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科服务

1 学科馆员

1.1 学科馆员的提出

在美国,学科馆员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六七十年代得到大发展。二战后,受惠于《美国军人权利法案》(The GI Bill of Rights),大量退伍军人进入高校学习,美国高校快速发展,学科种类多元化。随后,出于冷战战略考虑,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拨款支持高校优先发展地域学和科学项目,直接刺激了图书馆馆藏发展。随着美国图书馆在全球各地收集各种关于当地的专门资料,只会英文而且知识局限于欧美图书资源的传统图书馆员很难胜任该工作,迫切需要一批具备各国历史文化知识、外语能力和了解当地出版流通业务的新型图书馆人才,由此学科馆员应运而生。

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学科馆员似乎是对馆员的一种角色定位,是一种名词性的阐释,实际上它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它以学科为对象,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与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

1.2 学科馆员的定义

国内外对于学科馆员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

图书情报学在线词典(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ODLIS)中学科馆员被定义为以专业知识和经验用于选择专业资料,并为用户提供主题某领域或学术专业(或学科分支)的书目指示和参考服务的图书馆员。在大学图书馆中学科馆员通常还持有所在学科领域的第二硕士学位。他们也可以叫主题分析馆员。

1983年出版的《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词汇表》将“学科馆员”定义为:“图书馆中那些对某一专业领域学科有浓厚的知识底蕴,负责图书馆专业领域馆藏文献的遴选评估,有时也提供此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及负责馆藏图书的分布组合的工作人员。亦作学科文献书志馆员。”

关于学科馆员的定义,Gary W. White认为:“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某个学科的专家。因为他们拥有某个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所以他们担负着馆藏建设和特别参考咨询的职责。此外,学科馆员还是图书馆指定的与教研部门之间的联络员,类似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经验有利于这种工作关系。”

K.Humphreys与A.Holbrook则都认为学科馆员指的是图书馆馆员中针对某一专业领域学科承担开发图书馆技术或参考服务中一项或多项工作的馆员。

Fred J.Hay认为学科馆员是一种知识工作者,是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学科或专题的书志学专家,熟悉该领域书目的组织与分布,能运用他们的学识专长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Smith将学科馆员总结为是具有相当程度专业知识与以客户需求为服务导向的图书馆馆员。

周玉芝等则认为学科馆员是指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图书馆情报和信息专业知识、技能的图书馆员,不仅熟悉对口学科的信息资源分布情况,而且具有信息分析与综合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用户的知识需求,可以主动为用户提供多方位、深层次的学术性信息服务。

杨小英则认为学科馆员是指高校图书馆选用的,既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又兼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能够为教学科研提供专门化、个性化、深层次服务的图书馆专业人员。

徐恺英等认为学科馆员是以学科为服务对象,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信息组织加工及文献获取能力的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以某一学科背景为依托与该学科建立专门联系,以图书馆藏资源作为服务基础,拥有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扎实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图书馆馆员。

郭晶等认为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内的一类成员,他们与其他图书馆不同的典型之处是,承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组织、开发并提供图书馆相关的资源和服务的责任,其中一个(可能同时)具有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一定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信息专家。

1.3 学科馆员的素质及职责

1.3.1 中美学科馆员职业素质标准比较

基本素质要求: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图书馆,学科馆员都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学科馆员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挖掘其潜在的信息需求,及时跟踪、捕捉、研究用户所需的信息内容和学科前沿动态,为用户提供新颖、及时、有效的信息;有较强的信息组织、整理能力,学科馆员能够按用户的需求从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提炼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内容,并经过鉴别、筛选、整理,形成用户需要、便于利用的信息产品;具有丰富的文献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学科馆员不是任何对某学科精通的人都能胜任的,作为优秀的学科馆员还得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研究以及文献信息服务等基础理论,并能熟练驾驭其操作方式;有深厚的某学科知识底蕴,作为学科馆员其学科知识越精深,信息吸收能力就越强。了解、熟悉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的主要学术流派、主要文献及工具书、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差异比较:从美国与中国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要求看,除了以上的基本素质外,两国之间还存在以下差异。专业背景方面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但没有经过图书情报专业训练;二是图书情报专业出身,但缺乏其他专业知识;三是具有其他专业本科和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历,这种学科馆员数量相对较少。在美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必须由学士双学位(同时拥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和其他某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资格证书的资深专业从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有具体学科的研究经历。因此,比起美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国内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还需要在专业知识上加强培训和教育,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学科馆员的工作。

技术能力方面:美国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非常强调其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因为学科馆员的工作需要与院系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才能够胜任院系联络员的工作。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学科服务的内容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如建设学科网页、学科导航、搜集查找学科信息资源等。相比较而言,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科馆员的服务仅停留在等待读者上门的服务阶段,有些图书馆提供学科服务的内容较少,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要。还有许多学科馆员是兼职工作,时间和精力被分散,开展学科服务的热情不高。教育部在2002年2月2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的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特色及地区或系统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分工,开展特色数字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整合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形成网上统一的馆藏体系。”第18条和第22条更是把网络服务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采用及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加强纳入规程。这就要求学科馆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对口院系专业方面,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口院系是以学院为单位,一个馆员负责联系一个或几个学院,由于每个学院包括多个专业,虽然专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学科馆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此外有些学院学科覆盖面较大,其专业之间也有所差异,由一个学科馆员负责,难以满足读者专业方面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在这一方面,美国图书馆采取对口联系专业的方式,每一个学科馆员负责一个或几个相近专业,这样一方面便于读者了解本专业的学科馆员,可以就自己的专业领域直接向学科馆员提出咨询;另一方面也使学科馆员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学科馆员一般具有本专业的学科背景,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明确的服务内容。

