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奋力书写先行区建设新篇章——2020年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总报告

李文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5年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做出战略谋划。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宁夏新时代新使命,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切实担负起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努力建设好先行区。

一、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十三五”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宁夏统筹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突出精准防治、科学治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美丽新宁夏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大气环境状况

“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宁夏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到2020年,优良天数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84.4%, 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2.0%,达到34μg/m3。宁夏“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0年1—10月,宁夏5个地级市优良天数比例范围为77.4%—97.4%,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6%。轻度、中度、重度、严重污染天数比例分别为9.8%、1.9%、1.4%、0.3%;超标天数中,PM10、PM2.5、O3、NO2作为首要污染物所占天数比例分别为48.8%、31.7%、19%、0.5%(见表1、表2)。

表1 2020年1—10月宁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单位:天

(资料来源:宁夏生态环境厅《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0.10》)

表2 2020年1—10月宁夏环境空气污染物超标情况及首要污染物污染频度分布

(资料来源:宁夏生态环境厅《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0.10》)

2020年1—10月,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排名,五地市及宁东基地空气质量由好到差依次为:固原市、中卫市、吴忠市、宁东基地、银川市、石嘴山市。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变化率排名,石嘴山市空气质量变差,其余4个地市及宁东基地均有改善,改善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固原市、银川市、吴忠市、宁东基地、中卫市(见表3)。

表3 2020年1—10月宁夏环境空气污染天数统计 单位:天

(资料来源:宁夏生态环境厅《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0.10》)

(二)水环境状况

“十三五”以来,宁夏各地深入实施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10月,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保持在Ⅱ类进Ⅱ类出,15个国控考核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达到80%,水环境质量呈逐步向好态势。

1.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状况

2020年1—10月,黄河干流宁夏段6个国控断面水质总体为优,其中麻黄沟断面水质明显好转,平罗黄河大桥断面水质有所下降(见表4)。

2.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水质

宁夏境内9条黄河支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氟化物、氨氮、挥发酚。其中:Ⅱ类水质断面10个,占50%; Ⅳ类4个,占20%;劣Ⅴ类6个,占30%。与上年同期相比,Ⅱ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7.1个百分点,Ⅳ类下降13.3个百分点,劣Ⅴ类上升6.2个百分点。

表4 2020年10月黄河干流宁夏段各断面水质类别比较

(资料来源:宁夏生态环境厅《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0.10》)

3.宁夏沿黄重要湖泊(水库)水质

宁夏沿黄8个重要湖泊(水库)水质为轻度污染。其中:Ⅱ—Ⅲ类水质断面8个,占72.7%; Ⅳ类3个,占27.3%。与2019年同期相比,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4.4个百分点,Ⅳ类上升2.3个百分点,Ⅴ类下降16.7个百分点。

4.宁夏主要排水沟水质

宁夏22条主要排水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氟化物、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其中:Ⅱ—Ⅲ类水质断面15个,占42.8%; Ⅳ类12个,占34.3%; Ⅴ类3个,占8.6%;劣Ⅴ类5个,占14.3%。与2019年同期相比,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6.4个百分点,Ⅳ类上升10.1个百分点,Ⅴ类下降3.5个百分点,劣Ⅴ类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土壤环境及农村环境状况

“十三五”以来,宁夏深入推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重点企业土壤污染监管,实施污染地块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详查,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2020年,宁夏监测的50个土壤环境质量基础点位无机及有机污染物均未超标。农村环境方面,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30个村庄,结合监测结果分析,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四)自然环境状况

