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内容、教学和队伍的衔接研究

■ 董永哲

摘 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衔接应从德育目标、内容、教学和队伍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子体系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每个子体系主要从必要性、现实状况和衔接设想三个方面进行翔实论证,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衔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衔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看,它已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大中小幼学校德育目标衔接

(一)加强大中小幼学校德育目标衔接的必要性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它代表了社会和时代对大中小幼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要求,体现了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性质。德育目标规定着德育的方向和任务,决定德育的内容,影响着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贯穿着整个德育全过程。

德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大目标和总方向。它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体现了经济基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德育的目标进行过多种定位,如“共产主义接班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四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等,这些定位都鲜明地体现了时代对青少年的希望和要求,对我国德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从教育的阶段性出发,过分偏重政治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忽视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尤其是心理、个性素质方面的要求。这种倾向使大中小幼学校在德育实践中,没有根据自身任务要求和层次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德育目标。这种不具体、不明确、不分层次的状况,实际上淡化了目标意识,弱化了学校德育工作。从幼儿园看,德育课程就是社会课活动,侧重于社会常识教育的知识了解。从小学看,德育课程就是品德课,侧重于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常识教育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品德课的上课不规范,没有专门的品德课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许多班主任老师只有在班会课需要的时候才学一段。从中学看,德育课程就是初中的思品(现为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的思政课,在应试教育冲击下,实际工作中以分数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强调智育,忽视德育。从大学德育看,许多德育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一段时间里,这种偏重政治的倾向,使大中小幼德育目标要求上出现倒挂现象,中小幼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而大学强调“做合格公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大中小幼学校德育错位,必然导致德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不适当,德育目标落空,效率低下。因此,加强大中小幼学校德育目标衔接就显得十分必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中小幼学校在德育目标要求上正处于“四个转变”之中,即从超越阶段、过高目标、要求倾向到符合社会现实与时代要求、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转变;从忽视个性差异、“一刀切”“一律化”的要求向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及群众性差异性个性化相结合目标转化;从成人化倾向到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目标转化;从过分偏重政治要求向注重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并重的目标转变。这一态势的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目标要求上,开始体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因而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科学衔接。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目标上的这种状况,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各阶段的差异性,而且要注重大中小幼学校德育目标上的共同性和衔接性,即服务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统一性和人才成长的连续性。因而,从德育整体体系的要求出发,自觉加强大中小幼学校德育目标的衔接愈来愈重要。

(二)加强大中小幼学校德育目标衔接的设想:既要坚持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又要把握好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所谓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德育的总目标和共性要求。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大中小幼教育是同一过程的四个阶段,根本任务都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这四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共同构成教育体系。但这四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德育目标也应有其层次性。德育目标从整体上应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健康的个性人格目标、完善的社会目标、特殊社会角色目标、社会生产关系目标。大中小幼学校德育都必须面向这四个层次的目标,只是在具体阶段,教育要侧重于不同的层次。比如健康的个性人格在中小学阶段应把握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接触范围,着重塑造开朗的性格,较好的自我认同感,具有上进心,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就要求能在理智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己,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个性心理。

经过中小幼德育的感性教育,学生积累一定量的知识,必然导致大学阶段学生从理性角度来深化认识。因而德育工作的合理发展规律应该是幼儿园讲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教育学生争当一名好娃娃;小学讲生活性的社会故事,教育学生争当一名好学生;中学讲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学生争当一名好公民;大学讲一定层次的理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才能避免目前德育目标的“错位”和“淡化”,使大中小幼学校德育紧密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