另外通过调查了解,中美两国图书馆学科馆员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如工作年限方面,美国图书馆学科馆员一般要求有两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熟悉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业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科馆员工作。在国内,由于许多图书馆刚刚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工作内容还在摸索中进行,而且图书馆中没有太多有学科专业背景的人员,因此只能招聘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博士毕业生担任学科馆员工作,他们对于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情况了解不深,需要在工作中逐渐适应。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比较融洽,学科馆员和读者可以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交流,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适当的幽默感更有利于学科馆员与读者进行沟通,挖掘读者的潜在信息需求。这一点在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招聘启事上很少看到,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

1.3.2 国内外学科馆员的职责

(1)国外学科馆员职责

关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图书馆界最认同的说法是Dennis W.Dickinson在1978年提出的,他把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归纳为两个方面:专业参考帮助和院系联络。专业参考帮助是指向读者提供咨询建议、数据库检索、参考资源建设以及读者使用指导;而院系联络则是指与各院、系、研究所建立交流沟通机制,主动了解学科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工作。具体如下:

①院系联络

高校学科馆员担任着图书馆和院系之间联络人的角色,这包括参加院系或教研室的各种相关活动,了解该院系或教研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了解教学和科研的计划与发展,反馈老师和学生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向院系或教研室的老师及他们的研究生介绍专业信息资源与图书馆服务等。有了学科馆员的优良服务,图书馆和各院系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信息与院系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参加院系或教研室的各种相关活动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例如,学科馆员可以参加院系的课程计划委员会或新学科建设委员会;定期参加院系全体会议及学科各种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活动,参与院系学科建设或课程设置计划;定期到院系或教研室坐班,提供定点到位服务或参加院系一些其他活动。这给双方提供了很有利的合作机会和条件。这种学科馆员服务制度,极大地方便了院系或教研室的信息服务。

②学科信息资源服务

高校学科馆员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这包括协助教师专门为某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提供有关信息资源和建立学科资源导航。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网上教学系统为某课程提供与该课程的学习、作业和考试有关的信息资源。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另外一种方式是为教学课程设计专门的网页。例如,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为一些大型课程专门做了网页。其中一个例子是历史学科馆员与各门历史课教师进行讨论,为一到三年级的9门课程做了网页,为这些课程提供信息服务。

③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提供信息素养教学服务,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是学科馆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美国信息素养标准,有信息素养的人被定义为:能确定所需信息的内容与范围;能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能批评性地评估信息和信息源;能将选择的信息融入个人知识库中;能有效地将信息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经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考虑信息的使用,并以伦理道德观和法律准则保证信息使用的正确性。

自20世纪90年代起,信息素养教育被许多国外高校列为对毕业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得到了重视:为学生讲授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检索和管理便成了学科馆员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实中,学科馆员也经常走到院系中去,主动与教师联系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结合到专业课程中。有的学科馆员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设计课程,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参与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之一。

④馆藏资源建设

学科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的另一项职责,包括推荐新书和剔旧。学科馆员也是指定学科数据库的试用评估人和联络人。通常教师和研究生将所需要的图书直接推荐给本院系的学科馆员,学科馆员根据馆内收藏情况决定是否提交采访部门订购。另外,学科馆员还定期分析馆藏资源与学科专业配置比率及定期剔旧,保证本学科馆藏资源建设的合理性。对于馆藏比较弱的专业,学科馆员会与教师联系推荐新书,有时学科馆员直接推荐新书以弥补薄弱专业的馆藏资源。馆藏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是学科期刊和数据库的建设包含几个学科,所以学科期刊和数据库的建设往往是几个学科馆员共同商讨决定的。例如,在馆内决定购买某一新数据库之前,往往由学科馆员和教师共同试用和评估,再由学科馆员收集反馈意见,馆长根据反馈意见最后决定是否订购。随着数据库导航系统的出现,为本学科建立学科导航系统也成为学科馆员的职责。

⑤参考咨询服务

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一直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馆员既提供图书馆咨询台服务,又提供对本学科教师和研究生的一对一的学科咨询服务。本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可以直接以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联系他们的学科馆员,咨询解答各种问题。学科馆员的人数有限加之本科生对信息需求的不同,对本科生的服务通常是以班级为主。

(2)国内学科馆员的职责

李春旺、李广健认为学科馆员的发展分两个阶段,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阶段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第二代学科馆员阶段,并对两个阶段学科馆员的职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①基于传统图书馆的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阶段

李春旺、李广健认为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主要基于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机制与用户需求,依托印刷型文献资源和手工服务方式,致力于建立图书馆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学科联络与主动服务机制,初步实现学科服务与主动服务两大目标,其核心职责是学科联络和专业参考帮助,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需求联络,即建立图书馆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的交流机制,实现信息从学科用户向学科馆员的流动。

馆藏建设,包括了解本馆及合作单位馆藏学科资源,协助制订资源建设策略与规划,根据学科用户的意见制定采购订单,负责学科资源的著录、分类与管理以及资源建设质量的评价与监控。

公共关系与营销,指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的发言人和资源、服务的推销员,主动向科研人员提供图书馆资源、服务以及相关政策与策略等信息,促进信息从学科馆员向学科用户的流动。

