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浮想联翩

负能量降低生命质量,有碍人生使命的达成。当你消极地想事情时,你的行动也就消极了,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生的沉沦。所以,你必须有意识地将你的潜意识沉浸于积极的思想中,这对避免生命沦陷很有帮助。

人的成就不会高于他的信念

自然界里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最终所获成就不会高于他的信念。

为什么失败者常常平庸无能?就是因为他们信念不高。

一个年轻人声称自己看破了红尘,决定在一座寺庙剃度为僧,皈依佛门。但只过了一个星期,他就受不了寺院生活的单调乏味,还了俗。一个月后他又来到寺庙,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门。住持心生慈悲,就答应把他留下来。可三个月后,他又嚷嚷着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了。

年轻人如此这般折腾了几次,住持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因为留与不留都是烦恼。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妙计,对年轻人说:“这样好了,你不如在寺院门口开间茶馆,做一个不染红尘的还俗和尚。”年轻人听了很高兴,还真的在寺院门口开了间茶馆。当然,他最终也没领会到佛门真经。

做事时漫无目的,没有信念,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了填充心中的空虚和恐慌而忙碌。这样的人往往上进心不足,得过且过,又容易东一锤子西一棒槌,碌碌无为;一旦风云四起,又会太早地放弃。到头来,时间过去了,精力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最终只会蹉跎岁月,虚度人生。相信,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如此。

如果你想改变平庸无能的现状,如果你希望人生充满意义,那么就要学会给自己一个明确的、高远的目标。按目标所指出的方向努力,对目标进行有效规划,根据预订规划考虑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不断监督自己、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进而激发出自己内在的潜能,这是你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也是你成就事业的巨大力量。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在美国,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依偎在母亲怀里,指着电视里慷慨陈词的马丁·路德·金说:“妈妈,他是谁?”妈妈笑着告诉他:“他是个领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男孩年龄还小,他不知道领袖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他看到电视里黑压压的一片,全是和自己一样肤色的人,挥舞着手臂,有的还热泪盈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台上那个激情四射的人。从那时起,他的内心发出一个声音: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那位领袖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I have a dream”,小男孩也跟着他不停地说道:“I have a dream,I have a dream...”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奥巴马。

因为父母的离异,奥巴马有一个被“抛弃”的不幸童年,黝黑的肤色使他一度很自卑。学生时期也曾有过沉沦,但奥巴马从未忘记幼年时的那一幕,那个声音永远在他心中回荡:“我要做一个成功领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凭借好强的性格和不断的努力,从一个成绩平平的一般生一跃成为出色的优等生,并顺利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奥巴马到芝加哥的一个穷人社区做起了社区工作者。虽然年薪只有1.3万美元,但奥巴马经常想象自己就是一名正式的政府员工。正是这种积极的强大动力,推动他为梦想不懈奋斗,将社区工作做得非常好,并获得了一致好评。

为了更顺利地从政,奥巴马报考了哈佛的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雄心勃勃地开始参与总统竞选。最终,47岁的他成功到达了权力的巅峰。提及自己的成功,奥巴马这样解释:“我的成功并不复杂,我就是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我要做一个成功领袖’的目标。这个目标使我发现自己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自信,刺激和激励着我不停地奔向成功。”

山再高也不高,只要你信念高;路再远也不远,只要你心够远。没错,无数事实验证着这个观点。现在的处境和状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内心渴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若是胸无大志,心无信念,那你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如果你目标远大,并且为目标而不懈努力,那么你很可能会梦想成真,这就是信念所蕴含的力量。

你渴望像奥巴马一样卓越吗?与其这样问,不如先问问你真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吗?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又准备达成哪些目标?你知道5年后或者10年后甚至更久后,你会走出一条怎样的人生路吗?请将它写下来。你会发现,当你有了这一目标后,就好像在大海中掌握着航行图一样,你未来的走向和发展变得清晰无比。

