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作为三皇之一的伏羲,与创世之母女娲一样被视为护佑中华民族的正神,是龙的传人、是华夏民族人文精神的初始。据文献记载,伏羲氏为风姓,由于神力至高而广为传颂;其称谓随地域方音和时代发展而有多种,如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等。秦汉以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思想盛行,人们认为太昊以木德而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于是便把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称于世。如《汉书·律历志序》引《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诸语,认为“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其帝大(太)皞。”《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伏羲是在“天帝”之后称王于人间的领袖,为统治天下黎民的“百王”之先,其德行起始于五行学说之一的“木德”,故有“太昊”“大(太)皞”之称。为了彰显四方五行之说,官方又称之为“太昊伏羲氏”或“青帝太昊伏羲”等。由于伏羲在中华文化圈中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地位,他又与其他诸神一样,也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无论是其离奇的身世、不凡的行踪,还是奇伟的功绩、不朽的道德,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均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质素。

首先,从伏羲不同凡响的诞生过程及其奇特形貌来看,他具有感生神话的身影。其实,他的出生即以特定氏族或部族的图腾物表征着独一无二的图腾崇拜,从这个意义上考量,伏羲本身就是负载着本氏族或部族的某种神圣使命而来到世间的。对此,现存文献多有记载,如《帝王世纪》称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蛇身人首……”。《河图》也认为:“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雷泽”是神话传说中的灵修之地,据《山海经·海内东经》的记载,“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华胥氏于雷泽踩了巨人之迹而生下伏羲。显而易见,伏羲便天然地具有了“龙身人头”的形貌,同时也具有雷神一样的神力与神性。东晋王嘉《拾遗记》一书便在此基础上突出其不凡特征与独特神性:“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因此,伏羲便具有了“龙身人头”“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麟身牛首”等奇异的形貌以及雷神的神圣性。由上述材料可知,伏羲的诞生故事具有感生神话身影。伏羲也是携带着本部族的图腾崇拜而显现在世人面前的一位神灵形象。根据伏羲氏离奇的诞生经历及其独特的形貌,我们创作了《伏羲母华胥》这一诗篇,通过栩栩如生的小故事,让读者较为直观地感受到伏羲的传奇人生。

其次,从伏羲所司神职及其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来看,他具有其他神灵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即使被历史化为人间圣王,伏羲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抽象而形成的有利于民众生产生活的经验也是泽被后世、利于千秋的。《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作为世间圣王,伏羲治理天下之时,仰望苍穹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俯视大地蠡测五湖四海的走向法则。同时,他还仔细探究鸟兽羽毛的纹彩踪迹、山川地形的脉象走势。一方面取象于人类活动本身,另一方面又取法于宇宙万物,从而创作了上通神明之德,下类万物之情的八卦。不仅如此,伏羲还教人们编绳结网及狩猎捕鱼之法,这些都离不开“离卦”的功劳。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在此基础上,整理诸家观点,进一步指出:“伏牺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府,六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至唐开元年间,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伏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从中可以看出,伏羲还创造了文字以代替古老的“结绳记事”之法,确定了族外婚的婚嫁制度以抛弃昔日血缘婚的陈规陋习,创造历法以定节气为农业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遍尝百药制作九针以拯救天下病疾,发明琴瑟创制《驾辨》之曲以愉悦诸民,团结天下诸部落以蛇图腾为中心,汇合多民族图腾为一体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图腾。最终,他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本系列诗篇中的《伏羲创八卦》就是对现有文献的合理加工、整理与润色的结果。

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先祖神诉说与扩展夸大式回忆,围绕着伏羲氏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据《易经》所载,伏羲“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也就是说,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从而创造了世间万物,新的世界诞生了。从神话学的角度来说,伏羲与女娲一样是创世神。1942年出土于长沙东郊子弹库的楚帛书详细地记载了这一创世神话。楚帛书甲篇云:“曰故(古)大熊包戏(伏羲),出自□(震)□,居于睢□。厥□,□□□女。梦梦墨墨,亡章弼弼。□每(晦)水□,风雨是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娲)□,是生子四。”文中大意是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之时,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当时有居于雷泽的伏羲、女娲二神在蒙昧未知的状态下结为夫妻,而后生了代表世间四时的四神。因此,宋代陆游评价称:“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而伏羲女娲兄妹婚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经久不息。另外,后世还传颂伏羲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往来于天庭与人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皞爰过,黄帝所归。”即伏羲曾经攀缘建木而上下于天地之间。由于当时艰难的生存环境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了自身或者本部族的利益着想,伏羲还“造干戈以饰武”,以驱除猛兽、猎取食物、强身健体,进而保家卫国。《竹书纪年》也记载:“伏羲造干戈。”《拾遗记》也称伏羲“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太白阴经》还说:“木兵始于伏羲,至神农之世,削石为兵。”以上述文献记载为依据,在充分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深入的思考创作了《春之神句芒》《伏羲与雷神》《伏女婚配》《伏羲作木兵》等诗篇。这些神话故事不仅能够使我们较为完整地理解远古初民对于自然万物的认识以及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会开启读者的想象空间,启迪读者的心智,让人们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观念多角度地认知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

