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小中社会(品德、思品和思政)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衔接

幼小中社会(品德、思品和思政)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幼小中社会(品德、思品和思政)课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两者统一于培养“四有”新人即立德树人这一共同的德育总目标。

(一)幼小中社会(品德、思品和思政)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衔接是当前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从整体上构建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等都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强烈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所以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更新与构建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科学德育课程体系。

2.搞好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的衔接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幼小中大学生身心处在不同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可塑性很大,他们的社会阅历太少太浅,对社会科学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原理难以理解,同时他们又较少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见解,极易受他人和社会的诱惑和影响,所以中学的思政课只能是基础的知识教育和感性教育。大学阶段,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成熟,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这就为他们接受更高的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分阶段地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确定不同的德育内容,是提高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实效的必然。

3.搞好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的衔接是幼小中大学校德育本身内在要求决定的

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育魂。育魂是一个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的过程,具有完整的体系,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需要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幼小中社会(品德、思品和思政)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阶段性环节。但幼小中社会(品德、思品和思政)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是不同的课程体系,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等诸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目前幼小中大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弊端,如教学内容的滞后和重复,教学观念的政治化、成人化,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教学的应试化结果性评价,等等,导致了幼小中德育的基础薄弱,进而影响大学德育的教育效果。大学德育的纯理论教学,没有严格地按照人的“知情意信行”品德形成规律进行彻底的德育教育,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和肤浅的情感层面,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性行动相脱节。所以尽快理顺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整体有序衔接的德育体系,促使其合理发展,是大中小幼德育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搞好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衔接的几点设想

要搞好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的衔接,必须处理好目前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各自为政、内容重复、目标错位等不协调环节,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1.要搞好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

幼小中大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创新能力。比如中学思政课是基本规范和知识常识的教育,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做人的基本道理,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思政课是理论教育,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重发展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法,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要搞好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目前,幼小中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必须克服对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过分追求,防止知识过深过宽,还要克服对一些抽象概念、观点的机械理解和记忆,应多讲一些初步的做人做事常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多感知一些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后的现实问题,多从生活、实践的微观处着手来构建幼小中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探讨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在广泛涉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对重大社会现实和理论问题的了解和分析,形成系统的看法和观点,倡导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同时,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应与幼小中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要注重“精、深、细、实”,特别着重于大学生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大学生真正能在幼小中学校德育课的基础之上,接受更高层次的理论教育,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实现他们“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彻底性。

3.要搞好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和途径的衔接

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摒弃传统单一的“满堂灌”“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情景设置法、角色模拟法、探究归因法、实践教学法等,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倡寓教于乐。特别是中学思政课,再不能重复死记硬背的老一套教学方式,要有变化、有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在教学手段上,幼小中大学校德育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投影仪、电视、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声、光、电、色、形、情等把事实、过程、形象展示给学生,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高校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开德育选修课,开发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