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报告
- 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项目组编著
- 4字
- 2021-04-16 19:30:40
综合报告
引言
三峡工程是治理长江和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数万名工程建设者、百万库区移民和重庆市、湖北省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枢纽工程、移民工程和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三峡工程进入135~139m围堰发电期,2006年比初步设计进度提前一年进入156m初期运行期。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2008年汛末开始实施正常蓄水位175m试验性蓄水。
遵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175m试验性蓄水工作顺利推进,2008年和2009年最高蓄水位分别达172.80m和171.43m,2010—2012年连续3年实现175m蓄水目标,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
2012年11月,时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副总理和副主任回良玉副总理就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组织开展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总结分析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做好试验性蓄水阶段性总结分析工作,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国务院三峡办关于开展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总结分析工作的通知》(国三峡办发库字〔2012〕62号),并以《国务院三峡办关于委托开展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评价工作的函》(国三峡办函库字〔2012〕139号)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评价工作。
为了客观、科学评价三峡工程5年来试验性蓄水阶段工作,为国务院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工程院成立了由徐匡迪名誉主席、周济院长和潘云鹤常务副院长为顾问,沈国舫原副院长为组长的评估项目组,负责评估工作。同时成立了项目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根据评估工作需要,邀请了相关领域有造诣和熟悉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的19位院士和近150位专家,参加评估工作。根据评估内容分设水库调度、枢纽运行、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与水库地震、泥沙、移民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7个评估课题组及1个综合组,分别负责相关专业领域的评估工作。
2013年1月9日,中国工程院召开项目启动会议,对评估工作进行了安排,确定了各课题组的组成、评估报告的内容和进度安排。为做好评估工作,评估项目组及各课题组分别召开多次会议,部署评估工作,研究有关事宜。
各课题组通过查阅有关部委、单位等提供的总结报告和相关材料,认真研究、系统分析和充分讨论,并开展必要的实地调研、考察,进行全面评估。按照归纳主要工作、总结主要经验、分析主要影响和提出工作建议的评估要求,形成了各课题组的分报告。
2013年3月5日,召开了各课题组交流汇报会,在此基础上,综合组起草了项目评估综合报告初稿。
2013年4月1日,召开了综合组会议,并邀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并讨论了综合评估意见,重点对结论和建议中有争议或不同看法的部分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4月24日和5月2日,两次召开项目组组长碰头会,对综合报告修改稿进一步讨论修改。根据相关意见和要求,经有关院士和专家的多次交流讨论,并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综合报告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综合报告汇报稿。
2013年5月28日,召开了评估综合报告汇报会,评估项目组组长沈国舫院士就评估综合报告的主要内容向中国工程院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领导作了汇报。会后,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并正式定稿,形成了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