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趣香港史探案5:当代时期
- 周蜜蜜
- 1644字
- 2021-05-20 11:53:00
偵探案件3 樓下閂水喉
這一天,華港秀和華港傑放學以後回到家,媽媽告訴大家,由於屋苑內供水系統檢查維修,全日停水,不能煮飯,要到附近的茶餐廳去吃晚餐。
當他們去到茶餐廳,剛剛入座,明啟思教授和馬冬東一家人也來了。
「哈,我們可以在一起吃晚飯,停水也不怕啦!」
華港秀笑咪咪地說。
「秀秀,你說得這麼輕巧,是因為沒有做家務,完全不知道停水帶來的麻煩。」
媽媽不以為然。
「這一代孩子如果不知道香港用水的歷史,就會身在福中不知福。」
華爺爺有感而發。
華港傑說:「爺爺,我知道香港曾經發生過大旱災,令食水嚴重短缺,是嗎?」
華爺爺說:「是啊,香港人曾經有一句口頭語,叫『樓下閂水喉』,就是鬧水荒的日子造成的,還有一首流行的民謠: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食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無水荒……」
華港秀問:「樓下閂水喉是甚麼意思?」
華爺爺說:「由於以前樓宇的水壓不足,高層的水喉要等下層的水喉關上才有水流出,所以高層居民常常向樓下大聲高呼『樓下閂水喉』。」
馬東冬問:「那時候為甚麼會制水的呢?」
明教授說:「在香港的歷史上,淡水資源長期缺乏,水塘的儲水量不足,遇到天旱,就會鬧水荒,政府多次採取制水的措施。1963年出現了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全香港的水塘,只夠43天的食用水量,因此政府宣佈每四天供應一次食用水。」
華港秀一驚,說:「吓?隔四天才有水用,豈不是要做污糟貓?」
華爺爺說:「那時不但洗澡、洗衣服成問題,連飲用水都不夠。每家每戶居民,都要提着或挑着水桶,到街上排隊取水。街坊之間常常為用水而發生爭執,樓下閂水喉的叫聲不絕於耳,甚至鬧上法庭。」
馬冬東說:「真想不到,現在看來很普通的用水,也會引起這麼大的災難。」
明教授說:「上世紀60年代,食水比金錢還珍貴。有的街坊福利會提出,讓男生剃光頭,女生剪短頭髮來節省用水。」
華港傑說:「真不可思議!後來怎麼解決呢?」
華爺爺說:「就在1963年,香港政府與廣東省達成協議,每年由深圳水庫供水給香港,開始修築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首期於1965年3月1日完工,向香港供水6800萬立方米,佔當時香港全年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馬冬東舒一口氣說:「好了,總算是解決問題了。」
明教授說:「不過,香港淡水的需求,因工業迅速發展而不斷增加,到70、80年代才有所改善。1977年水塘存水量急降,政府再次宣佈制水。80年代還有建造商不顧危險,用鹹水建公屋,出現所謂的鹹水樓醜聞。」
華港秀搖搖頭說:「那不是很容易倒塌?太危險了!」
華爺爺說:「那的確是很可怕。為了善用香港的水資源,由水務署負責為香港提供及分配已經過濾的食水和沖廁用水,保養和改善整個水務系統。」
馬冬東說:「這樣,水務署能發揮作用,對市民用水的需求有幫助嗎?」
明教授說:「當然了,水務署在香港人的生活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除了鼓勵節省用水文化之外,還不斷研究和測試用不同的方法開拓水源,曾經考慮以海水化淡的方法來取得淡水。」
華港秀說:「將海水變成淡水?能成功嗎?」
華爺爺說:「這是不簡單的。香港第一個海水化淡廠,名為『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在1975年建成,1977年全面運作,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型的海水化淡設施。但由於燃料的成本很高,1982年停用並關閉了。」
馬冬東說:「唉呀,那不是很可惜嗎?」
明教授說:「嗯,2003年,政府在屯門和鴨脷洲再進行新的海水化淡技術研究試驗,讓成本進一步降低,確定海水化淡長遠可以成為香港的另一水源。」
華爺爺說:「另外,政府還探索其他供水水源,包括研究使用再造水以及雨水集蓄的方法。」
馬冬東說:「再造水?那是用乜東東方法造的水?聽起來似乎很有創意呀!」
明教授說:「那是經過過濾處理的污水,無色無味,可以用來灌溉公園的花草樹木和運動場草地,也可以用來清洗道路、車輛及救火。或許還能用作某些工業用途。」
華港秀拍手說:「可以有這麼多用途,實在不錯啊!」
華爺爺說:「就是要羣策羣力,充分發揮創意和團隊合作精神。香港水務署還根據地理特點,在屯門濾水廠興建了香港第一個水力發電站,利用再生能源,將水塘的水引進發電機,所產生的電力用於濾水廠內設施,既環保又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