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技术研究
- 李其军 王理许 陈建刚 张书函等
- 1222字
- 2021-04-09 22:14:34
2.5 水源涵养型绿地植被搭配模式
2.5.1 水源涵养型抗旱节水植物
参考植物的生态功能及生态适应性,依据植物绿化配置原则,结合试验所做植物材料,推荐以下几种可用于搭配的植物。
(1)乔木:臭椿、白蜡、国槐。这3种植物乔木观赏价值高,抗性强,喜阳、冠形端正、株形优美,一直作为北京地区的乡土树种在北京的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以上只是提出落叶乔木,一些常绿树种在北京多年生长,适应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作为乡土树种也可以大量应用,如侧柏、桧柏等。
(2)灌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棣棠。灌木需要选择具有较高观赏性及管理粗放的植物品种,并具有一定的抗旱性。此外,红叶小檗、太平花、沙棘、糯米条、荆条等也在北京的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这些品种耗水量小,管理粗放。
(3)地被:马蔺、涝峪苔草、鸢尾、地被月季、八宝景天。可供选择的地被品种还有很多,二月兰、麦冬等,根据需要种植环境的情况,如果是林下复层结构的绿地,则需要种植耐阴地被,如果是简单配置如纯草型绿地,则对植物的耐阴性要求不高。
2.5.2 水源涵养型抗旱节水植物搭配模式
根据前面研究结果提出水源涵养型抗旱节水植物搭配模式如下:
(1)乔灌草搭配模式:白蜡+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麦冬。白蜡作为行道树,大叶黄杨和紫叶小檗作为色带,麦冬地被,整体景观协调,且耗水相对较少,管理简单。大兴示范区绿化主要就采用了此种植方式。
(2)乔草型搭配模式:国槐+涝峪苔草。管理粗放,耗水较少,国槐可以采用树阵式种植,形成国槐林的效果,且涝峪苔草在林下生长较好,保证整体景观。中山公园示范区内水榭东岸就采取这种搭配模式。
(3)灌草型搭配模式:大叶黄杨+马蔺。大叶黄杨是常绿灌木,喜光,也能耐荫。马蔺属鸢尾科,研究发现其根系稠密而发达,呈伞状分布,具极强的抗旱性和保水能力。马蔺直立生长的叶片可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缓解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而且还利于根部透气,是极好的护坡植物。景山公园示范区内绿化改造中大量使用这种搭配模式。
以上只是提出3种耐旱植物搭配模式,实际应用中会根据环境需要进行种植设计配置。园林景观要求较高的植物种植多样性,植物可供选择的不仅仅是以上几种,只是在以上所列的几种植物材料中,植物耗水较少,甚至在养护、景观环境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一些品种靠自然降水也能生长存活。
2.5.3 耐盐型水源涵养植被搭配模式
如果在盐分较高的环境下种植植物,根据实验结果,马蔺的耐盐性较高,且耗水较少,是典型的耐盐性水源涵养型植物。而大型乔木的耐盐性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监测和实验才能够得出。因此,只推荐以下的耐盐性水源涵养型植物搭配模式:
(1)灌草型配置:丁香+青绿苔草或金银木+青绿苔草。
(2)纯地被种植:马蔺或青绿苔草。
前面所研究的植物通过实验都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但在一定的盐分浓度下只是生长存活,并不能完全保证生长茂盛的景观效果。目前,由于土壤的盐分浓度在绿化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要求,且日常浇水中水的含盐量也不是很高。因此,在北京的绿地中各种植物的生长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