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整理的一些说明

读者现在见到的整理本,是笔者二〇〇三年整理本的修订版。众所周知,梦溪笔谈通行的标校整理本是道静老师于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新校正梦溪笔谈,这个本子依据之前的梦溪笔谈校证约编、修订而成,后来重印过几次,在第三次重印时,道静老师写过一个后记,对这个版本作了一些修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在道静老师指导下,先后参预了道静老师主持的梦溪笔谈导读梦溪笔谈全译的写作,期间积累了一些校勘资料。二〇〇三年正值道静老师九十华诞,因此就在过去积累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整理本,以为纪念和庆贺。这个整理本与新校正梦溪笔谈最大的不同点,是正编部分采用元大德本为底本。现在看来,这个做法是很可商榷的,因为在笔谈的版本史上,大德本其实并不是新材料,明万历沈氏刊本录有大德本的跋语,参照旧时的刻书惯例,说明该版本就渊源于大德本,当然,能见到原刊本,总比翻刻本要好。但大德本用来作整理底本,其实并不合适,因为其中存在诸多误字和俗体字,当时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些讹误是略去不出校的,这样,所谓“作为底本”就不是很严格,再加上在排校方面也有一些误字,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对这些疏误进行修订,来弥补缺憾。

其次,对梦溪笔谈的整理,笔者经常在反思,已有的整理成果,对于底本之是非与立说之是非,似乎并没有严格区分。笔谈作为一部著名的史料笔记,自问世以来引用者众多,这些引用者的异文是否都应该用来校改文本?过去的有些校勘,所校改的文字明显缺乏版本讹误的依据,似乎是在为沈括改稿。虽然笔谈是一个没有经作者最后定稿的文本,我们在整理中有必要做一些“编辑加工”,但这类“加工”应该是审慎而有限度的。基于这一思考,笔者非常希望能通过重新整理来实践上述想法。二〇一一年,笔者承担了道静老师遗稿梦溪笔谈补证稿的整理任务,藉此见到了许多新材料,直接促成了现在这个修订整理本。

对于现在的这个整理本,笔者有以下说明:

一、采用的底本与新校正梦溪笔谈一致,以清光绪陶氏爱庐本(古书丛刊影印本,简称“爱庐本”)为底本。参校的其他版本及简称如下:

玉海堂本——一九一六年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刻宋乾道二年扬州州学刊本

丛刊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

大德本——文物出版社影印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刊本

弘治本——明弘治八年徐珤刊本

万历本——明万历三十年沈儆炌刊本

稗海本——明万历商濬稗海刊本

汇秘笈本——明万历陈继儒汇秘笈刊本

津逮本——明崇祯毛晋津逮秘书刊本

崇祯本——明崇祯四年马元调刊本

学津本——清嘉庆十年张海鹏学津讨原刊本

除底本与丛刊本、大德本外,汇秘笈本间接采用民国石印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学津本间接采用丛书集成排印本,其他版本的校勘资料皆转引自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

二、正文的条目编号,因道静老师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的统一编号已为读者惯用,且经覆核并无改动之必要,本整理本全部沿用。惟卷七第一二七条,经仔细研读,应分为二条,现采用条内分段方式表示。条目分合的校记,为省篇幅计,不再列出,需要的读者可查考道静老师上述著作。

三、凡改动底本文字之处,均出校记说明理由,校记附于每卷正文之后。底本中因避讳而被改动的文字,说明理由回改,同样性质的避讳改字,一般只在首次出现时出校,并声明“以下凡遇此例径改,不再出校”。

版本异文,除有参考价值者出异同校外,属于明显讹误的一般不出校。

每条中的语辞,条内如有俗体异写,一般择其中之一在条内径改而不再出校。

刻本中不作严格区别的形近字如“已”、“己”、“巳”,“間”、“閒”之类,及容易混淆的“大”、“太”,“即”、“则”之类,相通的“句”、“勾”,“常”、“尝”之类,以及个别明显的误字,如二十八宿之壁宿作“璧”之类,皆依文义径改而不再出校。

四、校勘主要参考资料、成果及其简称如下:

类苑——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长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排印本

总龟——阮阅诗话总龟

挥犀——彭乘墨客挥犀

埤雅——陆佃埤雅

九域志——王存元丰九域志

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良方——苏沈内翰良方

校——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

补证——胡道静梦溪笔谈补证稿上海人民出版,二〇一一年

校——陶福祥校字记(附于爱庐本后)

王秉恩校记——王秉恩校字记(附于玉海堂本后)

张文虎校文——张文虎舒艺室杂著甲编校文

王国维校识——王国维批校(批校于明崇祯马元调刊本上)

钱宝琮校记——钱宝琮明覆宋本梦溪笔谈校勘记梦溪笔谈“棋局都数”条校释(载宋元数学史论文集科学出版社,一九六六年)

李群校语——李群梦溪笔谈选读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注释校文

吴以宁说——吴以宁梦溪笔谈辨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以上凡未标明版本者,皆采用通行本。

五、校记称“从校据某某”改、补、删、乙者,指依从道静老师校勘的结论,至于校改之依据,可能抽换为笔者认为更适当的材料,因此并非完全照录道静老师的校语,凡照录者依例加引号以为区别。

六、本整理本的附录包括以下二项:

汇秘笈补笔谈的条前批语,爱庐本因另行分类的缘故,全部删去,过去的整理本以出校记的方式录存,为便于读者,现另行汇为“补笔谈条前批语”。

各种版本的序跋及有关提要,择其有参考价值者,汇为“序跋选录”。

七、道静老师梦溪笔谈校证曾将正文中的人物编为索引,甚便读者。笔者二〇〇三年整理本增以典籍、年号,经实际使用,不如人名索引简便实用,因此本整理本仍从道静老师的做法,重编人名索引,附于书末。

八、新校正梦溪笔谈附有道静老师的沈括事略,笔者二〇〇三年整理本因之,考虑到关于沈括的生平概述较为易见,故此次不再附入,而另摘录笔谈所记沈括行迹编制索引。道静老师梦溪笔谈校证的索引其实也编有这部分内容,隶于索引之“沈括”项下。考虑到这部分索引的体例与其他人名索引的体例不一,且篇幅较长,掺杂其中恐影响其他人名的检索,所以本整理本将其附在人名索引的后面。

谨以此书深切纪念业师道静老师,不仅因为本整理本依托于道静老师大量成果的基础之上,还因为笔者之研治笔谈,出于道静老师的认真指导与无私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