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将军的战略素养

卫国战争时期苏军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大将有一句话:

“战争到来,首先要淘汰一批和平时期的将帅。”

什捷缅科大将是苏军优秀的作战部长,他讲要淘汰一批“拼花地板将军”,即和平时期从这个办公室踱步到那个办公室,踩着拼花地板就成了将军的那批人。今天我们反腐败,也开始淘汰一批将军,我们是万幸的:在战争到来之前我们已经开始淘汰,而不是等到战争到来了才开始淘汰。如果军队的反腐在战争发生时才开始,那么一切为时已晚。今天我们万幸就在这儿,在战争到来之前,我们已经开始整顿、已经开始变革、已经开始淘汰。这是我们的万幸。

什么叫将军?春秋战国时第一次出现将军这个名号。最初以卿为统军,卿即将军,卿相当于宰相这样的大臣,是一个官职。所以我们的“将军”名称一开始,就被定为官位,战国时代则成为正式官名——前、后、左、右将军,是正式官名。到了汉代,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这个规定是按照官员的等级规定的,将军首先是一个官,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不同的将军名号有不同的位次。

《左传》里讲“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将军还愁吃的吗?将军还缺待遇吗?“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将军绝对没有食不果腹的时候。我们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定位的:将军是一个待遇丰厚、衣食无忧的官位。这一点我们和西方有差异,西方的将军不是这么定位的。

西方最早出现“将军”这个词,是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最初是Strategos,意即将军;接着演化到Strategicon,意思是为将之道,称为“将道”;再往后演化到Strategy,即“战略”。西方对将军强调的不是官位,是什么呢?是“将道”,是“战略”。当我们讲“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的时候,西方强调“岂将军筹之而有不足”,将军是一个筹划的位置,是一个管全盘、管总体、管大局、开展战略谋划的位置。

我们讲将军是讲官衔和待遇,“位次丞相”,“位次上卿”,“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西方讲将军是讲将道,是讲你的筹划、你的统领、你的全局。这就是西方将军。西方军事史上仅次于亚历山大、汉尼拔、拿破仑的腓特烈二世讲过这样的话:“军队行军之时,他跟着行军;军队扎营之时,他跟着扎营;军队战斗之时,他跟着战斗。对绝大多数军官而言,这就是他们的军旅生涯,跟着打仗,跟着从事日常例行公务,直到须发花白为止”;“很多的军人日夜忙碌于各种琐事,对于布阵之道,也就日渐生疏,这些人不放胆高翔云端,而只知道如何在泥沼里照老样子爬行,他们永远不会感到困惑,也永不会知道他们制胜或败绩的由来”。

这些话很尖锐,一语中的。相当一批军人是跟着干的、跟着混的,自觉的并不很多。这种现象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要规定未来美国到底要什么样的军人。其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提出的标准是:

第一,必须具有分析能力,能够超越孤立的事实或者某一领域专长,看到并整理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必须是实用主义的,能够有意识地重新构建自己的战略模式,使之符合形势和实际的需要;

第三,必须具有创造性,经常要挑战现状;

第四,必须接受过多种教育,是通才,而不是专才。

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最后发问:“职业军事教育还在培养战略思想家吗?我们的军队是否在战术和武器系统的研究方面花费时间太多,没有时间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思考了?”

这就是在要求Strategy(战略)方面的素养,将军必须从这个角度完成统筹。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易,和平时期做到这一点就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