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彤正好同史密斯说完话,听了忙走到那位年长的大夫身边问道:“怎么,补阳还五汤还需要加防风吗?”
她记得补阳还五汤是以生黄芪做君药,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用当归尾做臣药,化瘀而不伤血,再佐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以助活血祛瘀,配之地龙通经活络,能够治疗气虚血瘀造成的中风,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脑血栓。
她开得补阳还五汤药方里,就没有防风。
年长的大夫点了点头,指着药方说:“不错,莫太太是初次发病,应将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再减掉,取防风有祛风解表,止痉定搐之功效。若是已经患病两个月的病者,多是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则应加附子四至五钱,倘若散风药过多,则宜加党参三至五钱。为医者,用药切不可拘泥守旧,得根据病者的情况,酌情加减。”
叶青彤听了频频点头,在方子上加写了防风一钱,然后道:“多谢世伯指点,晚辈受教了。”
她复写了一张药方拿给明嫂,让她派人再去重新配药。
莫老爷见妻子睡相安稳,就留下儿子在一边侍疾,邀请众人到偏厅喝茶休息。
叶青彤毕恭毕敬,在一旁帮着倒茶添水,如同对待自家长辈。
那年长的大夫见叶青彤全无时下年轻人持才自傲,目中无人的毛病,摸了摸自己的山羊胡子,问道:“不知小姑娘你师承何人?刚才听你同史密斯大夫说及,应是学得西医,怎么对中医一道也有涉足?”
莫嫣然正好走过来,听了得意地说:“我表姐家里祖上世代为医,她父亲十年前,在这城里头可是大名鼎鼎,叶家保昌堂,你们听说过吧?”
年轻些的那个大夫听了,眼睛一亮,“莫小姐说的可是叶继昌,叶大先生?”
莫嫣然点点头。
叶青彤道:“正是家父。”
年长的那位听了叹道:“天幸叶家啊,叶家总算后继有人,你父亲在天之灵见你如此青出于蓝,想必会十分宽慰,你今日用药虽然还有不足,但学贯中西,他日必会大成!”
叶青彤听他话里的意思,竟是父亲的旧识,惊喜地问道,“不知世伯是哪位,听您的意思,与家父先前就认识?”
那长者看了眼在一边细听他们说话的莫老爷道,“谈不上旧识,不过这城里行医之人,有谁不知道叶继昌!你我今日相逢,也算有缘,以后有机会,到城南的保安堂来,多看看实例,长些经验。”
叶青彤如何不知这是长者提携自己之意,刚才长者用药之精令她有茅塞顿开之感,得遇高人,又蒙垂青,心里十分欢喜,连忙郑重道谢,“晚辈有世伯教导,实是三生有幸,若世伯不拘泥于门户之见,晚辈可否执弟子礼,拜在世伯名下学习?”
叶青彤虽然自幼学医,极有天份加之勤奋刻苦,在同龄之中很难找到与之比肩之人,但自父母亡故之后,她中医一道多是自行研习,不免有闭门造车,坐井观天之感,如今能够遇上良医,就起了拜师之意。
只是西医之道学生可跟多位老师学习,而中医一途则重门户,往往师从一人,另投他门为大忌,所以她才会有如此一问。
那长者迟疑片刻,方道:“你是叶保昌的女儿,如何能入我的门下?”
旁边的史密斯先生听他们谈了半天,似懂非懂,但拜师学艺的意思却听明白了,插话道:“你们中国人的门户之见,害人不浅,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才能更好的治病救人。”他指了指叶青彤说:“她在我们的圣乔治医学院,和数十位老师学习,我们可以教中国人,为什么你们不能教自己人?”
那长者也并不是狭隘之人,不然,先前也不会当面指点叶青彤,加之确实惜才重才,听了史密斯先生的话,点头应道:“是,史大夫说的对,我着相了。”
他对着叶青彤笑道:“能收下你这样的弟子,是我荣泽安的福气,既如此,我就托大也当你的一位师傅吧。”
史密斯在一旁凑热闹,“还有我,按你们中国人的说法,我和你的老师是同学,算你的师叔,也该教你。”
莫老爷这会儿方才开口道:“彤彤,荣先生和史密斯先生是这城里头数一数二的大夫,你可得好好跟他们学。”
几年前,他就赞成叶青彤继续学医,子承父业,奈何拗不过妻子,对她拜师之事,自是乐见其成。
叶青彤突然于一天之中再得两位明师,心里极为高兴,但她自父母亡故之后,喜怒鲜少形之于色,只一个劲地道:“那等过些日子我办了公务回来,要好好请请师傅、师叔,行拜师礼。”
荣泽安捻了捻他的山羊胡,“今天为师就先教你一手,等莫太太服过补阳还五汤之后,为师先用针灸,开其心窍,令之苏醒。”
莫老爷一听惊喜不已,几乎和叶青彤同时问道:“不用手术,也行(可以)醒过来?”
没等荣泽安回答,那位年轻些的大夫笑道:“荣大夫的针灸救过许多中风偏瘫病者,他说可以,就一定可以。”
荣泽安则谦虚地说:“莫太太是初次患病,我还可以救治,倘若再次发病,恐怕就必须史大夫做手术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