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1.核小体(nucleosome)

核小体是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科学家Roger D.Kornberg发现的。核小体就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若干个核小体有序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染色体(图2-1)。电镜下观察核小体为绒状颗粒连在一起,核小体由核心颗粒(core particle)和连接区DNA(linker DNA)两部分组成。核小体由一个组蛋白核心(八聚体)和一个H1及大致200个碱基对的DNA组成,其直径为7~12.5nm,外环为球形小体,每一个核小体含有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构成八聚体),而H1只有一个分子参与核小体的组成。DNA碱基在其外面缠绕——即形成核小体的颗粒部分,连接部分是颗粒部的延伸,大致60个碱基以此与邻近的颗粒连接。
图2-1 核小体的结构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它由DNA及组蛋白构成,双倍的H2A、H2B、H3及H4(即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核心,而H1作为连接分子与核小体间的DNA结合。DNA位于组蛋白八聚体内部,组蛋白尾部则暴露于核小体外部

2.螺旋体(solenoid)

核小体链呈螺旋状缠绕形成的超微螺旋称为螺旋体。核小体链中的每6个核小体反复缠绕形成的管状结构称为螺旋体,螺旋体的直径为30nm,核小体是染色体的一级结构,而螺旋体则是染色体的二级结构。

3.超螺旋体(super solenoid)

螺旋体进一步螺旋化为直径为0.4μm时,这种螺旋管状结构称为超螺旋体,它实际就是染色体的三级结构。

4.染色体(chromosome)

超螺旋体再进一步折叠、盘绕就形成了染色体。染色体是能在光镜下看到的四级结构。
人类染色体长短不一,平均长度仅为数微米。构成每条染色体DNA分子的长度大致为数厘米,所以DNA分子必须经过多次折叠、盘绕才能使其长度变为只有原先长度的1/100,使原来几厘米长的染色体容入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细胞核中。
在细胞分裂期间,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以螺旋形式存在,但在DNA复制时,染色体解凝聚为核小体。基因复制发生在S期,而基因的表达则可发生在细胞周期的任何时段。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生物性状、生殖、发育及生长都离不开染色体的功能。染色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主要物质是DNA,它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就是DNA分子中某一段核苷酸序列,一条DNA分子载有许多基因,每个基因就是一个基本遗传单位。因此染色体的功能是靠基因控制完成的,基因是染色体的功能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