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野苍流:打渔张引黄灌区开灌60周年纪念专辑
- 博兴县水利局 博兴县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处编著
- 13字
- 2021-04-30 17:56:35
第六章 灌区的历史成就与贡献
第一节 灌区土地得到全面改良
打渔张引黄灌区多为黄泛区沙地和滨海盐碱地,分“油碱”“白碱”“瓦碱”三大类型。“油碱”的盐分以MgCl2(氯化镁)、CaCl2(氯化钙)、NaCl(氯化钠)为主,占全盐量的50%~70%;“白碱”以Na2SO4(硫酸钠)为主,NaCl(氯化钠)次之,硫酸盐占盐的50%~60%;“瓦碱”以NaHCO3(碳酸氢钠)为主,少量Na2CO3(碳酸钠)。打渔张引黄灌区,盐渍化土壤来源于地下水位高、蒸腾大、有盐分来源三个因素。蒸腾大、有盐分来源为两个自然条件,现阶段难以在灌区内进行根本性改变,但是地下水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降低地下水位来控制,如明沟渠配套、暗管排水等措施,只要布局合理,运用得当,均能使盐碱地起死回生,变绝产、少产为高产,由盐碱地变为良田。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即发出《垦荒建场的指示》。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做出关于《组织军队参加生产的决定》。随后,中央提出“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不与民争地”的建场方针。根据中央和华东局的有关指示精神,于1950年3月经华东局批准,在广饶县北部建立起山东省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国营广北农场,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之一,隶属华东局领导。由山东省农林厅调配一批农业、农机、科技人员参加建场,共组成79人的拓荒队伍,遵照“边垦边建、边生产”的方针,利用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美式农业机械,自己动手维修装配,当年开荒23000亩,播种大豆数千亩,做到当年垦荒,当年收益。建场初期,农场土地盐渍化严重,农场建设者们,按照“发展生产、积累资金、培养干部、示范农民”的办场宗旨,参考苏联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的模式,修筑灌溉渠道,挖掘排碱沟,采取灌溉洗碱、蓄淡压碱以及翻压绿肥、使用厩肥等方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对重碱地块则通过加密排碱沟,将条田由长改短,由宽改窄,以降低土壤盐化成分。1951年,广北农场建起2个场部,修建了防潮坝,有计划地种小麦、大豆、高粱和棉花等。1956年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竣工后,土地盐碱改良进程大大加快,土壤含盐量降至0.2%以下。至1960年,共开发改造荒碱地6万亩。
随着引黄灌溉的发展,经过停灌、改碱、复灌治理等过程,灌区土地盐碱化问题得到根本好转。“兴建打渔张,碱地变粮仓,从此走上幸福路,感谢共产党”,这首合辙押韵的诗歌,就是打渔张引黄灌区群众在1957年获得丰收后自己编唱的。沿黄地区实行稻改后,既种稻又养鱼。“大米饭,小鱼汤,群众心里喜洋洋”,反映了当时乔庄乡人民稻改后的喜悦心情。
据统计,博兴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盐碱地面积12.57万亩,到1985年盐碱地减少到6.85万亩(又据县志,全县未利用荒碱地8.5767万亩),主要分布在乔庄乡的王寨、张寨和东北部,纯化的窝刘、崔家、常家、杨家等地,庞家、陈户也有成片的荒碱地。现在,这些地区大部分荒碱地已广被改良为棉田或开发为水产养殖基地,现在到陈户、庞家北部、纯化、乔庄等镇已看不到过去那种大片的荒碱地,土地条件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