用户服务与用户教育,主要包括提供一线读者服务工作,参考咨询服务、编写资源利用与服务指南,负责用户信息利用的指导与培训等。

②基于数字图书馆的第二代学科馆员阶段

李春旺、李广健认为第二代学科馆员制度是面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以数字图书馆为依托,从而充分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数字图书馆系统与研究机构知识管理平台的无缝集成,使学科馆员更多地参与科研活动,将信息服务融入个人信息环境之中,并根据用户需求指导信息组织,实现信息服务与资源的统一。在保留和发展了第一代学科馆员职责的同时,第二代学科馆员增加了许多新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种。

科学信息作者与发布者。作为具有学科背景的信息管理专家,学科馆员将单一的信息推荐者变为兼有多重身份的信息生产者与信息发布者。其一,学科馆员作为二次文献的作者与发布者,负责本学科领域文献资源的分析、评价、导航、推荐工作,编写文摘、书目、书评、导航目录、数据库评价报告等,并利用网络进行发布。其二,学科馆员作为一次文献的作者与发布者,研究学科进展、发展态势,并建立专题网站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形式随着Blog交流方式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例如,Greg Notess创建了一个搜索引擎专题网站(The Search Engine Showdown),发布他在搜索引擎方面的研究成果,Search Engine Showdown已经成为当前搜索引擎领域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参考网站。

信息资源管理者。首先,学科馆员是馆藏印本资源、电子资源和分布式网络资源的管理者,负责这些信息的采集、组织、保存、访问权限管理、信息迁移服务与永久性保存服务等工作。其次,学科馆员是研究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者,参与机构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负责研究机构知识资产信息的标准化组织、永久性保存以及学术成果网络发布、交流、开放存取等工作。最后,学科馆员负责学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增值信息管理,包括来自科研人员与学科馆员的交互信息,来自虚拟学术社区讨论组的信息等。通过对研究机构知识资产以及学术交流过程信息的管理,学科馆员真正融入科研活动中,有机会获取科研成果形成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公开发布后的演变信息,以便构建复合数字对象,实现对信息的深层次揭示与管理。

知识管理员。作为知识管理员,学科馆员的职责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知识组织服务,即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主题聚类、分析、评价、过滤,从而发现用户最需要的信息内容。第二是竞争情报研究,即根据研究机构的发展需要,由学科馆员综合学科信息、竞争组织信息、机构知识信息等,利用文献计量学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与评述,发现学科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动向以及本机构的优势、劣势等,为科研决策提供情报支持。

研究人员。作为信息管理专家,学科馆员负责信息组织方法、管理政策、交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跟踪学科进展,研究学科信息发展态势,指导用户获取、理解、使用信息资源,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发挥网络馆员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专家,学科馆员与对口学科研究人员、学习型组织成员、技术专家等协同参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设计开发信息管理工具,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用户信息环境的无缝集成。作为特定学科专家,学科馆员成为机构科研团队的一员,参与对口学科的研究工作。

虚拟交流的组织者。作为虚拟交流空间的创建、组织与协调者,学科馆员提供空间服务,负责虚拟交流活动的组织以及对交流中产生信息的管理,负责合作式信息挖掘与推荐,负责在线咨询以及专家咨询代理等职责。

另外,李更良根据学科馆员新的角色定位,认为学科馆员还应具有以下新的职责。

专业用户研究。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以特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主,他们的研究工作内容专深,如果不通过深入地分析和钻研很难把握他们的信息需求特点。为此,学科馆员要围绕服务对象展开广泛的研究。例如,某个重点服务对象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关注热点,所从事研究所处的研究阶段,有哪些现实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等。学科馆员的这些研究不能像一般的图书馆员一样坐等读者上门,必须走出图书馆亲自参与到服务对象的研究工作之中,以同行的身份与之进行交流、沟通,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和工作中的伙伴。只有如此,才能从多个侧面了解他们,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某个问题的个人观点,而这些信息都可能帮助学科馆员确定自己的服务方向和重点。

学科文献信息研究。学科馆员以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为重点研究内容。这种研究是建立在图书馆整体工作之上的,要以全体图书馆人员的工作为基础。学科馆员并不是像现在有人说的要自己编制专业书目、建立网络信息导航系统,而是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如图书馆目录、专题书目、工具书、数据库、网络资源导航系统等展开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研究,对已经掌握的信息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学科馆员要善于挖掘信息,善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有用的信息,还要积极撰写专业文献信息综述,尤其要通过文献信息研究,提出自己对学科信息的独到见解,进行知识创新,为专业研究人员利用文献信息提供参考和帮助。

学科发展研究。学科馆员要通过对专业文献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洞悉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该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应积极提出专业学科发展方向的见解。在专业人员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帮助。对跟踪服务的研究课题,要研究其所处的研究阶段、课题的关键技术以及该领域的最新成果,能够将最新成果应用于研究课题之中,使课题的研究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必要时还要及时地对当前某些方面的无效研究提出终止的建议以避免重复劳动。对于学科发展服务,学科馆员还要跟踪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给课题的研究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考和借鉴。

参与教学科研的实际工作,学科馆员要为科研和教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还必须亲自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学科馆员要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势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融入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掌握教学和科研中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出自己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学科馆员要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的合作,如有条件还要参与科研管理。通过参与科研管理了解本学科专业在研课题的总体情况,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和服务更有针对性,并为立项新课题提供选题和方向。同时,通过参与科研管理的便利条件,密切与科研人员的联系,使自己真正融入科研的氛围以体会到科研的感觉。进入科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促进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1.4 学科馆员制度

