发现异物存留的位置或通道,由于异物组织结构密度不同,CT有不同的表现,金属为明显高密度,伴有放射状伪影,石块、玻璃等异物为高密度,但不伴有伪影,植物性异物多显示为低密度影,但竹片及木质异物,由于组织疏松,浸有组织液时,CT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见图11-2-1、图11-2-2。
图11-2-1 左眼蜂窝织炎
左侧眼睑软组织弥漫性肿胀,密度均匀(白色弯箭)
图11-2-2 右眼蜂窝织炎
右侧眼睑软组织略肿胀(白色箭头),眼睑弥漫性软组织密度影向眶内延伸(白色弯箭),内直肌受压向外侧移位

二、炎性假瘤

特发性眶炎症(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ion),常被称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居眼眶病第二位,占眼眶病8%~14%。根据炎症累及的范围可将炎性假瘤分为:眶隔前炎型、肌炎型、泪腺炎型、巩膜周围炎型、神经束膜炎型及弥漫型。

(一)病理

眼眶炎性假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为:纤维组织增生型(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细胞成分很少)、淋巴细胞增生型(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等结构)和混合型(介于两型之间)。
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点取决于手术所获得的眶内不同组织、不同部位和病变处于不同的阶段。早期为水肿和轻度炎性浸润,浸润的细胞主要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随着炎症的进展,病变逐渐纤维化,炎症细胞被胶原束广泛分开,当眶内组织全部纤维化时,眼球完全固定在眶组织内。

(二)CT表现

眼眶炎性假瘤CT表现多样性,与其临床和病理形态的多样性一致。眶隔前炎型主要表现为眶隔前眼睑软组织影增厚;巩膜周围炎型表现为眼球壁增厚,巩膜与视神经结合部的Tendon间隙呈软组织密度影改变。泪腺炎型炎性假瘤一般为单侧泪腺,也可累及双侧泪腺。表现为泪腺增大,多为椭圆形或杏仁状,位于眶外缘前部,较对侧正常泪腺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CT值在59~90Hu。肌炎型炎性假瘤累及一条或多条眼外肌,一侧眼眶或双侧眼眶受累均可见到。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肿大严重时可呈似球形。轴扫时上直肌和下直肌的斜切面,易使之误认为肿瘤,冠状扫描像可以帮助确诊。视神经束膜炎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弥漫型即表现为以上几种类型混合存在。见图11-2-3。
图11-2-3 双眼泪腺炎型炎性假瘤
右侧泪腺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白色箭头),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左侧泪腺区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白色弯箭)

三、Wegener肉芽肿

Wegener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939年由Wegener第一次描述此病的临床特征,是一种引起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有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全身灶性坏死性血管炎及灶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等特征。1955年由Fienber命名为Wegener肉芽肿,又称Wegener综合征,也有资料表明可能是细胞介导免疫性疾病。

(一)病理

Wegener肉芽肿为全身性病变,常见上呼吸道、鼻窦、肺及肾脏受累。约50%患者有眼部损害。病理特征为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肌层和弹性纤维坏死,引起管腔狭窄,伴有淋巴细胞、Langerhans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二)CT表现

Wegener肉芽肿累及眼眶时表现为眼眶占位性病变,似眼眶炎性假瘤。累及眼部其他组织时,表现多样,主要为角膜周围溃疡、坏死性角巩膜炎和肉芽肿性巩膜葡萄膜炎。CT可显示眶内病变累及的范围,不规则高密度块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病变累及巩膜和筋膜囊时,见高密度病变与眼球壁呈铸型改变,眼环增厚,病变范围广者,累及视神经和眼外肌,眶内正常结构被遮蔽。多数患者就诊时,鼻窦病变与眼眶病变同时存在,还可见鼻窦内高密度病变与眼眶内病变相似,密度一致。见图11-2-4。
图11-2-4 Wegener肉芽肿
右侧眶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白色星号),病灶向内破坏眶内壁(白色弯箭),病灶向外压迫内直肌(白色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