最后,从对伏羲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的梳理与归整情况来看,他不仅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始祖神,承载着共同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以及强烈的民族信仰意识,而且还以其为中心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伏羲文化,并通过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方式凝聚于中华文化的最深处,为人民大众休养生息、修身养性,以及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等默默贡献着精神养料。不难看出,其中的文化内核就是蕴含着“天人谐和”思想的伏羲八卦。它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八种数理符号。人们可以通过卦象的运演,以其整体性、直观性等特点,来探索和研究万物互联互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它是初民对于物质世界的早期认知和初步把握,孕育着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胚芽,并成为《周易》所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道法自然”的哲学根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在“中和”理论的指导下“以卦治天下”的宏伟构想,均吸引着学者们孜孜不倦地辛勤探索和研究。毋庸置疑,它实质上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源,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伏羲氏所倡导的八卦算数实为“道启鸿蒙”。

为此,我们在伏羲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从其多维视角和不同层面,充分发挥想象创作了《道启鸿蒙——伏羲神话》。本系列神话分别是《伏羲母华胥》《伏羲与雷神》《伏女婚配》《伏羲创八卦》《伏羲作木兵》《伏羲驯家畜》《春之神句芒》《燧人氏取火》《桐瑟五十弦》《河伯与宓妃》,主要讲述了伏羲的诞生、婚配、子嗣、臣属以及各种发明创造。

《伏羲母华胥》讲述了华胥氏履大人之迹而感生伏羲的神话故事。华胥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美丽能干的姑娘华胥氏误入雷泽。这里是雷神的地盘,也是个美妙的世界。花丛中散落着一只只巨大的脚印,华胥氏忍不住去踩,后来竟在脚印上恣意飞奔起来。不知不觉中,一缕奇异的青虹包裹了她。回家后不久,华胥氏就怀孕了,并生下了伏羲。

《伏羲与雷神》讲述雷神发怒,雷声整整响了三年,吓得万物不生,动物和人类纷纷饿死。为了族人,伏羲踏上了寻找雷神之路。他翻过崇山,越过黑水,来到了天地之中都广之野。这里是个极乐世界:人们开心快乐,以凤凰蛋为食,以甘露为饮,鸾鸟歌唱,凤凰舞蹈。都广之野的中央,有一棵建木,树干光滑笔直,高耸入云。伏羲用龙尾攀住建木,艰难地往上爬,用了整整四十九天,终于上了天。伏羲质问雷神为何要降下惊雷,雷神告诉他是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儿子。当雷神抬眼见到伏羲后,却惊呆了:这莫不是自己的儿子!竟然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

《伏女婚配》讲述了大洪水之后,伏羲和女希婚配诞育人类的故事。天降洪水,淹没了世间万物。伏羲和女希躲进仙葫芦,逃过一劫。洪水消退后,二人发现世上只剩下他们两人。为了使世间重现生机,伏羲便提出与女希婚配共育后代。但女希设置了三个难题:一是让天上的散云聚合;二是让山南山北磨盘扣合;三是让伏羲围绕大树追上她。最后,伏羲顺利解决难题,二人婚配。

《伏羲创八卦》讲述了伏羲创制八卦的种种契机。面对世界的危险重重、神秘莫测,智慧的伏羲探索着人类的终极问题。为什么四季从不食言,周而复始地轮换?为什么春夏秋冬和而不同,有条不紊?这变与不变之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后来,龙马负河图而出,激发了伏羲的灵感。他打算用些符号来表示他的思考,这就是后来的八卦。

《伏羲作木兵》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最初的人类拥有着无穷的神力,兼具各种技能。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他们过于聪明能干,甚至开始问鼎天庭,这引起了天帝与天神们的恐慌,天帝逐渐削弱他们的神力,还降下了洪水,人类一代一代地覆灭。到了伏羲时代,人们已是纯粹的血肉之躯,再无与洪水猛兽抗争的力量了。猛兽在部落里四处作乱,人们家破人亡,生不如死。伏羲于是潜心制作了一种圆柄并缀有石镞的武器,并教会人们如何防卫,最后赶跑了来犯的猛兽。伏羲制作的武器为早期武器矛、戈、戟等提供了借鉴。