1.4.1 学科馆员制度的起源

国外学科馆员的起源应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Cross Ley描述了剑桥、牛津大学的学科馆员制度,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是学科专家。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就有学识渊博的图书馆员,他们是法学、文学或神学的专家,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德国Danton认为,学科馆员制度最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据英国Margarent Feetham研究,学科馆员由R.W. Chambers于20世纪初引进伦敦大学,而后在20世纪30年代被利兹大学采用并扩散到其他学校。美国Red认为,1940年以前,哈佛大学等多家图书馆就已经雇用了早期的学科馆员——区域问题参考馆员,但他认为真正的学科馆员制度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安全防御活动和对特定信息需求活动的需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了解陌生的太平洋岛国和神秘的东南亚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评议等领域的专家得以聚集一堂解决信息危机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区域问题的研究方法,并在图书馆建立了区域问题研究馆藏。伊利诺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先后投入大量经费从事区域馆藏项目建设,掌握学科专业知识、通晓各国评议的学科专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随着研究项目的顺利发展,区域问题参考馆员,逐渐演变为学科馆员,便形成了早期的学科馆员制度。

二战后,学科馆员制度在美国、英国以及德国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早在1946年,美国原伊利诺斯大学校长Robbert Downs就倡导为研究型大学准备学科馆员;芝加哥大学图书馆Herman Fussier更为关注学科馆员角色,1949年提出了“更为广阔领域的学科馆员”概念,强调学科馆员自身是一位学者,既要了解书、书的价值、书商的特点,同时也必须关注用户需求。在美国学科馆员发展史上,“分馆制”起了重要作用,内布拉斯加大学是美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馆制”图书馆。1950年,该大学已雇佣了多名学科馆员。这种“分馆制”允许学科馆员实施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图书馆各方面的工作,使学科馆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可以作为学科馆员制度得以正式建立的标志。1960年,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按“分馆制”进行了重组,并且都雇佣了学科馆员。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国家科学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建议所有的大学图书馆都雇佣学科馆员。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称之为“跟踪服务”。接着,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导读服务”。

在英国,二战后随着地区性学院不断提升为大学,学科馆员制度得以不断发展。1964年,高等教育帕里协会建议所有的英国大学图书馆都雇佣学科馆员,此项制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得以流行。1975年,已有20个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此项制度。这一时期由于网络资源尚未形成,学科馆员大都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精神。Thompson是东英格列大学(East Anglia)的英国文学专家,他于1975年提出应该建立这一领域的最全面的馆藏。

在德国,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是二战后馆藏重建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德国大学图书馆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接受两年图书馆培训,并参加国家考试。20世纪60年代早期,平均每个德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设有4-15名学科馆员: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Peter Biskup研究发现,德国大学图书馆一般都设有8-21名学科馆员。这一时期,学科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采购,但也会从事编目和参考咨询工作。

1.4.2 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的提出

在国内,学科馆员建制起始于清华大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读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服务。一般情况下,学科馆员是由参考咨询馆员担任,且该参考咨询馆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在1998年首次引用学科馆员制度,接着,国内大量其他高校图书馆也陆续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现如今,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已经受到我国高校图书馆界的高度关注,学科馆员也成为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发展学科服务建设的重要选择。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科学馆员制度,并设立院系、聘请了图书情报专家,在国内大学图书馆率先开始了由学科馆员与院系图书情报专家相结合、面向学科的图书馆服务。之后,东南大学图书馆(1999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200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2001年)、武汉大学图书馆(2001年)、江苏大学图书馆(2001年)、南开大学图书馆(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3年)等多个高校图书馆都效仿设立了学科馆员(或学科咨询馆由专人负责开展面向特定院系与学科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只是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侧重点不同)。自2003年以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又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拓展了学科馆员的职责,并尝试面向学科的竞争情报分析服务,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006年,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推出了“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服务”的“第二代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以其“融入一线、组织一线、服务一线;责任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的学科馆员管理原则和服务而受到了广泛关注。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又推出了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品牌的全馆全方位学科化服务体系,从组织机构设置、学科服务团队组成、馆藏物理空间布局到各类业务流程再造,都开始以学科化服务为主线进行,在国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学科化服务之路。至2010年,全国已有100余所高校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岗位,开展面向学科的服务。

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时代的要求,要加强思想认识,学校、图书馆领导应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学科馆员的制度建设,是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通力配合,从全局出发,把这项工作作为21世纪振兴国家科技教育的重要措施来抓。对于图书馆自身而言,要对馆舍状况、文献资源、人力资源有一个通彻的了解,还要深入各院系及院系资料室了解院系的学科、专业情况、教学科研任务以及他们的学科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同时了解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构成、文献来源、文献数量、文献重复情况。据此制定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方案、管理方案,提出适合本馆实际的、可行的学科馆员资格条件,建立起相应的执行机构。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学科馆员制度是开展学科化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学科用户需求深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科化服务平台,主动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学科化、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展延伸。

2 学科服务

2.1 学科服务的概念

学科服务从词义学的角度分析,“学科服务”一词是由“学科”和“服务”两个词组成,“学科”在前面已做详细诠释,“服务”对于图书馆人就更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服务”包含着行业的责任等意思。因此,仅从其词语的中文词义上进行分析,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是围绕学科而进行的各种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简而言之就是图书馆员们围绕高校学科建设需要而提供的全方位的文献知识信息资源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而实际上,学科服务它是图书馆界的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服务需要,深化服务变革、提高服务水平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它是海量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形式。学科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活动和作为一个比较规范的、正式的学术术语源于“学科馆员制度”及后来的“学科信息导航”和“学科信息门户”、“跟踪服务”和“导读服务”等。

