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趣谈

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可谓世界一绝。全国书可同文,然语不同音。

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梁启超讲粤方言,将“考”说成“好”,把“高”说成“苟”,光绪皇帝听不明白,彼此不能达意。据说光绪皇帝原本准备重用这位二十五岁的维新新锐,擢为侍从之臣。然因难懂广东方言,仅赏六品顶戴,叫他去办大学堂译书局。当然,也算“专业对口”“才尽其用”了。

二十世纪初,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离职回国,纽约市商会为他设宴饯行,请汉学家夏德教授做翻译。夏德先生身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不便推辞。然而当这位总领事起身致辞,夏德教授却大为恐慌,因为总领事说的是福州话,他一句都听不懂。夏德教授又不能向商会方面解释:中国方言太多,于是装出洗耳恭听的样子,默不作声,大记笔记。当总领事说完,夏德教授起立用英语译曰:我这次离纽返国,心里充满一喜一悲的矛盾。喜的是即将重返祖国,能见久违的亲人;悲的是与纽约诸新交旧识从此握别……如此这般,情文并茂。当他“译”完,全场热情洋溢,掌声如雷。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夏德教授将这事讲给他听,胡适绝倒,直至晚年记忆仍新。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这一类的笑话太多,中西方都有,好事者如收集之,可编出一部真实的《笑林广记》,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趣事,甚值一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学生听课并不踊跃,语言是一大障碍。起初,选鲁迅课的学生相当多,旁听的也不少。可鲁迅满口绍兴话,粤籍学生实在听不懂,听众便渐渐少了下来。“原来挤得座无虚席的现象,也渐渐变成寥寥可数的冷落现象了”。当时国语尚未普及,江浙川湘鄂粤各省教授各讲各的方言,很妨碍交流。“同学要跟教授说话,先以国语;国语不达意,则改用上海话,如上海话又不适用,那么只好各说各的了”。好在学生适应能力强,无论教授讲什么方言,一个月下来,大致都能听懂。只是最初的一个月,苦了学生,要艰难适应。

一九三七年九月,斯诺夫人从延安去黄陵。中央保卫局给她派的特务员是来自江西的老红军,他讲一口难懂的赣语,把“h”念成“f”,把软音读作硬音。陕西农民听不懂他连珠炮似的南方话,反而得由外国女士来当翻译。

一九四九年后,一次政协会上,竺可桢先生发言时因绍兴口音浓重,大家听不懂,只好请人翻译。竺先生慨曰:“我说英语能够走遍世界,我说中国话却走不出家乡!”

沈从文长期居京,然乡音难改,湘西味特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沈从文赴美讲学,其连襟、汉学家傅汉思教授当翻译,常有听不懂之处,只好按自己的理解“自行”转译。一次,沈从文另一连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周有光先生,对小姨妹张兆和说:“从文的话我有两成听不懂。”不料,与沈从文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张兆和答道:“我只有一成听不懂!”

不过,方言也有相当多的好处,有时甚至可以救命。粤人龚楚参加南昌起义,南下潮汕途中,于江西瑞金附近的周家排被国民革命军抓获。此时,双方主力已经交火,鏖战正酣,国民革命军营长下令将抓获的三个俘虏“拖到后面通通枪毙”。此时,龚楚不觉叹道:“唉!想唔到我呢条命今日死乡呢处!”这句话是用粤语讲的。那营长一听,忙叫道:“把那个高佬拖回来!”原来营长也是广东人。接下来,那个营长与龚楚用家乡话一番问答,居然认了老乡,先松绑,再给三块银洋,要他随副官伙夫先行后撤。

西安事变后,潼关至西安不通客车,东北军、西北军与中央军处于敌对状态。王炳南的德籍妻子王安娜博士,虽然长着张洋脸,却操一口陕西话。她提一只睡着新生婴儿的篮子,对潼关车站的司机与军警说,丈夫生病,急需她回去。居然得到额外放行,只是警告她要当心前面的东北军。一口陕语,助她过了封锁线。

改革开放不久,广东省得地理之便,占先行之利。时俗语有“想发财,上广东”。于是,那些年粤语很吃香。“洒洒水啦”“毛毛雨啦”(均为“小意思”)、“炖母鸡啦”(对不起),到处可闻。火车上、机场里,广东人的声音特响,自我感觉也特好。粤港民间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民国初年审定“国音”,粤音仅以一票之差落败于京音。这一本无依据的传言居然还“闯”进学术圈,得到某些港籍语言学者的附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种“一票之差的惋惜”当然隐含了方言的优越感。

各地方言土语,有时好笑,有时增趣,有时则会让你陷入意想不到的尴尬中,有时则能排忧解难、逢凶化吉。当然,入乡随俗,无论到哪里,最好学上一两句当地代表性方言,以备不时之需。

好,那我们先学点北京方言。

老炮儿:混混儿。局器:仗义。鸡贼:小气。拔谱儿:扬眉吐气,强硬蛮横。逗闷子:寻开心。犯牛脖子:使性子。幺蛾子:耍花招儿。炸了庙:惊愕、急眼。尖果:漂亮的女孩。苍果:难看的女孩。披虱子袄:遇到了扯缠不清的事。sóng):怯懦。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四川方言歌曲《淑芬儿》。

男白:哎,淑芬儿,我们两个摆一哈儿嘛!

女白:摆啥子嘛?

男唱: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儿,你是我的肚脐眼儿,你是我的磕膝头儿,你是我的肠肠肚肚儿,你是我的人儿!

女白:嘿嘿嘿嘿嘿,好笑人哦,讨厌!

男白:这是一个我和淑芬儿的爱情故事,当我从一个青沟子变成小伙子的时候,就被淑芬儿那雪白、细嫩、溜的身影所迷住,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定我一辈子要保护她。

男唱:芙蓉花儿绽放开来粉嘟嘟儿,就像我们宽巷子的贾淑芬儿,妹妹儿扎起黑黢黢儿的翘揪揪儿,还有一对儿双眼皮儿。淑芬儿我们两个摆哈哈儿。那天你在春熙路吃凉粉儿,我就坐在你旁边儿啃蹄花儿。你轻飘飘地瞅了我一眼儿,迷死了我哈闷墩儿。

旁唱:我最爱的贾淑芬儿。

男唱:你是天上的丁丁猫儿,我是地下的推屎爬儿;你在天上打旋旋儿,我在地下撵趟趟儿。淑芬儿,我们两个耍哈哈儿,想牵你手府南河边转圈圈儿,肉麻的话语在嘴边儿,很想和你打个啵儿,还想和你生娃儿。

…………

更主要的,方言、方音,反映出风土人情,养育出独特性格,绽放着艺术奇葩,积淀着地域文化,凝聚着民族情感,是家国之恋的永久记忆。安土重迁,乡音难改,是国人的传统。那一声声乡音啊,究竟蕴含着什么?还是让我们聆听那凄婉的吟唱吧!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元 夕

范成大

落梅秾李趁时新,

枯木岩边一任春。

尚爱乡音醒病耳,

隔墙时有卖糖人。

点绛唇·紫阳寒食

陈与义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