人生能得到多少就看你要求多少,接下来,就看你自己的了。

我们的生命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

马文在东北一家A集团工作了整整20年,是亲戚朋友间工作最稳定的一个。他每天按时上下班,早八晚四,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换过工作。一开始马文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满意极了,但近年来他意识到这一切变得越来越糟糕。原因是A集团效益越来越差,陷入产量越多亏损越多的怪圈,马文的工资开始“缩水”,他整天抱怨赚钱少、发展难,抱怨自己混得不好。有人问马文有没有想过换一种生活,他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每天都在想,可是怎么换呢?毕竟这份工作很稳定,有保障,而且别的工作太有挑战性了,我恐怕也吃不消!”后来,A集团因效益问题准备裁员,不幸的是,马文的名字就在裁员名单上。自此,他时常借酒消愁,婚姻也跟着亮起“红灯”。

马文类似的经历很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也许就是你、我,或是办公室、教室、学术研讨会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我们卑微地一心只为争取一个满足温饱的饭碗,不去讨论理想、世界、尊重等,更不谈及个人价值和存在。我们以为这样可以安稳无忧,却发现自己已身不由己地沉迷其中,不知不觉向生活举起了“白旗”。

人生不是简单地追求物欲和享受而已,人最终的追求应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工作是什么?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手段,因为我们谁都不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或者接受别人的救济,但除此之外,工作还被赋予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升为人处世的能力,而这些都有益于未来事业和整个人生的成功。

在2015年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发表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演讲,他说道:“年轻人,你们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它是你们的‘北极星’。人生苦短,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北极星’,让它指引你的生命,你的工作,而不要浪费生命在一份只求温饱、庸庸碌碌的工作上。”这不仅是针对毕业生的诚挚建言,更是对所有人的点醒,非常值得思考、品味。

在不同人生阶段,人会有不同的追求,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该为寻找自我价值而自觉地努力。工作是养家糊口的饭碗,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自身生存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此我们不该得过且过,而应严格地要求自己,积极投身所从事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

某年夏天,一群工人正在铁路路基上工作,他们穿着老旧的工装,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这时,一辆专列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士,这人友好地跟其中一名工人——安德森打招呼:“安德森,你好,见到你真高兴。”接下来,两个人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谈,然后握手道别。

其他人问安德森:“刚才那个人是谁?”

安德森回答:“墨菲铁路公司的总裁吉姆·墨菲!”

“我们的总裁?”其他人好奇地问,“你跟总裁那么熟,你们是老朋友吗?”

安德森叹了一口气,感慨地说:“十多年前,我们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只不过,我只是为每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经常私底下偷懒;而吉姆·墨菲却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样认真做,那时候我经常说他太傻了,可现在我仍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而他却成了总裁。”

的确如此,自从踏进铁路工地那一刻起,吉姆·墨菲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者的决心。当其他人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时,他却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工作,默默地积累工作经验,并自学管理知识,他的理由是:“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我不光是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

觉醒吧,生命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而是找到自身价值所在。请不时地问问自己:你能发挥多少能力?你能贡献多少能力?当你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而认真地完成它,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时,再普通的工作也会产生新的意义。即使你不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能让生命熠熠生辉。

最没救的绝症,是看低自己

假如问,你身边或者你见过最优秀的人是谁,你会怎么回答?

在你做出回答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有名望的大师年迈之时,想寻找一个最优秀的弟子继承衣钵,他将一位平时表现不错的徒弟叫来,说:“我的蜡已所剩不多,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懂,你需要一位优秀的继承者,您的思想光辉得被传承下去……”徒弟说。

“但是,”大师慢悠悠地说,“他不仅要有足够的智慧,而且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

“您放心,”徒弟赶忙说,“我一定竭尽全力为您寻找。”

半年后大师卧病在床,眼看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没有眉目,该徒弟非常惭愧地说:“我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大师失意地闭上了眼睛。“唉,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停顿了许久他才说道,“本来你就是最优秀的,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

最优秀的人是谁?现在,你的答案是什么?

只要你稍微思考一下,就能通过这则故事领悟到:许多人一事无成、平庸一生往往不是别的原因,而在于低估了自身能力——没有抱负,妄自菲薄。最没救的绝症,是看低自己,因为自卑的阴影会遮住心中的太阳,让你看不到了光明。连你都看不起自己,别人又如何看重你?