在我国国内学科服务的广泛应用大约在2007年以来。早期的学科服务主要是指利用学科馆员开展的服务,即利用学科馆员开展一些诸如用户联络、介绍图书馆资源、编写参考资料等简单的面向用户的学科服务工作。随着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广泛运用和深入发展以及对学科馆员认识的逐渐深化,2003年张晓林教授撰文把学科馆员的服务上升为了“学科化知识服务”或“学科化知识信息服务”,到2006年李春旺在《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一文中将张晓林教授的“学科化知识化服务”衍变为“学科化服务”,到2007年才风行为“学科服务”。在这一时间段内的名称上的所有变化,并没能使学科服务概念的内涵发生很大的改变。那么,现今的“学科服务”又该是怎样的呢?直到目前为止,关于“学科服务”概念的内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还都没有在张晓林教授给定的学科服务的定义上有什么超越,基本上都是沿用的张林晓教授的关于“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定义。张晓林教授关于“学科知识化服务”的定义是:“要求按照科学研究(例如学科、专业、进而项目)而再是按照文献制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制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以上关于学科服务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3年的“学科馆员”或“学科馆员制度”,强调的是学科馆员岗位的设置,着重于对学科馆员的选拔和职责的界定;2003年至2007年的“学科化服务”,强调的是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及学科馆员服务内容的升级。

初景利教授在CALIS学科馆员培训班的《学科服务概论》和《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与机制创新》专题中根据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引入的10年实际提出,由于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和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的模式和机制也必然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得重新审视学科馆员这一制度,在进行重新审视时必须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学科馆员。

2.2 学科服务的性质与特征

服务是贯穿于图书馆全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图书馆的终极目标和根本目的。图书馆的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其内涵、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延伸。随着我国国内学科服务的不断发展,学科服务已超越了图书馆的物理空间界限和传统逻辑起点,学科服务的服务地点、服务深度、服务逻辑起点、服务定位、服务内容、服务特点、服务手段、服务责任等都有了纵深发展。它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是以学科馆员为纽带,围绕不同学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展开的一种主动延伸式服务。它既具有高校图书馆读者(用户)服务工作所共有的属性,与图书馆传统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较大差别和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学科服务的性质与特征,首先必须先分析和了解学科服务与传统服务的区别和差异。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与传统服务的区别在于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延伸与发展,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以下方面。

服务的逻辑起点不同。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是基于图书馆的服务,它以图书馆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中心,为用户提供原始文献信息资料;而学科服务则是基于用户(或用户的服务需求)的服务,它是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服务。

服务空间范围不同。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往往是馆员们等待用户到馆或被动地接受用户的提问咨询;而学科服务则更多的是走出图书馆深入到用户中,主动融入用户信息环境之中了解和掌握用户的需求及信息行为,并为用户解决问题。

服务内容和深度不同,传统服务主要是通过与用户的联络、咨询、培训为用户提供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是简单的基础性的服务;而学科服务不仅仅是联络、咨询和培训,更重要的是优化用户信息环境,参与用户过程,提升用户信息能力,其服务超越了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更加强调知识服务,是一个深层次的服务。

服务特点不同,图书馆传统服务是没有差别的普遍服务,而学科服务不是无差别的通用服务,它是针对不同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知识化、专业化服务。

2.2.1 学科服务的性质

学科服务是以学科用户以及学科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学科馆员融入学科用户信息环境的一种全新的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它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正在不断深入和深化。因此,对于学科服务的性质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此对其做一些概略性的分析。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给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不再是文献信息资源唯一的获取重地,人们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急剧下降,作为图书馆管理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学科服务这一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的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为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它将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学科馆员直接融入学科用户的信息环境信息过程的一线,为对口负责的学科或院系、重点实验室、课题组和学科用户个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服务。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种新的服务机制。各高校图书馆都相继根据本校学科建设的实际,为相应的学科或院系设置专门对口负责的学科馆员,明确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以及具体的考核指标和办法,对学科服务有明确的服务要求。

充分体现了以用户及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科服务馆员除了传统基础性服务工作外,要走出图书馆,融入学科用户的教学一线,嵌入科学研究过程,不仅要为其提供学科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科馆员必须熟悉和了解所负责的学科或院系的学科建设情况和本学科资源情况,为学科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的服务;学科服务以优化用户信息环境,提升用户信息能力为目的,为学科用户教学科研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撑。

2.2.2 学科服务的特征

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它将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导模式,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学科服务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传统服务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征。

(1)扩展性

学科服务扩展性主要表现在服务空间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等三个主要方面。首先表现在服务范围上。学科服务范围不仅包含物理空间概念的地域范围,同时还指服务内容范围。从物理空间概念的地域范围而言,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在图书馆物理空间内提供的服务,仍然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而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地点,主要不是图书馆,而是早已走出图书馆而更多的是走进用户环境和用户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学科馆员走出图书馆加入到学科创新团队中,全方位了解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参加学科建设中的教学和科研,深入到学科用户的需求环境中;其次从服务内容而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不仅要继续履行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内容,还要履行参考咨询馆员的服务内容;从服务模式上来说,学科服务除了沿用的参考咨询服务的相关服务模式外,更加注重深入用户的环境中,尤其是嵌入学科建设全过程进行相关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它是参考咨询服务的延伸和拓展。

