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香港郵票與首日封設計初探

廖潔連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蒐集郵票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的收藏價值和反映歷史的功能早就為人熟知,但郵票的設計卻往往被人忽視。其實郵票本身的顏色、圖像、字體、大小等,均有許多變化,值得我們細緻研究。

1840年英國發行的「黑便尼」,乃世界第一枚郵票。

1862年香港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其設計明顯受英國郵票的影響。

1878年清政府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其式樣與香港郵票十分相似,只是主圖用龍代替了英皇肖像。圖為中國1988年發行紀念中國郵票發行一百一十周年的小型張。

一、香港通用郵票的設計

由於歷史的緣故,香港自1862年發行第一套郵票開始,便是仿照英國郵票設計的。事實上,作為郵票的發明國,英國郵票的式樣也曾影響全世界。

早期香港的通用郵票均以英皇肖像為主題,四周有邊框,框內除不同的紋飾或皇室標誌外,尚有香港和郵票面值的中英文字樣。其中的中文字是由不懂漢字的外國人書寫,故文字的筆劃結構與中國傳統的不同。這種四平八穩的風格一直維持了一百年,直至1962年發行的伊利沙伯女皇第二套通用郵票(俗稱「軍裝」郵票)才出現突破性的改變。

下圖為梁炎欽設計的1992年版通用郵票草圖。他曾應郵票評審委員會要求,在每枚郵票上寫上不同字體,結果評審委員會決定統一使用行書如上圖所示。

靳埭強設計的第一循環兔年生肖郵票的草圖。

「軍裝」郵票是首套由華裔設計師設計的香港通用郵票,設計者張一民乃著名月份牌畫師張曰鸞之子。張一民挑選了安尼高尼(ANNIGONI)所繪的女皇肖像油畫為郵票的主題,郵票四周沒有邊框,票上首次出現了筆劃結構較緊密的楷書。我們可從每枚郵票的構圖、中英文字體的擺放和整個畫面的平衡,體會到設計者的細緻考慮。

1968年香港發行的6角5分及1元通用郵票,首次放棄以英皇肖像為主題的慣常手法,而改用香港市徽和市花洋紫荊為主題,相對地女皇肖像或皇室標誌只擔當次要角色,僅在郵票的右上角出現。這是香港郵票主題本地化的開端。

其後的「獅龍」、「風景」及1992年版通用郵票,肖像圖案與文字,均能起到互相呼應的效果,由此可見香港郵票設計水準的提高。

二、紀念及特種郵票的設計

靳埭強設計的第二循環兔年生肖郵票的草圖,他所採用的刺繡手法甚具中國民間藝術的特色。

早期香港的紀念及特種郵票大都以英國的設計為依歸,其圖案與英國本土及其他英聯邦地區無異,題材也是與英國皇室或聯合國事務相關。

1941年,香港郵務司鍾惠霖(WYNNE JONES)作了一個很大膽的嘗試,就是首次把香港本土的風貌、建築等作為郵票的主題。這套郵票便是一套六枚的香港開埠百周年紀念郵票。

開埠百周年紀念郵票上的字體比前工整平衡(雖然同是外國人手筆),字體加有陰影,予人有立體感。整體安排也有層次感,而每枚郵票邊框內的蝙蝠均不相同,十分生動別緻。

其次,1946年鍾惠霖設計的和平一周年紀念郵票亦很特別。首先是郵票兩旁的紅色對聯「鳳鳥復興、漢英昇平」,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也成為郵票的主題。而郵票兩旁的紅色「香港」二字,其大小與擺放位置均和圖中的鳳鳥(隱喻香港在災難中再生)緊緊呼應。整個畫面運用了紅藍對比,以便突出主題。

林炳培設計的「香港科學與科技」郵票。其郵票設計的構圖大膽、意念新穎和文字說明處理細緻,難怪脫穎而出。

踏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紀念及特種郵票設計的面目均有很大的改變,如中英文字(開始使用印刷字體)的運用,開始關注與主題圖像的呼應;英皇肖像及皇室標誌開始變得細小及份量減輕,從而變成郵票上的小小象徵符號而已。此外,設計表現手法也日益多姿多采,如繪畫、照片、幾何圖案以至剪紙、刺繡等,均成為郵票上的主要表現手法。

三、香港華籍設計師郵票作品舉隅

除了1962年由張一民設計兩套郵票以外,直至1971年才有第二位香港華籍設計師的郵票作品出現。他就是橫跨七十至九十年代的靳埭強。七十年代尚有建築師何弢,接著有八十年代開始獨力設計郵票的梁炎欽及九十年代冒起的林炳培和李錫光等。

梁炎欽為1990年聖誕快樂郵票公開徵稿比賽的得獎作品所畫的插圖,圖下為得獎作品。相比之下,可見該套郵票的設計特質比較圖案化。

梁炎欽設計的「中國戲劇」特種郵票正稿局部,充分反映其繪畫的基礎。

這些香港華籍設計師中,有些是早期在外籍設計師手下擔任插圖師或畫師,後來才獨當一面負責全部的設計工作。所謂獨立處理郵票的設計,即負責收集與主題有關的資料、自行起草稿、自行決定圖像的表達手法、構圖安排、決定字體大小和字款、選擇顏色和向郵局表述意念,直至完成為止。

準備推出其後發現可能某些中草藥非香港特產而停止的「香港中草藥」特種郵票正稿,充分體現郵政署的審慎態度。此套郵票由梁炎欽設計。

四、首日封的設計

官方首日封除了出現較晚外,其設計也較民間首日封單調。早期的官方首日封圖案多放在封的左邊,並由郵政署自己設計。它的缺點是沒有關心首日封的大小面積和郵票設計兩者的關係,以致設計意念沒有整體性。

自七十年代開始,官方首日封才漸漸改由郵票設計者自行設計。這在意念的完整性及首日封與郵票的關係上,始終較前完全,故大受歡迎的作品不少。

五、總結

李錫光設計的「中國傳統節日」郵票。設計者的意念來自民間的木刻版畫,故意套色不準。豈料為外國印製商誤會,幫忙套回原色。這是設計者始料不及的。圖中印色十分精美,與坊間所見不同。

由於要兼顧中英雙語,以及英國的皇室徽號等,香港郵票的設計便顯得比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複雜,所以設計者要關心的問題也較多。因郵票面積小,為了設計的方便,設計郵票要把郵票放大四倍,當完成後才再將它縮回原大,這時才可以檢查構圖的完整性。

此外,從郵票設計者的立場看,收集與主題有關的材料已是整個設計過程的一部分,而且為了確保出來的郵票不會被公眾非議,郵政署在挑選作品時,均會十分謹慎。而一個由設計師、教育界以及其他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也會提供專業意見,以確保印出來的郵票無論在題材以至設計上,都符合理想。事實上,一些中選的設計師也會因應委員會的要求,而作適當的更改。

一般而言,香港近年平均每年發行五套新郵票,其題目大約在發行前兩年公佈,並由郵政署邀請三位設計師參與設計(這些設計師有經人推薦、也有自薦的),然後再在其中挑選一份作品。由於有不少設計師用了很多心思去創作別出心裁的郵票,令香港郵票設計活躍起來。

梁炎欽設計的「香港為未來建設」郵票首日封。封下方為搭屋用的竹棚,以呼應主題,效果不俗。

林炳培設計的「香港群山」郵票摺套。設計者除了設計外,也要搜集大量資料。四枚郵票的特色為大小全部不同、各有不同的自然環境、氣氛及主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