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水务

甘泉县水利水保事业在改善土地条件、增强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依托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天然优势,引水、蓄水、提水、节水工程一直是水利事业的重心所在。县内最大的引洛河水自流灌溉工程甘泉渠,全长26.6公里,于1990年10月全线贯通。年灌溉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占全县可灌面积的20%左右。沿线18个行政村受益。一度树帜为全省高效农业试点区域。2000年后,因资金、维修等因素,农灌功能开始萎缩。2003年,清淤疏浚时续时断。之后,灌溉中断,渠系废弃,使命结束。其他小型自流灌渠如叶之命脉纵横于各村组灌区。2010年除杨家砭渠维系运转外,其余可利用者所剩无几。但一些新的简易渠系在农田整理改造时又顺势而生。全县蓄水能力强大,2010年底有中小型蓄水工程163座,其中淤地坝97座,谷坊31座,池塘32座,凉台、岳屯、雨岔3个水库总兴利库容915万立方米。提水工程1999年全县共有105处,总装机容量900千瓦,提灌面积4万亩。10年后,基本完好34处,其余被其他形式取代。大棚栽植业滴灌、渗灌、喷灌、排灌等设施发展迅猛,2010年5000套,是1996年起步时的2.5倍。水土保持力度大,成效大。1990年全县有13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接近60%。经长期性、综合性治理,2010年已属于轻度不明显水土流失区。

城市供水保障能力2003年理论测算满足以后50年生产、生活发展之需。2010年,县城日供水2000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00%。农村人畜饮水条件逐年改善,自流自控饮水占据主流,机井、水窖个别辅助补充。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一节 引水工程

杨家砭渠 位于县城北郊210国道东侧,是城关镇红旗村杨家砭村民小组独家使用的一条小型引水渠。1990年后,因渠道淤积不畅,渠长缩短,引水缓慢而难以发挥效应。后经村民自发清淤修复,使其恢复功能,但由于灌区土地逐年减少,到2010年时灌溉不足200亩。

甘泉渠 是县内最大的自流引灌工程,该渠从关家沟水电站坝头左岸取水,沿途经过红旗村、姚店、安家坪、米家沟、甄家湾、府安、道镇、兰家川,境内渠长26.6公里,总投资636.5万元,于1990年10月全部竣工。

甘泉渠建成后,灌溉面积每年都稳定在1.87万亩以上。保障了沿线18个行政村灌溉受益。期间,曾经出现过“吨粮田”、 “千元田”的稳产高产田,一度成为全省自流引灌工程的高效农业开发试点区域。陕西省科委曾多次下达灌区引洪淤灌科研技术推广项目。西北农学院、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在本灌区的引洪淤灌科研实验报告,曾被评为国家科研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甘泉渠渠首水坝(2010年摄)

1994年8月31日特大洪水,冲毁洛河沿岸泵站5座。甘泉渠受损23处,总长度1.175公里,田间渠系配套支渠30公里被冲毁。1995年,对水毁干渠、支渠逐一进行修复,恢复了灌溉功能。

2000年后,随着国家投资减少,渠系设施受暴雨、洪水损毁,石油开发污染,以及铁路、公路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灌区农业用水功能开始萎缩,只在抗旱应急时部分渠段发挥作用。2003年,清淤疏渠时有进行,之后,灌溉中断,渠系处于废弃状态。2010年,已完全报废。

第二节 蓄水工程

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小型蓄水工程163座,其中水库3座,淤地坝97座,谷坊31座,池塘32座。

一、水库

凉台水库 位于东沟乡,始建于1972年5月,是一座综合利用小一型水库。2009年3月~2010年12月,进行除险加固,投资536万元,土石方工程量4.59万立方米,灌浆814.4米,旋喷防渗墙1983.15米。水库控制面积61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3‰,大坝为均质土坝,原设计总库容204万立方米,死库容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050亩。坝顶高程1168米,坝长178米,坝底宽144米,顶宽4米,坝高26米。高程1160米以上采用机械碾压填筑,高程1160米以下为水坠坝结构。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底宽7米,进口高程1164米,全长135.5米,设计最大泄流量53立方米/秒。放水洞位于坝体左端,卧管下涵洞全长133米,设计最大放水流量1立方米/秒。坝址河床高程1143米。2007年5月被确定为三类坝。

凉台水库(2010年摄)