“十三五”以来,宁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原则,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荒漠化治理等工程,实施了一大批生态修复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在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发展多功能林业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山川、沙一体化治理格局,为筑牢祖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宁夏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立足“一河三山”自然地理格局,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积极谋划自然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国土绿化工程、贺兰山区域湖泊湿地、清水河流域治理、中部干旱带生态修复以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丰富。宁夏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一般”,监测的22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有4个,“一般”的有18个,宁夏自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宁夏“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十三五”以来,宁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一是加强源头严控,在全国首批划定生态环保红线并公布实施,出台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资源总量管控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二是加强过程严管,制定大气、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级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实现垂直管理,开展区内环保督察巡视,推进跨区域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清理整顿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三是加强后果严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环境损害事故的干部予以调整。四是先后制定实施《宁夏主体功能区划》《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三五”以来,宁夏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空气环境质量、水生态环境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宁夏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坚持源头治理,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和燃煤、机动车、扬尘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宁夏环境治理持续改善。一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控钢铁、电解铝、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自2013年以来没有新核准、备案钢铁、电解铝新增产能项目, 2018年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煤炭去产能工作任务,有序推进重污染企业梯度转移、环保搬迁和退城进园,基本完成城市主城区石化、化工、冶金等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任务。二是强化燃煤污染治理,地级市城市建成区全部实现以热电联产为主,天然气、电能为辅的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市、县(区)城市建成区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基本解决城市建成区内供暖锅炉燃煤污染问题。三是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机动车辆注册登记标准和强制报废制度。实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调整货物运输结构、治理超标排放柴油车等措施降低柴油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四是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对火电、钢铁、水泥、石化、焦化、有色等国控、区控重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实施除尘脱硫脱硝达标或提标改造。五是强化扬尘污染控制,严格落实施工“六个100%”扬尘治理措施,有效遏制了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现象。

(三)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为了改善黄河宁夏段水生态环境,宁夏大力实施“碧水行动”,以黄河干(支)流、重点湖泊、重点入黄排水沟等为重点,建立了五级河(湖)长制,积极推进清水河、渝河、葫芦河、沙湖等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银川四二干沟、石嘴山第三(五)排水沟、中卫第四排水沟、永二干沟、中干沟和灵武东沟等重点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人工湿地控制性工程,工业园区废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标排放,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入黄水质稳定达标。

(四)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十三五”以来,宁夏从严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贺兰山、六盘山、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和国土绿化行动,贺兰山矿山恢复治理7043.02公顷,累计完成营造林386.6万亩,完成荒漠化修复20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进,开展了冶金余热发电、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等重大节能技改项目,实现节能78万吨标准煤;加大畜禽粪污治理力度,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银川市、吴忠市被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吴忠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加大

坚持上下游统筹、干支流共治、左右岸齐抓,黄河宁夏段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五级河(湖)长制,实施入黄排水沟及重点支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黄河干流连续三年保持在Ⅱ类优水质,黄河宁夏段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近20个百分点,黄河干、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实施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铁腕整治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共整改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点位2632处。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六盘山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天然草原生态保护、灌区绿网、城乡增绿、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造林687.48万亩、防沙治沙598.8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覆盖率分别提升了2.3和2.2个百分点。

(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进

推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示范,累计培育8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园区、52家绿色工厂,对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淘汰落后产能1292万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文明餐桌”行动,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提升至30%,垃圾运送和分类处理模式得到推广。推进重点领域节能,节能改造既有建筑806万平方米,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城市建成区20蒸吨/每小时以下供热燃煤锅炉基本清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石嘴山市等3家单位列入国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有效推进

宁夏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明显。宁夏共有脊椎动物415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8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3种。宁夏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9个植被类型30个亚型132个群系。全区有高等植物1839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种。“十三五”以来,宁夏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通过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加强湿地保护恢复,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地保护了珍稀动植物资源,为物种恢复、种群增加及群落演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野生动物、植物的种群和数量稳中上升,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宁夏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以来,宁夏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应看到宁夏工业化质量不高、效率较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严重。“十四五”期间,宁夏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存在较大压力

