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宿迁市水利志》经编纂人员7年多的辛勤努力,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地级宿迁市第一部水利志,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宿迁位于淮河水系中游尾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南宋初黄河夺泗夺淮,使宿迁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河湖淤垫,水系紊乱,诸水汇集,激荡肆虐,平原沃土沦为丘壑连连的沙碱赤地。元、明时期的黄河运道,清代的中河运道,宿迁都是治河保漕的咽喉之地,“止于民田被淹而于运道无碍”的保漕,超出农民承受极限的沉重劳役,导致洪、涝、旱、蝗愈演愈烈,宿迁百姓悲苦至极。晚清黄河改道、漕运终结后的宿迁,仍是几乎无岁不灾,经济衰败,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前夕连续5年洪涝,救灾度荒成为新生人民政权在百废待举情况下压倒一切的紧迫工作。
从1949年下半年起,宿迁人民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开展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治水斗争。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导沂整沭”、根治淮河系列重点工程和众多排洪河道的大规模疏浚,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兴建骆马湖常年水库、宿迁大控制等重点工程和大规模梯级河网化建设,再到70年代的洪、涝、旱、渍、碱综合治理,沟、渠、田、林、路全面配套的大规模治水改土,在30年时间里,宿迁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工程体系,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鱼米之乡。
为了今天的鱼米之乡,几代宿迁人付出了何等艰辛的劳动!寒风里,烈日下,无数民工住草棚,喝稀饭,用劳作得变形的双手,磨砺出厚茧的双肩,挖大土,抬大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仅土方就做了20多亿立方米,按1米见方的土体连接起来,可以环绕地球40多圈!宿迁大地上的哪一寸土地,哪一条河渠,哪一段圩堤,哪一座桥、涵、闸、坝,不浸透了顽强的意志、咸苦的汗水!这些,老一代宿迁人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的宿迁人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
在1978年冬以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尤其是地级宿迁市成立以后,宿迁治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锲而不舍,继续推进,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加速,水利建设的内涵更为丰富,战略地位更为突出,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必须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在全社会形成协同治水的强大合力,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推动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宿迁治水条件,比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忍饥受寒、肩挑人抬优越多了,但我们绝不能丢掉前辈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他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治水精神,对于宿迁市新形势下的水利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说,翔实记述宿迁人民艰辛治水伟大历程的《宿迁市水利志》,不仅是“存史、资政”的志书,而且也是鼓舞当代、教育后人不可多得的教材。希望宿迁市水务系统的干部职工都能认真研读这本志书,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志书,让伟大的宿迁治水精神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为宿迁的明天更美好、生活更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