加固后的水库特性指标改变为:坝高26米,顶长180米,顶宽4.8米,底宽144米,总库容144.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3.76万立方米,滞洪库容33.88万立方米,死库容6.66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164米,设计水位1164.74米,校核水位1165.32米。

岳屯水库 位于高哨乡岳屯村,始建于2001年9月,为碾压式均质土坝,原名为岳屯2号坝。2号坝原属国家注册的小一型淤地坝,2002年6月竣工投入运营。坝高21米,坝顶长113米,坝顶宽5米,坝底宽108.75米.总库容218.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7.8万立方米,滞洪库容107万立方米,死库容23.3万立方米。

2008年3月,确定为三类坝。12月,转为小一型水库。2009年6月,进行安全加固。该坝同时为县城的主要供水水源工程。

雨岔水库 是甘泉县最大的四等小一型水库,坝高28.96米,总库容722.86万立方米。坝址在雨岔沟硷滩窑子村北200米处,距县城44公里。雨岔水库于2006年申请立项,2008年11月开工建设,2010年9月大坝主体、放水洞、溢洪道、管理用房全部完工。

雨岔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143.10米,坝顶长241.50米,顶宽6米,最大坝高33.8米,放水涵洞在大坝左岸,塔式进水,涵洞长70米;泄洪洞在大坝左岸,总长383.34米;溢洪道在大坝右岸,为开敞式正槽,总长275.65米,梯形断面,底宽由18米渐变至15米。淹没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其中淹没库区内耕地252亩,林地282亩,宅基地19亩,简易公路3.5公里,拆迁房屋4989平方米,搬迁人口456人。永久占地30亩。枢纽工程投资为4146.2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245.59万元,安装工程61.72万元,金属结构37.18万元,临时工程270.01万元,预备费314.18万元,水库淹没补偿690.27万元。总投资5594.3万元。

二、淤地坝

1990~2010年,全县累计建设淤地坝97座,其中溢满还田、上报批复销号、损毁的淤地坝共计44座,尚存淤地坝53座。

岳屯坝系工程 岳屯沟是甘泉县库坝最多的流域,规划设计43座,已建成19座,非坝系工程3座。控制流域面积88.99平方公里,总库容1108.27立方米,淤地面积1056亩,总投资1621.39万元。

甘泉县2001~2002年建成的岳屯坝系工程分项统计表

其他淤地坝 1990年,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其他淤地坝有23座,至2010年尚存18座,具体分布为龙嘴沟2座,田家沟1座,劳山川4座,府君店2座,曲里1座,炭窑沟1座,南义沟1座,清泉沟3座,府村川2座,石门乡新庄科1座。期间被水毁的有5座,分别在土黄沟、清水沟、康庄、老安、剪子岔。

谷坊 2010年底,全县共有31座谷坊(坝),分别为桥镇2座,下寺湾3座,石门3座,高哨2座,劳山2座,城关镇5座,道镇7座,东沟7座。谷坊大多为乡镇在农田大会战中平整农田时根据地形,自行设计的封沟拦泥、蓄水简易工程。在国家项目建设中,均未注册登记备案。

池塘 建在河床、沟道地平面以下,水深在2~3米,水面面积4.5~10.5亩,蓄水量在0.01万~0.1万立方米以下的简易蓄水工程属于池塘。池塘主要用途为养鱼、旅游、休闲。2010年底,全县共有34座,具体分布为府村川9座,劳山川6座,下寺湾4座,石门乡2座,道镇6座,高哨乡3座,城关镇4座。由于规模小,大多占地不足10亩,均为个人投资。在国家项目建设中,均无注册登记。

第三节 提水工程

1990年,全县有提水工程254处,其中抽水站106座,大口井93处,机井8眼,水轮泵站11座,喷灌36处,机电抽水站2座,全县提灌总面积1.54万亩。

1999年,全县共有提水工程105处,其中抽水站47处,机井37眼,机电井21眼,提灌机械设备105台,总装机容量903千瓦,其中抽水站装机645千瓦,机井与机电井258千瓦。全县提灌面积4.2万亩,其中农田灌溉3.5万亩,林地灌溉0.34万亩,果园灌溉0.36万亩。

2003年9月,全县共有小型泵站43处,建站投资307万元。其中桥镇12处,下寺湾7处,石门、道镇各6处,高哨乡、城关镇各4处,其余乡镇4处。全县小型泵站装机容量645千瓦,其中22千瓦装机容量泵站6处,可灌面积5000余亩。至2010年底,全县泵站有9座报废,25座病险,9座完好。完好率仅为20%。

