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风控与反欺诈:体系、算法与实践
- 蔡主希
- 799字
- 2021-04-02 09:32:49
1.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
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简称“互金”)包括互联网贷款、第三方支付、众筹、数字货币、网上银行等多种商业模式。其中互联网贷款无疑是起步最早且体量最大的一个场景,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互联网贷款余额超万亿,覆盖了上百家金融机构。可以说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也是互联网贷款的兴衰史。
国内互联网贷款起源于2007年,当时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消费金融、小微金融需求空前旺盛;同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标志着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2007年6月阿里巴巴与建行推出了“e贷通”产品,被视为互联网贷款的雏形;2007年7月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注册成立,标志着P2P行业的开端。
2008年~2014年是互联网贷款的发展阶段。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小贷牌照被下放到地方的金融机构,省级金融办拥有最终的批复权,大大降低了机构的准入门槛。其间,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如阿里、腾讯、京东等纷纷成立小贷公司,杀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其次,P2P业务蓬勃发展,不少P2P公司考虑到合规的需求也申请了小贷牌照。这两方面因素促使国内小贷公司数量在那几年快速增长。
2015年~2018年,随着“助贷”模式的兴起,互联网贷款行业进入井喷阶段。2015年两款标志性的贷款产品“蚂蚁花呗”和“微粒贷”正式上线,连接了银行的资金和互联网公司的流量,也点燃了整个市场的热情。在这个阶段,国内小贷公司累计超过8000家,互联网贷款余额进入万亿规模。
随着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即我们常说的“P2P管理办法”)、2019年《数据安全管理办法》、2020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等规定相继出台,国内的互联网贷款行业逐步告别高杠杆、高风险的野蛮扩张时期,转而进入风险可控的健康发展阶段。在强调合规的现状下,银保监会对于各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金融科技技术必然会在互联网贷款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