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米歇尔·付东

那是2009年秋天一次欢乐的晚餐。当时莱昂还没有病倒,也可能已经病了,但还看不出来。他在这家藏身小院的餐馆里招待贵宾,他们受邀参加他的电影节——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这是他在巴西最黑暗的独裁时代创立的,一个自由、创造和共享的空间。从那之后,他从未停止过扩展这个空间,与他并肩作战的是光彩照人的雷娜塔——雷娜塔·德·阿尔梅达(Renata de Almeida)。

民主的回归并没有削弱电影节存在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为了在这个巨大的大城市中心维持和发展这项艺术与民主的火苗,莱昂·卡科夫(Leon Cakoff)有过无数创举,包括出版致敬当代伟大导演的丛书。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1]、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2]和阿莫斯·吉泰[3]因此成了这些优秀出版物的主要人物,此外还有电影回顾展,确立或重新确立属于他们的杰出地位,要是有人以为他们的地位一旦确立就永远稳固,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的朋友莱昂和雷娜塔邀请我担任那一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和我们一起进餐的还有一位老朋友——沃尔特·塞勒斯[4],他不仅是导演和他那一代的领军人物,而且(这一点在巴西之外不太为人所知)不懈地支持杰出的电影观,当青年导演的制片人,是活跃于媒体上的公众人物,担任电影艺术保护专员,形式多样,囊括古今,既有剧情片也有纪录片。十多年前,我们一起策划了马里奥·皮索托[5]的前卫杰作《界限》(1931)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展映。沃尔特不仅修复了这部作品,而且使之复活了。

想到他的丛书,莱昂突然问我,在我眼中,谁是“活跃着的最伟大的导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的回答,在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时已经表达过了。通常,回答之后还需要做些解释,因为对方不太熟悉这个名字。可是那天晚上,我一说出贾樟柯的名字,就不需要解释说,他是当代电影艺术最前沿的导演,有效地运用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手法,并超越两者的区别,从他国家的伟大艺术汲取灵感并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他是最大胆的现代电影创作者、最新技术和美学的贡献者,同样,他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变迁——中国十四亿人口经历的巨变的最佳见证者。在我看来,他配得上这组稍微夸张的头衔。显然,所有宾客已然同意我的看法。

我们很自然地约定,不仅我要写一本书,沃尔特还要拍一部电影。我发现他对他的中国同行的作品了如指掌。我还得知他1970年代末就去中国拍过纪录片。

后来……后来,事情没有那么顺利。贾樟柯本人没空,我们写不了书也拍不成电影。他非常热情,但工作极为忙碌,他自己的电影拍摄只是其中最明显的部分。还有资金的问题。接着,莱昂病了,病得很重,越来越重。当然,我们仍然谈论这件事,相互写电子邮件,贾樟柯想拍,但当时已经没办法拍了,一项拍片资助取消了。2011年10月14日,莱昂去世。一切都停止了,只剩下无尽的悲痛。

但是,雷娜塔说不。她说:我们还是要拍,拍吧,作为对莱昂的纪念,拍吧,因为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她重新创造条件,使这次的计划有了可行性,并获得了一位可敬的出版人——巴西科萨克——奈菲(Cosac Naify)出版社的弗洛伦西亚·法拉利女士的支持。沃尔特·塞勒斯找来了经费与合作者。为此,所有人调整了日程。贾樟柯从百忙之中抽出空闲,并且是绝对的空闲。当时他正陷入《天注定》在中国上映前夕的风暴之中,这部电影在上映前最后一刻被叫停。他把资料、剧照和档案全都交给了我们。随着沃尔特·塞勒斯聚起来的小型拍摄组(玛利娅·卡洛塔·布鲁诺[6]、英迪·布里奥尼斯[7]……)和贾樟柯补充的人马,我们一起出发去了贾樟柯的家乡——汾阳。我们旅行,与他的家人、儿时的伙伴、合作者见面。我们一起吃饭喝酒,走遍大街小巷,听各种声响,发现各种景色,聆听回忆。从这些情境中,沃尔特·塞勒斯和我共同收获的东西和从访谈、资料研究中得到的一样多,而通常认为后一种方式对我们的工作是必需的。我们和贾樟柯一起度过了很长时间,一段愉快、艰难又忧虑的时光。也就是说,他以无边的慷慨为我们腾出时间。我们和他的妻子兼主要演员赵涛待了一阵,她散发着低调优雅和亲切的光辉,美丽温婉,和她相处,不需要言辞。我们还见了他的合作伙伴,大家在本书后文会看到。

从这一切诞生了沃尔特·塞勒斯的《汾阳小子贾樟柯》,这部影片是一个导演投向另一个导演的目光,充满敬佩、默契、幽默和深深的友爱。由此,有了这本书,最早的版本在巴西科萨克——奈菲出版。2014年10月,在圣保罗国际电影节上,贾樟柯、沃尔特·塞勒斯和我怀着巨大的喜悦相互作了介绍。接着,贾樟柯又拍了一部绝对引人入胜的电影——《山河故人》,本书法文版作了详尽的分析。

谨以此书献给莱昂·卡科夫、雷娜塔·德·阿尔梅达,及所有为了当今电影的伟大作品,陪伴走过这段艰难却无比热烈的历程的人们。


除了上文提到的诸位,我还要向其他朋友致以谢忱,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此项计划便无法成功。他们是:陈洁曜、阿涅丝·德维克托、乔安娜·科利尔、格里高利·加约斯、伊莎、龚晶晶(音译)、亚瑟·阿勒罗、亚历珊德拉·赫诺施伯格、洛朗斯·赫茨伯格、谢庆玲、市山尚三、马修、里卡多·莱利斯、李丹枫、林旭东、朱斯蒂娜·欧、王宏伟、帕斯卡尔·卫·吉诺、萧屺楠、余力为。


[1]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Manoel de Oliveira,1908—2015),葡萄牙电影导演。——译者注,之后未有特殊说明即为译者注。

[2]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伊朗电影导演。

[3]阿莫斯·吉泰(Amos Gitaï,1950—),以色列电影导演。

[4]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1956—),巴西电影导演。

[5]马里奥·皮索托(Mario Peixiot,1908—1992),巴西默片时代的天才导演。《界限》(Limite)是他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充满实验性的电影语言,被公认为巴西电影史上的杰作。但它被埋没了半个世纪,直到197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并修复。2000年,沃尔特·塞勒斯发现了《界限》剧本的最初手稿。

[6]电影制片人,与沃尔特·塞勒斯合作拍摄《在路上》(2012)。

[7]英迪·布里奥尼斯(Inti Briones,1971—)出生于秘鲁,电影摄影师、导演、制片人和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