第四节 节水灌溉

1996年,县委、县政府实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县水利局解决全县各乡镇蔬菜大棚建设供水问题。当年,县水工队完成节水灌溉工程24处,设施2000套,其中渗灌28套,滴灌1972套。1999年,县水利局又争取省、市投资76万元,完成河岸式抽水站2座,其中道镇村、米家沟村各1座,铺设暗管输水管道2000米。

2010年,全县节水灌溉发展到68处5000套,其中喷灌1875套,滴灌3125套,累计投资675万元。主要分布在各乡镇、村组的大棚菜、果园区域。

第二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流失

1990年,全县有13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6.84%。1991年12月,延安地区《黄土高原水保综合治理15年规划》,定性甘泉县为延安南部中强度水土流失区,侵蚀模数为2746~5200吨/平方公里·年。2010年,经过21年时间的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侵蚀模数改善为200~1000吨/平方公里·年,属于轻度不明显水土流失区。

第二节 综合治理

1990~2010年甘泉县农田综合治理主要通过每年实施秋冬季基本农田大会战,在山坡修梯田,打鱼鳞坑,挖通壕,植树造林,改山地传统耕作为水平沟耕作方式,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平整农田、建设淤地坝、谷坊等诸多工程措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39.93平方公里。2010年劳山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复核,全县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516.87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经改善为783.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07%,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22.8%。

甘泉县1990~2010年水土保持治理统计表

续表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

第一节 小型水电

1990年,全县原有王家湾、程家纸坊、王坪、张槐湾、油粉村、关家沟、雨岔、龙嘴沟、府君店、李湾、黄蒿坪小型水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627千瓦,配置高压线路42公里,低压线路27公里,年发电量316万千瓦时。2010年底,仅存关家沟、张槐湾两座水电站仍在运行,其余水电站均已废弃。

关家沟水电站 位于城关镇关家沟甘富渠渠首,利用洛河溢流坝水头跌差发电,原装机容量200千瓦,其中125千瓦+7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各1套,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最高为1158小时,配置高压线路0.5公里,低压线路1.0公里,125千伏安变压器1台。2004年更新改装为125千瓦2套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升级为250千瓦,变压器升级为400千伏安1台,年均发电量50万千瓦时。固定资产237万元。2008年8月,库渠管理处被评为 “陕西省水电综合经营先进集体”。县水利局也被评为 “陕西省水利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樊福旺被评为 “陕西省水利综合经营先进个人”。

张槐湾水电站 位于石门乡张槐湾村,1994年洪水冲毁坝体36.5米。1996年村民魏荣福通过黄委会争取资金100万元,修复坝体。1997年村民魏盈彪租赁承包该水电站,承包期30年,个人先后投资45.4万元,购置75千瓦水轮发电机1组,更新闸板3块、启闭机2套,配置高压线路500米,100千伏安变压器、配电柜各1台,并加高坝体0.5米。2010年,发电量40万千瓦·时/年,总收入12.0万元。

第二节 水面养殖

1990年,全县共有养鱼池塘10座,水面21亩,投放鱼苗22万尾,捕捞成鱼5吨,年收入3.75万元。

2009年,县水利局在凉台、岳屯水库投放鱼苗5000尾。

2010年,全县有水面养殖7户35人,养殖总面积975亩,其中池塘525亩,水库450亩。渔船3艘,载重量2吨,投放鱼苗3.5吨50万尾,品种为草鱼、鲤鱼、鲢鱼。养殖总产量65吨,总产值47万元,户均6.71万元。

第三节 矿泉开发

美水泉矿泉水厂 位于劳山乡美泉村,始建于1998年6月,当年10月投产运营。产品名称为新世纪矿泉桶装水,标准为每桶18.9升,年生产能力为1万立方米,个体独资企业,法人代表薛爱玲,是甘泉县第一家矿泉水生产厂家。总投资87.5万元,占地400平方米,其中拥有30立方米蓄水池1座,210平方米厂房6间,直径250毫米输水管道900米,年销售量为7.3万桶约1400立方米,年销售收入50万元。