低下头来,我们比他人都要低,但抬起头来,我们就与他人一样高,甚至你会发现,自己比别人还要高,还要优秀。从此刻开始觉醒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自己再差劲,也有存在的价值。很多时候一个人所获成就的大小,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看待和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一个年轻人是一家富商的少爷,他很英俊,有才华,有德行,可惜是一个驼子,这个缺陷令他非常自卑。当被父亲选定为事业接班人时,他诚惶诚恐,担心自己做不好。有一天,富商请了全国最好的雕刻家来给儿子刻雕像。不久后雕像刻出来了,并且刻得栩栩如生,和年轻少爷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雕像不是驼子,背直挺挺的。当少爷看到这座雕像时,心中震撼不已,原来自己可以如此伟岸。几个月后,少爷听到周边人都说自己的驼背不太严重,这使他内心受到极大鼓舞。终于有一天奇迹出现了,少爷背竟是直挺挺的,与雕像一模一样。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类似的事例:

美国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座右铭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他曾经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孩子,12岁移民美国,最初当了一名绽子工,16岁时,成为宾夕法尼西州铁路上的电报员。当时他的目标是“我是最出色的工人”。因为他经常这样想,也这样做,最终他实现了这一目标;后来他在一家邮局做邮递员,他想的是怎样成为“全美最杰出的邮递员”,最终他的这一目标也实现了;再后来,卡耐基把从工资中挤出的钱投资到各种各样的公司,他经常收到“你做得很好”“你以后还会更好”之类的信息,在这种鼓舞下,他建立了一个日渐庞大的钢铁帝国,成了美国一代富豪……

你相信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去做了,你自然就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当你觉得自己是一块宝石时,你就是一块宝石。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自信就是如此。自信可令每一个信念都充满力量,可令一个人激发锐意进取的勇气,这种积极的态度会进而引发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的条件。

真正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请及时觉醒,不再自卑,抬起头来,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并付诸实实在在的努力,相信你终能化渺小为伟大,化腐朽为神奇。

视觉转个小弯,活法变个模样

“一个人越是喜欢钻牛角尖,越是对自己一无所知。”

——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什么是钻牛角尖?就是遇事思维僵化,办事不知变通,从不考虑事情的各个方面及事物的多样性,只认定一个想法,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山穷水尽、难以自拔。生活中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幸,其实,有时候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只是我们不懂得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钻了牛角尖,所以越陷越深。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人正埋葬心爱的小狗,不觉泪流满面,悲伤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轻轻地对小女孩说:“那不是你站的窗口。”打开这一扇窗子,女孩看到的是小鸟欢唱,百花齐放。平静的湖面,微风吹过,碧波荡漾,悲伤的小女孩的脸上有了笑容,有了温情。

这个故事的真理就是,让你的视觉转个小弯,活法就能变个模样。

人生有喜有悲,有得有失,有欢乐更有伤痛,任何事情皆有其两面性——好与坏,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既定的,因为喜或悲、得或失、好或坏等,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比如,有人喜欢下雨,一到下雨天就觉得心情舒畅;而有人则觉得下雨让人心情压抑,这就是典型的心态决定一切。

当你拥有好心态时,对世界充满善意,看到的世界也是光明的;而当你心态不好时,你会觉得世界变得肮脏、丑陋,充满了失望和烦躁。所以,当感觉被生活拖入无望的深渊时,请将视觉转个小弯,试着凡事皆往好处想,以一种好心态去面对,就有了柳暗花明的惊喜。

莉莎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每天早出晚归地上下班,接送孩子,买菜做饭,忙不完的家务活。夫妻虽然恩爱有佳,但丈夫长相、能力等方面过于普通。更糟糕的是,今天牙医错拔了她的一颗好牙,她在回家途中又摔了一跤。莉莎感到惶恐极了,她想: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如果一辈子都这样,我宁愿不要再多过一天。

这时,邻居米菲太太看到了愁容满面的莉莎,热情地邀请她到自己家里做客。米菲太太每天都笑容满面,生活于她而言,似乎永远都是快乐时光。莉莎一坐下,就开始向米菲太太提问:“你实在让人羡慕,你生活得很幸福吧?”

“当然!”米菲太太笑着说,“你也很幸福呢!”

“不,”莉莎无奈地摇摇头,“每天早出晚归地上下班,很累。”

米菲太太则说:“你应该庆幸自己有份工作,而非失业。”

“假如你的丈夫很平庸,又没有钱,你的心情会怎样?”

