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土塑精魂

泥土,生长五谷,滋养万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漫步于固原古城,从战国秦长城到萧关古道,从宋夏好水川战场到元代安西王府,从农家小院里百姓的生活用具到博物馆的精美陈列,感受着历史滚滚向前的洪流,眼中不断闪现出由泥土而生的古老技艺——抟土瓦塑。

在上古时期的固原当地,这种瓦塑文化就已经产生,女娲抟土造人,先民烧制器具……在考古学家眼里,宁夏六盘山人是从瓦罐里走出的民族。村子里的老人经常说起,以前的农村人们都住在窑洞里,挖掘窑洞的时候,总是会留下一块炕形土块,然后将土块中间挖空填上木材进行烧制,直至土块变硬成瓦后,再打磨成土炕。直到这个时候,抟土瓦塑都是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土炕便是其中最好的例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今,抟土瓦塑早已褪去了生活实用色彩,逐渐转变为承载地方艺术文化的工艺品。

“抟土”实质上就是雕土、削土成器,利用自然土块雕刻成器物形状后,利用火烧制,再打磨加工。以泥为原料的抟土瓦塑制作从取土开始,取土的方法仍然一丝不苟的沿袭着古老的方式,所用原料必须是五色土,其中以黄土与红土为主,青土、白土与黑土为辅。除去筛土、酿泥的过程,抟土瓦塑最重要的特征与步骤之一应该就是“抟”了。之所以称为“抟”,是因为最开始的形制状态都不是固定的,泥土随着制作人塑造的想法而走,每一个经由这种工艺制作的器物,都凝结着制作它的人巧妙的想法和精湛的手艺,独一无二。

大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原州区的一座院落里,一位穿戴古朴的中年男子坐在桌前,揉捏着一团泥土,他就是抟土瓦塑传承人朱小平。5岁起就跟随泥瓦匠父亲学艺的朱小平,与泥土为伴已经有近四十个年头了,对他来说,抟土瓦塑已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承载了他对固原这片土地的所有情愫。漫长的塑形过程总是考验人的耐性,时间一点点流逝,朱小平手中的作品也逐渐成形,这是一位佝偻着背凝目注视远方的老者,看着他的沧桑的面容,透过他炯炯有神的双眼,仿佛看到了千百年来发生在固原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用抟土制作的器物称作抟土雕塑,如加以烧制就称作抟土瓦塑。在固原清河镇有一条植被葱郁的沟壑,被当地人称为泥瓦沟,与现代化的烧制方法不同,这里遍布了当地人制作抟土瓦塑、烧制瓦器时的大大小小的烧窑。夕阳下的烧窑带着历史的尘烟,无声地讲述着这项工艺曾经的辉煌——在那些块垒残存的道道痕迹中,恍然间似乎还能看到当年的人们在制作抟土瓦塑时专注而欣喜的神情。

千百年时光已经过去,但抟土瓦塑最深沉的意义并未改变,它凝结着民族精魂跨越了一个漫长的文化时空,标志着一个时代,而这种艺术的生命力正是源于固原人对这片土地热切而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