甘美矿泉水厂 位于城关镇美水沟村。1997年11月,延安盛茂公司与本县城乡供水总厂签订期限26年的租赁合同,产权属甘泉县自来水厂。1999年3月,高树林续签租赁合同,组建甘泉甘美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王君芳,注册资金86万元,先后投资280万元,扩建厂房16间,占地1000平方米,新修36立方米蓄水池1座,管道210米,改造净化车间、化验、检验车间、产品储存车间、桶装水生产线1条,瓶装生产线1条和矿泉水与纯净水加工机械设备。甘美桶装矿泉水,标准为每桶18.9升,年生产能力为1万立方米,年销售量为7.3万桶约1400立方米,年销售收入60万元。

第四章 防汛抗旱

第一节 机制设施

1990年起,全县的防汛抗旱机制为县、乡、村组四级联动体系。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总调度,由防汛办负责日常事务和联络协调,以及总监测。至2010年底主要防汛监测对象为县境内洛河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雨岔沟、龙嘴沟、大庄河、岳屯沟、劳山河、清泉沟、府村河7个支流,洛河报汛站、凉台、岳屯、雨岔3个水库和各乡镇所属的淤地坝、池塘、谷坊及涉河工程等。各乡镇、洛河报汛站、水库均配有100瓦无线电台和雨量传感遥测站。每年均编制防汛抗旱“预案”,组织一定范围和规模的演练。甘泉的涉河工程主要有铁路桥梁、公路桥涵、天然气、供电铁塔、变压器、河岸大棚菜、油井、排污管道等工程及其附属配套工程。

2010年底,全县建有3处洛河水位报汛站,8处雨量遥测站;配备防汛抢险警报车1辆;装备防汛警报器2台,其中车载1台,县城1台;配置100瓦防汛无线电台5部,其中防汛办1部,水库、报汛站4部;5.5千瓦应急发电机3台。

县城、水库建有4处防汛物资储备库。县城每年均落实以县武装部、公安局为主体的抗洪抢险突击队,各乡镇每年均落实有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抗洪抢险突击队。全县各乡镇、水库均建有无线电台、遥测雨量站、自动化水位站。村、组均建有应急无线电广播、铜锣、铜号等抗洪抢险应急设施及装备。

1990~2010年,全县抗旱主要采取7类办法和措施:①利用自流引灌工程大面积抗旱灌溉;②利用河岸、河沟抽水泵站零星抗旱灌溉;③利用深水井泵、大口井、机井分散抗旱灌溉;④利用围堰潜水泵应急抗旱灌溉;⑤利用水库、淤地坝、谷坊、池塘蓄水抗旱灌溉;⑥采用车辆机械拉运抗旱灌溉;⑦人担、畜驮紧急抗旱灌溉。

第二节 防汛工程

1994年11月10日,水利部、省政府、省水利厅一行22人来甘泉,考察当年“8· 31”洪灾水毁情况。1997年5月15日,为根本消除县城瓦窑沟居民区遇雨即发洪、遇洪即倒灌的安全隐患,县防汛指挥部发布紧急命令,拆除低矮桥涵4座,拔移电线杆3根,人机齐上工,突击10天,共清淤6000立方米,修筑排洪渠1480米。1999年,水利部投资100万元,在甄家湾河道左岸改道的冲刷处,修筑116米河道堤防。甘泉县日常防汛、抗旱均为常规性机制和措施,大的抢险、救灾事件详见 “灾害志”。

第五章 城乡供水

第一节 城市供水

一、管网建设

1997年,县城供水管网延伸扩容,主要沿关家沟净化水厂至主城区布设,在主城区连接成环状管网。县城以北至丈子沟,以南至麻子街,以西至曲里、太皇山,干管以树枝状布设。总投资2398.82万元,设计水平年为2025年,日供水规模提高到12000立方米/年,年供水量438万立方米,可满足5万人用水需求,居民用水标准达到150升/人·年。期间,先后向县城供水工程管网4次投资,总计3833.52万元。

关家沟净化水厂始建于1995年7月,由87.6公里输水管道(其中岳屯12.8公里,雨岔44公里,县城配水及管网延伸30.8公里)、1万立方米调节池、高位调节池、净化车间、二级泵站等附属设施组成。主要工程设施设备有:反应池、沉淀池、滤池、加药间、加氯间、化验室、锅炉房、净水车间、泵房、吸水井、工艺管道、直径280UPVC原水直供管道、10千伏变配电设备、输配水管网、监控设备、电子设备、变频设备、锅炉及热力管网、厂区照明、厂区排水、泵站阀滤设备,总投资为2195.68万元。1996年投资建设岔沟河1号坝及低坝取水配置的10公里输水暗管,2001年投资建设的岳屯2号坝取水配置的2.8公里输水暗管,均未满足逐年增加的县城用水需要,2008年开工建设雨岔水库以补充不足。

