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社区·同心抗疫
- 香港社区医疗教育服务协会 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著
- 2001字
- 2021-05-20 11:33:29
推薦序二
香港社區醫療教育服務協會榮譽顧問 李國棟 醫生SBS, JP
香港人生活緊張、節奏快,事事講求效率,要求快速通道,食飯要速食,寄信要速遞,導致壓力大、精神緊張,又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甚至在身體出現毛病時,也不願意或覺得花不起時間求醫;經常轉換醫生的現象也很普遍。有市民認為這醫生未能治癒我的病,要立即換一個,多換幾個醫生,痊癒得更快。加上現今資訊發達,病人可隨意網上搜尋藥物,如果身體不適,可自行服食成藥。咳一兩聲,有鎮咳藥水;頭痛,有止痛藥,好不方便。網絡和社交媒體蓬勃發展,促使更多人從網上接觸與健康有關的知識,或分享經驗。部份人士漸漸習慣上網搜尋疾病資訊、或保健知識、養生食療、治病偏方,但卻忽略了藥石亂投有機會延誤正常診治程序:胡亂嘗試未經實證的偏方,或會傷身害體;盲目接受氾濫的健康資訊更有可能令病情惡化,增加死亡風險。
患病向醫生求診,不是購買商品,用不著貨比三家。要改變doctor-shopping的求醫行為,必需認識基層醫療服務和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是個人和家庭在持續的醫護過程中首個接觸點,除了治療疾病,承擔指導病人做好健康管理的重責,是人們的健康夥伴和守護者。家庭醫生熟知病人的生活習慣,例如有沒有煙酒習慣、平日工作性質,全面照顧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關係如同家人。他們亦是基層醫療服務的「協調者」,既熟悉醫療系統,又明白病人需要,故能為病人有效轉介合適的醫療服務,減少重複程式。
為確保醫療系統能長遠持續發展,保障市民的健康,政府多年來致力推動基層醫療健康,並且計劃於2022年6月前,在全港18區推展不同規模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長遠目標,是建立一個以預防為中心的基層醫療體系。政府採納以跨專業模型,由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包括西醫、中醫、牙醫、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及社區內其他醫療服務提供者組成合適的團隊共同合作。
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在提供全面、可持續護理的基層醫療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較理想的情況是由家庭醫生/全科醫生透過建立互信的醫患關係,進行協調各類健康服務,例如提供臨床護理、尊重病人的價值觀,重視病人回饋,鼓勵病人參與臨床治療決策;在此過程中,家庭醫生領導及整合團隊內部工作。設立跨專業醫療及護理團隊照顧市民健康的需要,可有效達致預防疾病等基層醫療健康的目的,從而減低公營醫療負荷。
在香港,中醫和西醫是醫療體系中主要的兩類專業。雖然西方醫學一直是香港醫療系統的主流,但香港的中醫藥業歷史悠久,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術,一直為市民大眾預防、保健及治理病痛。中醫藥「治未病」的內涵,源自《黃帝內經》,所謂「上醫治未病」就是能預先洞悉疾病,透過預防疾病,減低病患風險,毋需日後因病發而接受治療,與基層醫療健康的預防理念同出一轍。中醫治療的過程著重以人為本,透過「辨證論治」及「望聞問切」,按病人的體質、起居飲食、環境氣候等因素考慮,為病人安排合適的治療方法及處方藥物。由此可見,中醫所強調的以人為本、預防性及持續性皆與基層醫療健康的概念和預防工作常規脗合。中西醫術在醫療系統內可說是並駕齊驅,雖然在醫學領域上各自獨立運作,但又彼此學習對方領域的知識,一起提升醫療水平。政府於2013年設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以探討中醫藥界別的長遠發展需要,促進中醫藥在公眾健康方面擔當更積極的角色。現時醫院管理局在其轄下指定的數間醫院分別就中風治療、下腰背痛、肩頸痛症及癌症紓緩治療四個選定疾病範疇提供中西醫協作的治療服務。中西醫結合的意義在於中醫西醫的合作,共同負責決定患者的診斷和臨床觀察、轉介和跟進,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方案,使患者加速康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市民大眾依賴醫生汲取健康生活和醫療科普知識,但有時在聽完醫生的建議後迅即忘記,不能把有關資訊帶入社區。香港社區醫療教育服務協會(協會),主要為青年、婦女及長者群組提供醫療資訊及中、西醫專業醫療服務,為醫療團隊成員建立交流平台,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親子教育活動。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協會編撰並印刷逾10萬份有關病毒科普及防疫措施的「健康資訊小冊子」,在社區內免費派發。協會在這本「健康資訊小冊子」裡介紹強身健體、防疫資訊(例如口罩Dos and Dont's、如何防治新冠病毒、食補預防的湯水、防疫毛巾健康體操),希望讓市民瞭解新型肺炎,提高預防意識,並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貫徹健康養生、強身健體。同時,小冊子亦可協助讀者透過認識醫學科普教育,加強社區家庭醫生與市民溝通的機會。
全面而深入的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生活質素。「健康資訊小冊子」內容豐富,用字淺白,圖文並茂,閱讀價值甚高。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讀者可瞭解更多健康科學知識,以便在身體發出嚴重警號前及時評估和治理,以此達致防患未然,做好防治工作,關心自己,關心家人。因為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成功的健康社區,需要發展在地化的多元策略,透過醫、福、社合作平台,建立夥伴關係,才能與社區豐富資源相連結。願讀者愉快閱讀此書,活出健康人生,共同為社區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