(2)主动性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原有服务的延伸和深化,它将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理念的提升。它不再只是馆员被动地为用户提供原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和信息数据使用培训等服务了,学科服务是通过学科馆员主动与学科用户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畅通的信息需求与供应渠道,自觉主动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供给用户,因而帮助用户改进工作效率。因此,它是以学科用户为中心的,满足学科用户需要的一种主动性服务。尤其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日益丰富,如何使学科用户在众多的资源和服务中获得最优的、急需的大量资源与服务,它就需要学科馆员围绕相关学科、专业,主动地为用户服务,这种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科馆主动为用户教学组织资源和提供资源保障及技术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学科用户获取最新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来源;二是主动深入到用户环境中为学科用户的科研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国内外新学科、新领域、新课题、新技术成果的跟踪者和信息资源提供者,为学科用户提供最新、最及时、最准确的服务。

(3)动态性

学科服务是一种渗透的交互式服务,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用户需求,根据不同的分布式的动态资源,将服务渗透于学科建设和用户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关注学科资源建设,参与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学科用户中,嵌入科学研究,与学科用户互动,让学科用户主动参与到学科资源建设中,尤其是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户参与并创造信息,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索取者,更是信息的提供者。因此,互动是Lib 2.0的显著特点。而学科馆员一般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能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导用户参与、用户表达、用户体验,增强用户与学科馆员的互动性,提高学科服务的水平。

(4)专业性

学科服务是为学科用户服务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无论是从其服务的目的、用户的需求、服务内容和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来看,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从服务目的上来看,主要针对学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学科信息、知识资源和技术上的服务;从用户对象需求上来看,学科用户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泛化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技术;从服务内容上看,主要是围绕学科用户的教学、科研全过程而进行的,不仅联络、咨询、培训,而是优化用户信息环境,参与用户过程,提升用户能力,许多内容涉及本学科的、专业的、专门的问题;从服务形式上看,既充分利用电话,特别是网络平台,走到用户身边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即具有自身的专业化的服务形式;从实施服务的主体学科馆员的自身要求上看,它要求提供服务者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是用户所不具备或用户满足自我知识需求成本太高,这就需要我们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学科馆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服务技能。

(5)快速便捷性

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各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空间,各高校通过重新配置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整合服务和研究方式,建立起一种新的、日趋成熟的学科化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利用信息共享这个强大的学科资源共享网络和馆际互借服务做支撑,以学科化馆员做主导,在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上给学科用户提供了大量方便快捷可利用信息,读者得到服务非常快速。

(6)研究性

学科服务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发展和创新,与传统服务和大家都已熟知的参考咨询服务等相比较,是一个全新服务模式和一种全新的服务机制。一方面学科服务本身都是图书馆界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从本身概念的认识理解和基础理论上,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发现,具有研究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相应学科中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学术基础的学生,针对他们的信息服务无论是服务内容、服务层次和服务方式都具有显著的研究性。同时,学科用户及专家、学者的需求行为、需求内容也正处于探索和研究中;再就是学科服务馆员在提供学科用户服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等也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分析,以提供更好的、用户更满意的服务。

(7)学术性

学科服务是由图书馆的学术性决定的,图书馆的学术性表现在:一是图书馆是科学研究大系统中的一分子,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期劳动;二是图书馆工作本身是一种学术活动;三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科技人员。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其性质从属于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围绕高校学科建设而为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研究性的服务,其服务工作的成果直接渗透、融合、凝聚在他人的精神产品中,往往自身不具备独立的存在形式,导致学科服务的创造性一面很难为人理解和认知,但究其学科服务工作本身它是学科馆员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她不是简单直接地提供原始的文献信息文本的服务,而是通过对文献知识和信息在进一步的研究后再为学科用户而提供的知识性的信息服务,具有间接性、依附性和隐蔽性,在工作流程中的劳动具有再创造性。学科服务的目标、思想来源于高校学科建设,也服务于学科建设这一目标。

(8)知识性

学科服务的知识性,一方面从业务上说学科服务属于一种知识密集型劳动,学科服务工作是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之间进行的学科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反馈的智力劳动过程。学科服务涉及相关学科研究性、探索性的工作,这些工作是智能化的科学劳动,它要求学科馆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科服务是围绕高校学科设置,特别是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而开展的一种深度的知识服务,其工作重点是为学科用户提供可运用的知识信息,强调的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用户提供的不再只是知识的线索及相关文献,更主要的是从这些复杂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到解决问题的知识资源,将这些知识资源融化和重组为相应学科用户的问题解决方案中,并将之转化到服务机制中,为学科用户实现学科知识的发现、创新和获取,是一种主动的知识推送。

(9)增值性

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学科馆员根据学科用户的需要为相关学科用户提供的文献信息和知识信息服务,其很大部分是依赖于学科馆员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在现有馆藏资源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组织的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显性知识的学习、隐性知识的积累并有序化了的知识进行开发和再生,并通过学科馆员不断内化和创新而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与新价值的知识。根据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的知识转换理论,学科馆员为学科用户进行知识服务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它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知识创新形成外化的显性知识,提交给用户,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才能转化为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共同的知识,成为研究人员所共有的知识,为相关研究提供服务。它是一种有效的、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体现了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工作,学科馆员的增值性主要反映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直接为用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用户解决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充分展现了学科化服务重点依据用户需要,开发出来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或者为用户的问题提供解答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也表明了学科馆员的服务是增值的,且学科馆员智力增值服务的价值逐渐增高。