2003年6~12月,自来水厂供水扩建工程管网改造,投资16.43万元,完成城区管网改造工程14.8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4000吨,全县日供水能力达到5500吨,彻底解决城乡供水不足问题。2006年11月,兴建容积10000立方米调节池和输水管道改造、净化水厂扩建、城区管网扩建等工程,总投资1434.7万元。

二、水源开发

1990年后,县城居民用水矛盾日益加剧。1995年,县水利局抵押办公楼,先后在县建行、农行贷款400万元,在高哨乡岳屯村岔沟河修建一座淤地坝,并利用岳屯小河低坝取水形式向县城供水。但仍未解决县城供水矛盾。2001年9月,又开工建设岳屯2号坝。后库容淤积严重。2008年,开工建设雨岔水库和雨岔供水工程,扩建关家沟净化水厂、延伸了城区配水管网工程。至此,县城用水紧张矛盾得以彻底解决。

县城官井巷水塔(2010年摄)

三、供水管理

2010年,关家沟净化水厂年实际售水量为61.8万立方米,日供水量为2300立方米,装机容量256千瓦,主要承担城区2.8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供应。供水水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水源为岳屯水库,距净化水厂12.8公里。城区供水主管网总长度为30.8公里,管网漏损率为18%,县城供水普及率为95%。下辖关家沟净化水厂、岳屯水库、杨坪输水站和杨家砭加压站。蓄水池4处,分别为:美水沟蓄水池、瓦窑沟蓄水池、旧县委旁水塔、太平梁高位水塔。供水管理情况如下:

(一)水源分配

1990~1997年,县城主要供水水源为瓦窑沟、美水沟和劳山河杨家砭供水站,日供水量1500吨,经泵房打压后进入县委旁蓄水塔,然后通过自压方式,供给县城1.5万居民生活用水。

1997~2010年,县城主要供水水源改为岳屯1号、2号坝和杨坪供水站,日供水量为2000吨,经泵房打压后进入太平梁1000吨高位水池,然后通过自压方式,供给县城近3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原有供水水源废止。

(二)水价调整

1990~2001年,县城居民水价分为:居民生活用水0.60元/吨,行政事业单位用水0.70元/吨,经营服务用水1.50元/吨。根据国家、省、市规定,逐步调整为1.35元/吨,1.95元/吨,2.45元/吨。

2002~2010年,根据规定,水价由原来的3种改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特种行业用水5种价格。价格分别为1.60元/吨、2.30元/吨、2.90元/吨、4元/吨、4.05元/吨。

(三)管理制度

2002年以前,先后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具体有供水工作制度、抄表收费工作制度、稽查工作制度、安装维修队工作制度、岳屯水库安全管理制度、后勤人员管理制度、供水操作维修制度、供水调节工作制度、抄表收费工作制度、安装维修队工作制度等。

2003年,执行甘泉县人民政府印发的《甘泉县城乡供水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陕西省城乡用水供水条例》。

四、生产事故

供水工程引起的溺水死亡事件3起:2003年6月19日,杨家砭抽水站蓄水池溺水死亡1人;2003年7月2日,岔沟河1号坝溺水死亡1人;2004年7月6日,关家沟水厂溺水死亡1人。

供水水源及管网发生险情6次:1996年10月18日,县城贸易中心发生爆裂泄露事故;2004年3月9日,杨家砭铁路桥墩下沉引起管道破裂事件1次;2004年9月29日,关家沟水厂发生液氯瓶出氯阀门脖颈泄露氯气事故;2004年岔沟河1号坝浑水渗漏;2007年岔沟河1号坝左岸渗漏;2010年岔沟河1号坝左岸发生泄溜脱坡险情。

第二节 农村供水

1990年,甘泉县农村供水工程,由县水工队负责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全县共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65处,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171处,产权归所在村组集体所有;分散·188·式供水工程94处(包括柴关山、牛蹄圪托、榆树沟、封河岔水窖),均实行受益户自管,产权归个人所有。

