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干旱特征变化规律及抗旱情势
- 顾颖 倪深海 戴星 刘静楠
- 1108字
- 2021-04-30 19:56:48
前言
干旱灾害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中国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连年发生。根据中国历史水旱灾害统计资料,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6年中,共发生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历史上特大干旱往往造成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朝代更迭。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旱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抗旱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如2000年全国大旱,2006年川渝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旱,2010年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大干旱,2011年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等,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充分了解中国干旱特征和变化趋势,认清抗旱减灾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刻不容缓。
本书从介绍中国干旱形成背景出发,论述了中国干旱区域的划分;通过对中国1950—2012年的多年干旱灾害系列资料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干旱灾害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并依据1990—2007年县级行政区的干旱灾害资料系列,对中国现状条件下的农业干旱、因旱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干旱缺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科学评价了中国当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和区域的抗旱能力及分布,指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能力的弱项所在,为进一步提高全国抗旱能力指出了方向。在分析中国干旱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工程建设和供水现状情况的分析,阐述了抗旱工作所面临的以下严峻形势和挑战:即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干旱在中国将长期存在;现有抗旱减灾体系难以有效应对严重干旱;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极端干旱发生概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对干旱的敏感性增强。因此,全面加强抗旱减灾工作,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书是由作者及其团队将多年从事干旱及其灾害研究的成果整理而成,各项研究成果采用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数据,因此存在不同成果所依据的数据系列长度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在本书的各章节中都已给出了本章所依据数据资料系列的起止年份,特此说明。
在干旱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各位领导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许多同志的大力支持,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林锦、徐金涛、汪向兰和张东同志参与了大量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图件绘制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