2.3 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

学科服务不再只是单纯地利用学科馆员开展服务,不仅仅是一种服务,也不是众多图书馆服务中的一种,而它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要素的服务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服务体系,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模式。目前,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都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范,所服务的用户群体也有所差异,在对学科馆员的具体组织、管理与运作上更是千差万别,所有高校实施学科服务的目标要求却基本一致,具体可概括为:全面系统、方便快捷、高效利用、评价满意。

全面系统:主要是指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要全面系统,不仅要求学科文献知识信息资源要全面,而且学科服务工作各个操作环节要系统化。同时,学科馆员对所负责的对口学科的学科资源、学科情况要全面了解和熟悉,还要能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技术广泛宣传和推广图书馆学科资源和服务,使学科服务工作得到更多更广泛的用户的认可和信赖。

方便快捷:是指学科用户通过学科服务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学科信息资源和服务而及时解决其相关问题。

高效利用:一方面要求学科馆员工作的高效,另一方面学科信息资源的利用的高效,即学科用户能够高效地使用所有的学科信息资源。

满意评价:学科用户对学科服务的认可和信赖,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使学科服务得到学科用户的真正认可,并达到满意。

总之,学科服务是一个集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和动态发展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学科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或学院、学科用户群、学科用户个人开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泛在的、主动性知识服务,它需要图书馆整体自上而下协同进行,并渗透到学科用户中,同时还需要用户互动参与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科用户提供高效、满意的学科信息服务。

2.4 学科服务的内容

学科服务是以学科馆员为核心和实施主体,依托先进的学科建设服务平台这一有效工具,组织多种类型的学科信息资源,整合多种类型的服务方式,为学科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因此,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容各异,服务模式各具特色。

学科服务来源于学科建设,并服务于学科建设这一目标,满足学科用户信息需求、提升学科用户信息处理能力,其目的就在于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遵照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学科服务就是为学科用户找到可利用的服务,为服务找到可应用的对象,并在两者之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因此,在学科用户获取和利用图书馆各项服务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地提供帮助与指导,并引领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服务。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建设阶段需要不同的服务,因此,学科服务内容多少不一、侧重不同。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归纳为“CRIO”,即:馆藏建设(Collection)Book Selector、参考咨询(Reference)Subject Specialist、教学培训(Instruction)Instructor、学院联络(Outreach)Library Liasion;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为:“馆藏发展与管理、参考咨询、用户教育、与院系联系”。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主要有:立体化的院系联络、多层次的用户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协助学科评估及重点实验室评估,为学科战略情报分析、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并参与一流大学的研究课题等)、参与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上海交大图书馆针对不同类型的院系师生需求,图书馆创意了“5+X”服务内容板块,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院系联络、需求调研、参考咨询、读者培训、资源建设、资源利用和推广、跟踪服务等。总之,学科服务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学科或学院联络、学科咨询、学科培训指导、学科资源建设等。

2.4.1 学科或学院联络

学科联络是学科服务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学科馆员而言,是其基本职责,其根本任务是建立起一套发现学科用户需求、了解学科用户的困难、研究学科用户信息行为、推送学科知识信息服务的快速流畅的服务通道和反应机制。发展和建立有效的学科联络关系不仅需学科馆员的个人努力,也需要图书馆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各学科或院系的大力支持。作为学科馆员要高度重视其中的联络价值,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拓新的联络渠道和方法,明确不同联络对象的职责,采取多种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科团队成员、学科负责人、院系(所)领导、院系联络人、学生等保持联系,争取机会直接面谈,深入到相应学科团队调研、了解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学科资源需求和院系教学与科研工作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及时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与院系合作建立正常的学科联络,架起图书馆与学科或院系的联系桥梁。对图书馆而言,应积极完善学科馆员制度,争取各学科或院系的支持,为学科馆员们发展有效学科联络努力创造条件,要尽可能地为学科联络提供人力、物力等支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图书馆全新服务模式,深入到基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服务(如学科资源综合建设、专题信息素养培养、嵌入教学过程、基地咨询台建设与维护、学科或专业的科研信息员培训等),经常拜访学科专家、教授,协助院系学科建设等。

一般常见的方法:一是图书馆领导经常深入到院系,随时随地了解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将了解到的学科用户信息需求及时反馈给学科服务相关部门或相应的学科馆员;二是学科馆员深入院系或学科团队,由图书馆领导引荐或自荐,与院系领导或学科负责人面谈;由院系领导或学科负责人确定联系人,并与其保持长期联系;同时,开辟与青年教师、学生的联系、沟通、信息反馈的渠道;密切关注学科或院系最新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动向,并争取机会嵌入其学科教学、科研过程中;三是与院系共同建立相关的服务基地,充分利用基地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学科馆员要做好相关的档案资料收集,如各表单的登记、统计等。

据了解,只要开展了学科服务的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将此内容作为学科服务基本服务内容之一,并相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和发展。如印第安大学共有35名学科馆员,在图书馆网页上公布了所有学科馆员所负责的院、系、所,以及他们的办公电话、办公地点、电子邮箱,无论是老师或学生都可以用电话、邮件或当面向他们咨询如何获取相关学科信息方面的问题,他们成为了学科信息资源与学科或院系、所用户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国内开展了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大多也采取同样方式,将学科馆员所负责或联络的院、系、所,以及办公电话、电子邮箱等都公布在图书馆网页上。