2003年,全县农村供水设施基本完好、正常运行的村组151个,部分损坏可运行的93个,损坏严重难以运行的16个,报废的12个。供水设施可满足的村组89个,不足的155个,枯竭的3个,污染的25个。供水人数3.05万人,公共供水人数1.42万人,自来水入户人数1.63万人,饮水困难人数2.09万人。

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尾留工程,以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23万人问题。实施各类饮水工程265处,其中采用集中式供水工程171处,分散式供水工程94处。

2007年,国家累计下达甘泉县饮水安全项目计划10批次,安排工程建设140处,解决饮水人口3.29万人。

2007~2008两年完成50处,解决饮水人口1.28万人。2009年底,全县共完成饮水工程137处,解决饮水人口3.15万人。在完成工程中,自流引水工程73处,提水26处,自备井35处,打机井786眼,水窖3处,窖体45眼。尾留25处,其中在建15处。

第六章 水务管理

第一节 水务机构

甘泉县水务局 1990年,甘泉县水利水土保持局,为县政府职能部门,科级建制。编制9人,领导1正2副。1993年4月,改称水利水保服务中心。1996年10月,恢复甘泉县水利水保局。2010年12月,更名为甘泉县水务局,编制7人,全系统共有职工194人。期间,安创文、胡永发、李新生、樊福旺先后任局长。

甘泉县自来水厂 1990年,隶属甘泉县城建局,科级建制,设厂长1人。1993年5月,有职工40名。1996年6月,更名为甘泉县城乡供水总厂。1997年4月,水厂由城建局移交水利水保局,科级建制,事业单位,企业核算。至2010年,历任厂长先后有向道美、拓延林、吴杰、张源玲、张世忠。

甘泉县水利水土保持工作队 1990年,隶属水保局,股级建制,事业单位,编制28人。1992年3月,升格副科,设队长1人,编制25人。1998年升格正科,财务独立。2010年末,人员编制36人。期间,马水池、薛富平、崔八黎、贺随成、王海成先后任队长。

甘泉渠管理处 1990年,为差额预算单位,科级建制,隶属县水保局,编制23人,主任1人。主要职责是负责甘泉渠的管理。2009年,因增加凉台、雨岔水库的管理职能,更名为甘泉县库渠管理处,单位恢复全额预算。2010年底,财政供养39人。期间,李新生、叶崇恩、许生平、边锋先后任主任。

甘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1990年,属水利局内设机构,编制3人,主任由局长兼任。1994年,机构独立,正科建制,人员增至5人,主任仍由局长兼任,设副主任1人。2008年8月,贺志明任主任。2010年,编制增至17人。

甘泉县水资源办 1991年1月成立,科级建制,全额预算,隶属县水保局,编制3人,领导1正1副。1996年9月,改称水政水资源管理局,与水政监察大队“两块牌子、一套人员”。2010年,编制16人。历任领导崔八黎、吴杰、薛富平、冯晓军。

第二节 资源管理

1995年5月,印发《关于对县境内自备水源进行取水登记发证的通知》,并于2003年2月,完成《甘泉县水资源评估报告》。2005年5月起,执行《陕西省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标准及有关问题通知》,河道采砂、取土及混合石和直径大于20厘米的大石,按销售价的35%计收;采取筛分石按销售价30%计收;河道沿岸村民个人自采自用河道砂、石、土料在50立方米以下的,经县水利局批准,免征河道砂石资源费。10月,执行省物价局、财政厅、水利厅 《重新核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通知》、《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表》,开始水资源费按取水量计征。

2006年,聘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编制了《甘泉县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甘泉县水资源评价报告》、《甘泉县节约用水规划报告》、《甘泉县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北洛河水资源规划报告》、《甘泉县县城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甘泉县主要乡镇供水水源规划报告》等8项报告。

第三节 水政监察

水政监察大队设立于1996年9月,属于县水利局内设科室。12月,将原分散在水利局、防汛办、水资源办、水工队4个单位内的水保监督、河道采砂、水政、渔政、水利治安、水资源管理6个业务,统归水政监察大队。

1997年6月,县水政监察大队收费项目有水资源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水土流失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

2004年12月,甘泉县被评为“陕西省水政监察能力建设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优秀县”。

2010年8月,甘泉县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成立领导机构。编制 《甘泉县第一次水利普查经费预算方案》,县政府首批下拨普查经费30万元,确保全县此次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也争取到国家下拨的水利普查补助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