“如果是这样,我会高兴地想,男人有钱就变坏,我很庆幸他一直那么爱我。”

“假如拔牙时,医生因失误错拔了你的好牙,你心情会怎样?”

“如果是这样,我会高兴地想,我很庆幸他错拔的只是一颗牙,而非我的心脏。”

“假如你正行走,突然掉进一个泥坑,摔得身上满是泥巴,你心情还会好吗?”

“如果是这样,我会高兴地想,我很庆幸不小心掉进了泥坑,而非无底洞。”

“如此说来,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令你痛苦的,生活到处都是快乐?”莉莎质疑地问。

米菲太太带着快乐的神情回答道:“对,如果你愿意,你会在生活中随时发现和找到快乐。痛苦往往是不请自来,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去寻找快乐和幸福。我的方法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情况再差也要相信事情不会太糟糕,要乐观、积极地去面对所有的遭遇,去发现美好的一面。”

……

任何事情本身都有两面性,而影响我们的无非是自身看到的是那一面。当我们已经就一件事情分析了好几个角度时,如何面对和看待此事全都取决于自己,既然如此,当然就应该选择那个对自己心态最有利的角度,这样既能让自身保持好心情,也有利于事情的正向发展。

春花谢了,林黛玉的反应是悲伤葬花,而若她想到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为了明年更美好的春色而献身,自然也就不会伤春悲秋地暗自神伤了。

国外有一种T恤设计得十分精妙,上面的几个英文字母是“I hate U”,而在镜子中看时又变成了“I love U”。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竟然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句子,这就是设计师巧妙运用了人们视觉角度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连爱恨都可以转换,还有什么不可以呢?

有句话说得好:“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的确如此,哪怕环境再恶劣,哪怕情况再糟糕,不钻牛角尖,不拘泥眼前,不自怨自艾、不绝望、不自弃,用未来的光明和美好提醒自己,相信美好生活总会到来。

你若放弃了自己,没有人能救得了你

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也许是一些很残酷的事,例如在工作中遇到无端责难时,没有人及时来安慰你时;遇到突发事故,没有思绪手足无措时;当因人生的种种难题而困顿不前,没有人给你指明方向时……此时你会如何做?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其中一部分人此时会怀疑自己被生活放弃了,而后在沮丧中浑浑噩噩,甚至一蹶不振。

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但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生这条路上没有人能解救我们,真正能帮自身从不幸中解救出来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举起双手向命运投降,那么之后承受的就只能是屈辱和不堪。

文芳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她的家庭背景非常不错,是朋友圈里有名的“富二代”,自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这也导致文芳有些娇生惯养,害怕挫折,每当遇到点困难,“放弃”二字就会直接进入她的脑海。比如,她嫌学英语太累,就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她嫌销售工作太难,就辞职找了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每天得过且过。文芳以为有父母在背后做保障,自己可以如此安安乐乐一辈子,但生活哪里有那么多一帆风顺。

后来文芳父亲遭遇了生意的变故,母亲也生了重病,家境一落千丈。文芳想在经济周济下父母,无奈她自身都顾及不来,每月的固定工资,除去吃穿住行等日常花销,到月底经常已所剩无几。文芳计划换一份工作,但她文凭不高,能力不突出,哪有好单位愿意聘用她。这时文芳才后悔莫及,如果当年上学时好好读书,不放弃留学;上班时做好工作,不放弃努力,也不至于快四十岁了还是月入两三千元、入不敷出的小文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需要自己去走完的,总是想着依靠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生注定会是被动的。人生起起落落无法预料,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把命运交给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只要不放弃自己,保持努力和上进,世界就不会放弃你!