《伏羲驯家畜》讲述了伏羲驯化五种家畜的故事。大旱成灾,伏羲部落没有了粮食,人们不是饿死就是病死。于是伏羲率领青壮年前去捕猎,准备祭祀,并猎到了野马、野鸡、野牛、野猪和野山羊等五种动物。当天夜里,伏羲梦到神灵启示他豢养这些野兽,并给了他金麦穗和五彩蓍草。壮汉用金麦穗驯服了野马;句芒驯服了野鸡;伏羲先用蓍草驯服了野牛,又用金麦穗驯服了野猪;小女孩驯服了野山羊。最后伏羲还教大家将野兽配对圈养。就这样,人类开始了驯养家畜的生活。

《春之神句芒》讲述了伏羲之臣春神句芒唤醒万物的故事。句芒的职责是在春天来临之时,将冬眠的动植物唤醒,并提醒人们勿负春光。立春前一日,人们摆上食物、簪着花、做好一头栩栩如生的春牛,朝着东方迎接春神。春神来之后,开始丈量春天的范围。接着,他请雨神下春雨,请风神吹拂万物,请雷神唤醒大地。春光明媚、春花绚烂、春声婉转,人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为了提醒人们不忘春耕,句芒派布谷鸟在空中巡视,欢唱“布谷——布谷——”。虽然现在我们还能在迎春的年画中看到句芒的影子,但他的形象多已变成头绾双髻、手握柳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了。

《燧人氏取火》讲述了由于人们无休止地烧山捕猎,雷神收回了火种,人间再次陷入黑暗。一位智者踏上了寻找火种的征程。他走过许多地方,却始终一无所获。一天,他来到了燧明国。这个国家的中央,有棵燧木。燧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太阳和月亮的光辉都无法穿透树冠,但是奇怪的是,国中却始终明亮。智者觉得奇怪,四处寻找光源。后来他发现是一种叫鸮的鸟不停啄树干取食所致。智者在它的启发下钻木取火。雷神让智者保证绝不把火的秘密告诉别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各部族的火种都熄灭了。成千上万的人都被冻死、饿死。智者不断地制造新的火种送给大家,但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弱小,他最后不得已说出了火的秘密。就在他说出的一瞬间,一个惊雷将其震得粉碎。

《桐瑟五十弦》讲述了伏羲感悟到自然之声的美妙,便激发了制作乐器的灵感。他来到桐林,在静穆的清晨和寂寥的夜晚聆听风伯的浅吟低唱,借此判断桐木质地的优劣。最终,伏羲选定了一棵桐木,将其砍下切割成形,并先后试了几种材质的丝弦,终于选择了蚕丝。伏羲将这件乐器叫作“瑟”。伏羲用瑟创作了流芳百世的《驾辩》《扶来》等乐曲。但是,由于它的声音过于阴柔悲伤,黄帝便命人把原本的五十弦删减为二十五弦。

《河伯与宓妃》讲述了河伯听到一阵美妙的琴音,循声望去,看到了美丽的宓妃。河伯向其求爱,却被拒绝了。侍卫乌贼带领虾兵蟹将去找伏羲送定亲彩礼,又被拒绝了。河伯怀恨在心,化作渔夫,将宓妃骗上了船,并威胁宓妃嫁给他。宓妃并没有妥协,而是纵身跃入洛水之中,死后成为洛水女神。

最后,还有几点说明:

第一,本书与时著体例不同,尤其是每个故事后面的“衍说”,从专业角度拓展了该神话故事的相关文化知识和理论视野,指出了现实意义。但是,囿于作者的能力和识见,肯定有挂一漏万和阐释不当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善知识不吝赐教。

第二,故事叙述用诗行排列,力求简练、疏朗,并凸显每个故事、人物的独特性和精神特质,为尽量避免出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对有些形象进行了简化甚至省略,读者若想获取全貌,不妨将单篇连缀起来阅读,或据“衍说”按图索骥。

第三,本书的神话故事,因所采文献博杂、零碎,有些故事原典之间本身矛盾龃龉,改编时,作者为避免削足适履,在基本遵循原典精神的前提下,有时据故事需要酌情取舍。此套丛书的编写虽有严格的文献依据,也有一定的专业性解说,但毕竟非严谨的神话学学术著作,或可视为学术研究向大众读物的下移,故更注重故事的可读性,如故事性、神话性、文学性等,若要坐实历史或仅以学术标准核之恐失作者初衷。

是为序。

彦序 上颐斋
2019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