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构建出版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程光耀

(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北京印刷学院创办于1958年,经过60余年的建设历程,逐步形成了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等优势学科专业体系。针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出版传媒产业对多学科交叉、多领域知识融合的人才培养需求,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理念,形成出版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出版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印刷出版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的本科高等学校,以培养“中国印刷出版人”为己任,为印刷出版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印刷出版产业结构调整、数字化转型时期,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印刷出版创新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出版传媒“四位一体”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在出版传媒领域积累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资源,围绕出版传媒行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对印刷、出版、艺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与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大学在出版传媒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瞄准行业发展前沿,构建以工、文、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校企一体化的实践教育平台为基础,以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为支撑,以开放多元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由按学科专业分块设置的“课程孤岛”到覆盖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转变;由校内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向校企高度融合、多样化实践基地的转变;由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专职教师向结构优化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变;由简单通用的教学管理方式向开放多元管理机制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知识交叉融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出版传媒产业全产业链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大印刷、大出版的视角,突破按学科专业分块设置课程的壁垒,构建“印刷技术+出版文化+设计艺术”课程群;面对出版传媒产业媒体融合和数字转型,设置“数字印刷”“数字出版”“ 数字艺术”等数字化专业群,构建“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特色课程群;设置了行业名家进课堂“出版大讲堂”“印刷技术前沿系列讲座”等课程。搭建学生公共选课平台,学生能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按照进度和兴趣选择课程,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按照“1+2+1”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即第一学年按学科大类进行印刷出版基础教育;第二学年、第三学年按专业特点进行印刷技术、文化和管理教育,第四学年进行校内外印刷出版综合实践教育。实现了由专业分块课程设置到覆盖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转变,能够体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印刷出版教育多学科交叉、多领域知识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产学高度融合,搭建校企一体化的实践教育平台

学校依托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数字媒体艺术等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印刷博物馆,建立市级校内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与中国出版集团、雅昌印刷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大型印刷出版企业合作建立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福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市建立了100多个包含大型国家级企业集团在内的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引进大型印刷企业、出版社进校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我校数字出版专业实验室建立了数字出版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使“订单式”“产学研互动式”人才培养方式落到了实处;选派教师到企业建立“双师工作站”、教学创新教研室,建立了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双师”队伍。形成了企业进课堂、课堂进企业的双向联动机制。

3. 专兼职并举,打造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学校鼓励教师深度参与出版传媒行业管理及技术工作,多个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技术质量委员会设在我校,多名教师被大型印刷出版企业聘为技术顾问;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印刷出版企业挂职锻炼。学校还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万立骏院士等84名高水平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其中包括印刷出版界的科研院所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和企业高管;聘请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等知名专家担任我校二级学院院长;引进一批来自印刷出版领域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秀中青年博士,组成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 激发活力,建立开放多元的管理机制

(1)学校统筹印刷、出版和艺术等专业资源,建成开放的“印刷出版多功能实验室”,鼓励学生以项目组建跨专业研究团队,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2)设立“北印大学生科技产业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校学生创新创业,如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创业时间视为实践教育学时计入相关实践学分;设立学生创业项目投资配套支持资金,支持学生以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并给予房租减免、创业辅导等支持。

(3)改革考核机制,建立跨校、跨学科、跨专业的选课机制,如与中国传媒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十多所国内高校及国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同时在校内制定灵活的跨专业选课机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社会声誉高

(1)课程体系示范效果良好。学校被教育部印刷专业教指委和出版专业教指委指定为印刷工程和编辑出版学专业规范制定牵头单位,还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成为北京市教委指定的“新闻出版专业群”建设牵头高校。目前,中国传媒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内同类院校借鉴学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示范效果良好。

(2)实践基地辐射作用明显。学校建成100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其中包括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覆盖国内印刷出版业发达的所有地区。建立“大学生科技园”,目前,学生在园内创办了8个微小型科技企业,每年有50名左右的大学生在园区的公司里创新创业。

(3)学科竞赛屡创佳绩。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计划”“大学生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在近年来举办的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成绩斐然,获国家级奖励287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487项。如2014级毕昇班许诚同学获得2016年第五届大学生科技作品与专利成果推介会“创新金奖”, 2012级韬奋班的李妙雅获得2014年“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2014级的吴思岐受邀作为高校学生读者代表出席人民出版社《朱镕基答记者问》新书发布会并发言,发言稿《我和〈答记者问〉之间的故事》被《北京晚报》全文刊载;2016级韬奋班高闻悦在“筑青春同心圆”全国高校诗词创作大赛获得二等奖,在全国“华韵未央”传统文化七言绝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4)毕业生享誉业界。毕业生活跃在全国80%以上印刷出版企业,因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等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被誉为印刷出版界的“黄埔军校”,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如中组部第十一批“千人计划”引进国家特聘专家唐寿鸿,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高晓旸,豹驰(BASCH)集团董事长、创始人程康英,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林存真,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王志成和许正明,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参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全程创作的王志鸥等优秀校友,引领推动行业发展,为行业做出重要贡献。

(5)教师队伍社会影响力较强。学校是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教师在印刷出版行业协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近2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9项。一批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指导老师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