1982年在澳大利亚一位啼哭的小婴儿来到了这个世界,可是他的出生并没有带来欢声笑语,却让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悲伤。他小小的身体没有四肢,只有在臀部以下有个像“鸡爪”一样带着两个脚趾头的“脚”。他的父亲看到他的第一眼不禁吓了一跳,甚至忍不住跑到角落里呕吐不已;而母亲看到他伤心不已,不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

小小的他在家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很快,他到了读小学的年纪了。在爸妈送他进入学校后,他发现了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同学们都有两只手,可以轻松的拿起铅笔;同学们有两只脚,能在体育课时健步如飞。而自己只有一只小小的“脚”,当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时,心中自卑,意志消沉。母亲发现他的情绪状态不好,试图安慰他,却换来他大声吼叫。一次他被同学嘲笑,一时想不开回到家躺在浴缸里自杀,却被家人救起。经过这次“劫后余生”,他慢慢接受自己,学习用他仅有的小“脚”代替四肢生活。经过长期的训练,他的“脚”除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能打字、吃饭,以致于参加户外运动踢球、冲浪。

随着潜能不断地开发,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演讲,向人们讲述自己自强不息,勇敢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打动着人们的心,越来越多的人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后来,他创办了一个组织,积极帮助同他一样身体有缺陷的人正视自己,摆脱生活的阴影,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他曾经说过:“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无情的生活没有打败他,却让他活得更加熠熠生辉,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胡哲。

尼克·胡哲的人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然而他却一次次地挺了过来。他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收获都是从无情命运的口中夺过来的,上天没有赐予他健全的四肢,但却给了他坚强的意志及不认输的倔强性格,他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战胜了苦难,将人生的画卷绘制得多姿多彩。

不要高估不幸的杀伤力,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承受力。很多时候,我们的承受力远远超出自身的想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有过不去的人。如果你能始终坚信自己,抱定一颗永不放弃的心,那么即便再孤立无援,你也能最终将自己解救出来,并重新改写自身的命运。

只想不做,是我们蹉跎了岁月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诗人告诉我们:想要却得不到。

那么想和做之间的距离是什么?也许是默默暗恋时的一句“我爱你”;也许是机会降临时的一个果断决定;也许是落后时的一次坚持;也许是克服恐惧后的一次实践……总之,当你有一个想法时,就应该立刻将它付诸行动。想与做之间,差的就是这关键的“第一步”。

某县城的一家饭店里欢声笑语不断,毕业十几年的初中同学们聚在一起举杯欢庆,他们中有人成了老板,有人成了教师,有人当了家庭主妇……人生百态,难以详述。此刻,大家都在听昔日的班长林想畅谈自己的未来计划。林想认为如今电商行业发展迅速,如果能联合县城里的大小超市,开展同城快递送货业务,一定能够大赚一笔。林想越说越激动,他说归拢超市业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推出各种便民快递业务,并把快递网铺到更远的乡下。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条生财之路,鼓励林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但却没有几个同学真的愿意与林想合作。大家都知道,林想从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学习好、点子多,但缺乏行动力的人,他曾有很多好计划但都没有实施,以致现在仍然高不成低不就。

其中一位同学对林想描述的业务很感兴趣,他见林想迟迟不动手,就干脆自己利用手头的资金成立了一家小快递公司。因为便民又省钱,这位同学的生意红红火火,不到一年就开始盈利,小公司越来越壮大。林想听说后,和另一位同学说:“看吧,我就说这一行肯定赚钱,你们都不听我的,谁也不和我合作,我就没有做起来!”该同学忍不住问:“那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呢?”林想支支吾吾,说了一些诸如“资金不足”、“害怕货运风险”、“做事业太辛苦”之类的理由,听得人直摇头。

说永远比做容易。无论你有多高的天赋,多丰富的资源,多聪明的头脑,多完善的计划,多少人愿意帮助你,如果你没有行动力,一切都是空谈。

关于未来,关于事业,关于生活,谁都有许许多多的想法,我们甚至会为内心的宏大计划窃喜不已。但又有几个人真能将这些想法变为了现实?一旦涉及行动,多数人会叹气,找借口,否定自己。若干年后,看到别人成功了,又开始叹气,开始羡慕,强调自己当年也有同样的机会。可如果真的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吗?恐怕不能。只想不做,只有失败。

觉醒吧,不论你想做什么,不要再躺在床上幻想,不必一味地写计划书,勇敢地行动起来吧。“行胜与言”、“言必行,行必果”、“说到不如做到”,这些话都是说要想做成某件事,并不是说说而已的,是需要行动去实现的。将想法落实在行动中,这才是成功的正确打开方式。