“十四五”期间,宁夏绿色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铁路及公路为主的大进大出式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先行区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宁夏以能源及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阶段性快速发展,但能耗高、资源依赖度大,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多年以来,宁夏传统产业“倚能倚重”特征明显,加上传统产业链条较短、层次较低,质量效益不高,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近年来,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宁夏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重点布局了现代能源化工、现代纺织、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工业,成为宁夏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各类工业园区中电石、铁合金、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宁夏自然生态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治理难度较大。宁夏水资源承载面临红线压力,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配不均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及工农业用水方式较为粗放,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较低。工业节能降耗形势较为严峻,发展与节能减排不够协调,与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应,单位工业产值的废水排放率、单位工业产值 SO2排放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对宁夏未来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进一步加强

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材料、医药原料,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区域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宁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具备特有生物种类及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着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物种和基因资源衰退等问题。

(五)生态文明建设中欠账较多

宁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污染治理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多年来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缺口较大,欠账较多,一些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个别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资金落实缓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宁夏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节能降耗形势严峻,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不够协调,对宁夏“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四、“十四五”时期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展望“十四五”时期是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抓好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更加明确

着眼于国家确定的“到2030年黄河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中长期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一是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5年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μg/m3以内,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二是黄河干流断面水质确保Ⅱ类进Ⅱ类出,到2025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重点湖泊和入黄排水沟水质全面达标。三是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面积稳定保持在310万亩以上。

(二)生态环境质量更可持续

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取得重大成果,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陆续实施,宁夏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干流宁夏段水体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万元GDP能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逐步确立,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走在西部前列。

(三)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最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建立和完善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以绿色发展体系为途径,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着力解决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现状,加强污染防治,提高空气环境质量。健全与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加强黄河干流生态保护以及支流、重点入黄排水沟治理修复,构筑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三山”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四)黄河干流宁夏段生态保护再加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结合点,以创新理念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宁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十四五”期间,实施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三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按照国家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力打造生态优先、产城融合、人水和谐的黄河干流宁夏段,让黄河成为造福宁夏人民的幸福河。

(五)先行区建设示范效应再彰显

宁夏要从服务国家战略、站位黄河流域全局、担当宁夏责任上推动先行区建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效应。一是建设好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按照一般河段50年一遇、城市河段100年一遇、银川河段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推进黄河宁夏段堤防工程达标,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二是建设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坚持以“一河三山”生态坐标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空间规划体系,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功能逐步增强,水土流失、入黄泥沙大幅减少,为黄河健康安澜作出应有贡献。三是建设好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工业生产实现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城乡生活污染全面有效治理,力争在黄河流域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先行区建设先行先试,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五、对策建议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切实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历史责任,是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客观要求,是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干部群众应当勇担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力推进先行区建设。

(一)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黄河干流保护及支流、重点入黄排水沟治理修复,保护好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注重做好挖掘转化、放大增值的文章,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绿色种养等传统业态,推动生态与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积极创新创意,探索新模式新业态,逐步培育发展以生态产品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观光经济、休闲经济、民宿经济,赋予生态要素新内涵、新功能、新价值,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二)全面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

“十四五”期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保问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集中精力打好贺兰山生态整治攻坚行动、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加快沙湖、星海湖、典农河、清水河等重点河湖水质改善,切实解决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污染问题,以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换取污染治理的最好效果,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十四五”期间,要着眼黄河长治久安,以保护黄河干流为重点,治理黄河支流为抓手,坚持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加强堤防建设和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实施河道疏浚工程、滩区治理工程、水源涵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探索泥沙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保障黄河安澜。以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坚持“四尘同治”,完善联控联防机制,持续推动空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推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增强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强森林、沙漠、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绿色发展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创新驱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宁夏自然环境脆弱,主要依托能源、原材料优势发展起来的传统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倚重倚能”特征明显,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特点,必须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减量化改造,促进生态环保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低碳循环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提高宁夏生态保护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是强化通过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创新,也是推动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发展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准确把握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坚定担当时代重任,精心呵护黄河,建设好“三山”生态屏障,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持续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宁夏,走出一条宁夏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作者简介 李文庆,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