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滸傳》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是中國第一部古典長篇白話小說,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作者為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公元1296至約1370年),但也有人認為是施耐庵與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由羅貫中續寫的。

《宋史˙徽宗本紀》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代說書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採用為話本素材。現在看到的最早故事文本是《大宋宣和遺事》,梗概順序和現在《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分散單篇發展為連貫整體。從南宋開始,《水滸傳》成為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元代雜劇盛行,大量水滸戲出現,已有“一百零八個頭領”之語。施耐庵正是根據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的各故事創作出《水滸傳》。

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是《水滸傳》的重要人物,梁山一百零八將之一。姓魯名達,出家後法名智深,因渾身有刺青,人稱花和尚。他愛憎分明,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同時又慷慨大方,仗義疏財。“三拳打死鎮關西”、“倒拔垂楊柳”、“大戰野豬林”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塑造了魯智深這樣一個魯莽而又可愛的英雄形象。

一般認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至1566年)刊刻的《京本忠義傳》一百回本是《水滸傳》最早的定型版本,也最接近傳說人物故事;而在流傳的過程中,《水滸傳》衍生出不同版本,大體上可分為繁本和簡本兩個系統。簡本包括全部情節,文字簡單,細節少。清刊本一百一十五回《忠義水滸傳》是今存較齊全的簡本。繁本比較細緻,流傳最廣,主要增添了招安後的情節。清金聖歎刪改的七十回繁本在入清後最為流行。而最早的英文版全譯本當屬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Pearl Buck,1892-1973)翻譯、1933年出版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

《水滸傳》前半部寫各路英雄上梁山大聚義,打官軍,受招安;後半部由五個部分組成,即征遼、平田虎、平王慶、平方臘及結局。起義軍政治主張雖不十分明確,卻可看出“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理想。《水滸傳》講“忠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進而解困扶危、殺富濟貧,都是“義”的表現。其“忠”有忠於梁山事業的內容,也有忠君的倫理內涵。好漢們雖“替天行道”,但最終不得不歸服天子,走上悲劇結局。

《水滸傳》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特色,故事極富傳奇性,不單以情節生動緊張取勝,還有繪聲繪色的細節描寫。“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武松打虎”、“血濺鴛鴦樓”、“江州劫法場”等故事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等主要人物個性鮮明,帶有理想色彩但又很現實。作者對這些英雄予以發自內心的熱情肯定。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水滸傳》創造出通俗、簡練、傳神的文學語言。敍事善白描,要言不煩;偶有寫景文字也極精彩。前七十回連環套式的藝術結構也具特色。《水滸傳》在民間影響深遠,有關水滸故事近年更有多種電視連續劇、電影和電子遊戲,可見其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