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施以仁政

外面的战斗,陆续结束。

李二自杀的消息,迅速扩散。

唐国无数大臣听到这个消息,都明白,唐国没了。

有些非常忠心李二的大臣,非常痛心。

而一些其他的大臣,则是开始为自己做打算。

除了这些臣子开始审时度势,唐国的一些家族世家,也开始运作起来,准备想着在新朝,如何继续扎根。

这些,在李恪看来,都并不重要。

他没有去笼络那些大臣,也没有去关注那些世家。

因为在他看来,管理一国,这些人,并不是重点。

甚至从某些程度来看,世家会威胁到皇权,会茶毒百姓。

所以,不仅不会去笼络世家,甚至将来,还要把世家灭了。

当然,现在李恪更关注的,是百姓。

唐国很大,统治后,必须要让万民归心。

这点,李恪已经有经验。

所以,他召集大将,下令,士兵接替一些重要位置的守卫,并且让赵阳和李勇,立马稳定长安和附近城池的局势。

如果有不服龙国者,格杀勿论。

但是对于百姓,却不能随意伤害。

并且,李恪推出了一些政策,大概还是以龙国的各种盐、糖、蔬菜水果食物等为噱头,要大力发放全国。

前面就说过,百姓们可能并不在意谁做皇帝,也不在意改朝换代。

他们只在意,活的好,还是坏。

无疑,李恪的做法,就是要给百姓们好处,施以仁政!

这样,才能不激起百姓们的反抗,让百姓们接纳龙国的统治。

这些政策,在幽州等地方,李恪已经用过。

效果很好,所以,李恪再用,也得心应手。

龙国的种子以及曲辕犁,和糖盐等东西,迅速传入中原。

李恪颁布的政策,也迅速下达,被百姓们所知。

于是乎,百姓们都开始期待着新皇帝带来的这些东西。

毕竟,他们也听过,龙国的百姓们耕种方便,蔬菜水果种子繁多,各种各种的食物都有。

而且不愁盐,还能吃得上糖。

这让中原百姓们,还是很羡慕的。

所以,自然也很期待把这些引入中原。

也正因为如此,百姓们有了期待,注意力转开,让李恪,可以轻松度过刚刚统治的过渡期。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便很快,完成了统治。

原本唐国的边关驻军,都投降了。

愿意继续效劳的,李恪把他们分派各县府去,显然不敢重用。

不愿意效劳的,解甲归田,李恪也不追究。

另外,龙国士兵,开始接管边关,以大炮炸弹为边关的震慑武器。

同时,李恪直接下令,迁都。

从历史上看,长安并不是特别好的行政总部,虽然对付吐蕃和突厥以及吐谷浑,要近一些。

但,李恪并不担心这些异族。

所以,李恪下令,迁都去幽州。

也就是后来的北平一带。

毕竟,如今的龙国地域面积太大了。

东至原来的契丹,北到原来的高丽,西到陇西,南到岭南。

如果把帝都设立长安,那东边、北边,南边,就很难管到。

再说了,龙国在高句丽还有帝都呢,现在龙国吃下中原,完成大一统,如果帝都还在高丽,那未免太远。

在长安,也太远。

故而折中,幽州燕京,就是最好的地方。

做了这个决定后,李恪下令,长安改名西安,设立西安府。

同时,原来龙国的帝都平壤,改为平壤府。

幽州燕京为龙国新帝都,也就是,京城!

这一系列的调整,都是为了便于管理全国。

这样一来,各地的距离,对京城,都差不多。

同时,还可以防范北上的敌人。

迁都事宜非常麻烦,户部和工部,在李恪的命令下,开始在幽州京城,修建皇宫。

如今,唐国不复存在,契丹、高句丽、新罗、百济,都不复存在。

这些地方全部统一,成了龙国。

李恪设立恩科,特意在春季,又开展了一次科举,选拔人才。

他把科举完善过后,显然给了读书人希望。

读书人们经过科举,出来的举人和进士,都有入朝为官的资格。

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效忠李二的那一批官员不愿效忠李恪的空缺。

这些官员端着架子,不愿意给李恪做事。

还以为,李恪也会想当初的李二那样作秀般的去请他们为朝廷做事。

可惜,他们看轻了李恪,李恪根本就不屑于这帮迂腐的前朝臣子。

所以,就直接以科举,广纳天下有才之士,填补了空缺。

不像李二时那么苛刻,李恪对科举放得开,所以,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得了功名。

而且,还对有功名的人,开放了很多有利政策。

如此一来,天下读书人,就算再文人相轻,却也对李恪,格外感激。

故而愿意为李恪做事的,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