8岁生日那天,罗伯特收到了祖父送给他的礼物:一幅被翻得卷了边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使他产生了非常多的愿望: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写一本书。说到这其中的很多愿望,大多数人也曾有过,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罗伯特不一样,对于自己的梦想,他说干就干,没有半点犹豫。

当得知罗伯特经济状况并不好,而且想用八十美元周游世界时,别人都认为他疯了,简直痴人说梦,但人们的冷嘲热讽根本动摇不了罗伯特的决心。他在口袋里装好八十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环球之旅。最终,他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嘲笑自己的那些人无地自容。罗伯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以下是他旅行经历的一些片断:

在巴黎,罗伯特提供了一份美国人最近旅游习惯的资料,他在一家高档的宾馆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从巴黎到维也纳,由于他搭乘货车的司机在半途得了急病,已经拥有国际驾驶执照的他将司机送到了医院,并将货物安全送到了目的地。货运公司非常感激他,专门派车将他送到了维也纳,当然是免费车。

在瑞士一家新开张的公司门口,由于公司用来拍摄庆祝照片的照相机出了故障,再去买新的已经来不及。恰巧在场的罗伯特免费为他们拍摄了照片,他们送给罗伯特一张到达意大利的飞机票。

罗伯特按照自己记下来的愿望去规划自己的行动,几年过去了,书中的梦想一次一次地变成现实,最终他达成了106个愿望,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探险家。

碌碌无为与成绩斐然的差别,就在于你是选择说还是做。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想要成功就必须跨出行动这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唯有一步步地踏实前行,方可成就一番伟业。

不论你和梦想的距离多遥远,只要你现在行动起来,它终会出现在离你最近的地方。

梦想虽好,但也要接地气

人不能没有梦想,但不管大小都要切合实际。否则,即使付出再多的行动和努力,也是痴心妄想。

当下,不少年轻人总抱怨“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抱怨自己心怀梦想却处处碰壁。有时候,其实并不是现实太艰难,而是你的梦想不接地气,不切实际,志大才疏罢了。

一个15岁的少年有一个美丽的音乐梦,他羡慕明星身上令人炫目的光环、粉丝山呼海啸的呐喊,以及随之而来的无边名利。但他既没有唱歌的天赋,又忍受不了学习音乐的枯燥。为了实现自己当歌星的“梦”,他中断了学业,以割腕自杀逼迫父母拿钱送他去北京拜名师学艺。然而他的家庭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拿不出高额的费用,少年继而离家出走,最后流落到收容所。

所幸少年还年轻,还有机会从黄粱梦中醒来。与他相比,有多少人待迷途知返时才发现已然积重难返。觉醒吧,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抵达成功的最高峰,可是梦想再高远,也要考虑自身能力和现实条件。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梦想未必需要伟大,而应以事实为基础,以能力和意志为桥梁,是能够看得见并且触之可及的东西,这样的梦想才是可实现的。

山田本一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日本运动员,可他在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1986年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先后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一时间轰动了全世界。当记者问山田本一凭借什么取得惊人成绩时,不善言谈的山田本一用了同样一句话回答:用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山田本一在故弄玄虚,毕竟马拉松比赛是一项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运动。

十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说:“起初比赛时,我总是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我就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了。后来,我把比赛目标进行了细化。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如第一个标志是黄色的房子;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抵达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就这样40多公里的赛程,我的情绪一直很高涨,如此便能轻松地跑下来了……”

实现梦想应该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梦想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别再好高骛远,好好思考下你现在的能力,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重新调整你的梦想吧!

别再想着用一年的时间去买房买车,想想怎么努力租间更好的公寓;别再老想着码码字潇洒走天涯,想想怎么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先别想着什么飞黄腾达,让领导刮目相看,先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标,如这个月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业绩,这半年有什么进步,等等。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令人很受启发。

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抢救一件珍品,你会抢救哪一件?这家报纸收到了成千上万个回答,有人说抢救《维纳斯》雕像,有人说抢救《蒙娜丽莎》油画,还有人选择抢救《胜利女神》雕像,其中法国著名的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优胜奖,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件!”

不选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个,多么聪慧的选择!梦想也是如此,当梦想越来越契合实际,你就越能稳步前行。每一步走得踏踏实实,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地发展,直至产生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