2.4.2 学科咨询

学科咨询是纵向的、虚拟的由学科馆员负责的面向学科或学院的专门知识咨询。它是海量信息时代产生的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化和发展。参考咨询服务是学科咨询服务的基础,是学科服务的基本生长点。随着网络技术与人际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和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服务逐渐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学科用户对文献信息的专指性和多样性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服务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因此,传统咨询服务的时空局限被打破,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咨询服务的需要,图书馆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变革现有的咨询服务模式和方式,发展新的服务模式。为此,参考咨询服务为学科咨询服务发展提供了各种基础条件。学科咨询与参考咨询尽管都是图书馆咨询服务的重要组成,但它们既有相互的联系,也存在着区别。

参考咨询往往是一种横向的信息化咨询服务,以需求满足为目标,一般以馆内咨询为主,它主要由咨询馆员在总咨询台或网上做一般性问题的解答,一般情况下都是广普型问答式的,通常表现为等人上门或上网咨询,用户问什么就回答什么,被动地为用户提供原始资料、推介数据库使用方法或进行用户教育培训。而学科咨询则属纵向的知识化咨询服务,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实现为目标,更加注重馆外咨询,主要是面向学科或院系的专门咨询,除了解答一般的问题咨询外,更重要的是由学科馆员负责各学科或院系定期或不定期的EMAIL推广宣传以及各种形式的日常咨询,其咨询服务的范围比参考咨询服务范围更大;其服务内容专业化、学科化更加强,需要进一步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甚至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为其搜集、组织和挖掘其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或综述性的定题服务或对口服务,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式,强调要求学科馆员走出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融入学科用户信息环境中,参与学科或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嵌入科研一线过程中,甚至成为其中一员;参考咨询一般是以广度为主的咨询,间接性地服务于学科或院系教学科研,而学科咨询则是以深度为主的咨询,往往都直接服务于学科或院系教学科研一线。

学科咨询服务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一是学科资源的宣传与引导,即宣传推荐优质学科资源、围绕本学科中文经典图书、外文图书和期刊、教材、参考工具书、重要会议论文、报告、资料等多类型、多载体同步揭示并制作学科资源导引;二是学科咨询回复,即运用各种方式及时、详尽、准确、专业、严谨地回复和解决学科用户的关于与图书馆利用资源和服务相关的问题;三是根据查新或查证引证流程与操作进行课题查新;四是成果跟踪,即定期检索相关数据库,汇总整理学科用户发表的学术成果信息,并及时在各种信息媒介上进行发布。

2.4.3 学科培训指导

学科培训指导是图书馆赋予学科馆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学科馆员必须针对学科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学科用户学科信息资源需求的个性问题,开展学科培训指导。学科培训指导不仅对学科用户至关重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开展学科培训指导,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提升学科用户信息素养,还能提升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积极宣传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开展学科用户培训指导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科培训指导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学科用户的常规培训,如何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利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图书馆使用培训和图书馆资源推广会议等;二是电子资源利用培训,学科馆员们深入到所负责的学科或院系收集学科用户的需求,并结合需求,每学期或学年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进院系进行有针对性的与学院或院系专业相关的数据库专题专场培训,同时,针对一些学科用户在使用数据库上存在的问题,学科馆员对其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一些年长的老教授和知名专家;三是学科信息资源使用方法与技巧培训指导,虽然学科用户大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但往往在不同类型的资源的特点和筛选技巧上并不是通才,因此,学科馆员要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行为、途径的不同而进行培训指导,以便促进其传统治学手段的改变,使其更快捷、及时地获取更多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为本学科领域学术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四是嵌入式教育,充分了解院系课程设置,协助有需求精品课程或重点建设课程,学科馆员与任课老师一起协助将信息素养培训嵌入学生课程教学计划,建立各学科专业或院系通用的资源和工具,面向所有学科用户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教育。同时,学科馆员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为其开设专业的信息素养与技能课,全面培养学生的专题检索技能,有条件的话,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网络技术和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通过图书馆现有的数字化学习的推广、参与和学术资源的提高与融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2.4.4 学科资源建设

学科资源建设是为实现学科服务目标而进行的学科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和整合,是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科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科建设的质量,学科资源建设在整个学科服务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看,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加强面向学科用户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保障。当我们从学科服务的视角,重新全面审视图书馆业务流程,发现虽然学科服务是关联全馆业务部门的工作,但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相当于学科资源的“输入”(采选)、“输出”(推广与服务)过程,是学科服务最密切相关的两个环节,而系统、编目、流通等均属于学科服务的基础支撑环节。因此,抓住了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两者的关系,也就抓住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定位的主要矛盾和学科服务机制的关键问题。

国内外实践证明,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可谓学科馆员制度的一体两翼,不可分割,学科资源建设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学科服务反过来又推动着学科资源建设的发展,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相辅相成。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两项业务有着共同的基础要求和目标归宿,都需要联络学科用户、熟悉学科资源和用户的特点与状况,最终促进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之巨大、种类之繁多,分布和传播广泛以及存取和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信息传递的速度等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本质变化的方面主要是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数字化文献,同时文献信息的传输速度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已形成了印刷型文献资源和数字型信息资源并存的格局。在网络环境下,这二者因其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的特殊作用,互存互补,共同发展,二者将长期共存。因此学科资源建设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