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讲过这么一件事:一次他讲公开课《扁鹊见蔡桓公》,经点拨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便有一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课文。该生一读完题目,众皆哄然:原来他将蔡桓公的“桓”误读成“恒”。待笑声平息,魏老师真诚地对大家说:这位同学有进步。看到大家莫名其妙的神情和这位同学的愣怔神情,魏老师徐徐道来:这位同学在大家都读“桓”的情况下,坚持己见读“恒”,终于发现了“桓”与“恒”的相似性。在大家会心一笑和该生释然一笑中,疏通了教学过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该生也心悦诚服地辨清了字的形体与读音,达到了教学目的。魏老师据势施法,“四两拨千斤”,巧妙化不利为有利的因势利导教学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示。
这是一个绝妙的因势利导的例子。试想,教师如果当时大发雷霆、痛加斥责,一顿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疾首的批评,就能让学生改正错误学到知识吗?且不说耽误其他学生、影响课堂情绪等负面效应。所以,我觉得以上事例的巧妙之处至少在以下几点给我们以启发:
一、妙在出人意料
学生之所以读错,关键是认字只认了个大概形状,仅仅注意了字形的相似性,而忽略了字形的相异性(这一点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旦发现相异之处(大家笑处)已经晚了。教师能“忽略”学生的失误之处而找出失误中的积极因素,及时肯定学生发现这一点的进步,使应该否定巧妙转化为鼓励,符合辩证法原理和教学激励性原则,有助于创造愉快的气氛使其掌握知识和加深认识,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快乐教学的氛围。
二、妙在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始终立于主导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像导游与游人的关系。导游只能提前安排好旅游的目标路线、讲解重点,甚至了解游人的兴趣爱好、知识层次(如同教师备课中备教材与备学生);在导游过程中要根据游人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讲解内容,解答有关问题,但绝不能代替游人参观,不能包办代替游人“四面云山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更不能让游人随心所欲想到哪就到哪,也不能在游人有问题时与游人吵架,以至板起面孔或者大发雷霆训斥游人。因为你是主导,必须统观全局,处于较高的层次,选择最佳的处理问题的途径。游人入宝山而空手归,没有增长见识,或者带了一肚子气而归,这是导游的失职。因此,一位好导游,必须想方设法创设愉快的环境,让游人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教师也是这样,适时借机巧妙表扬,化难为易,转化矛盾,促使教学过程继续发展,向预定目标迈进,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必须立足于主导地位,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蜜成花不见,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学生的活动,但每一项活动无不渗透着教师的主导意图。因此好的课堂教学展现的一直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适时因势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活动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中,但又不是教师代替的活动。
三、妙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运用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原理看问题,巧妙地抓住消极事件中的积极成分予以肯定,达到了与批评异曲同工、但效果绝对更好的目的,体现了教学激励性原则,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按正常情况,学生回答失误应该批评,目的是引起注意,认识错误,促使进步。但如果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从乐观的角度辩证地看问题,找出不合理事件中的合理因素予以评判并加以表扬,不仅出人意料,更能引人注意,效果会更好。若像某些老师那样,气势汹汹地把孩子训斥一顿,这个孩子还能有正确的认识吗?今后他还敢举手发言吗?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循循善诱,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四、妙在化解得很自然
学生回答错误,如果表扬不当,容易让人误解为这是老师说反话,讽刺该生。避免这一误解的关键,一是老师必须找准学生回答错误中的点滴的进步因素,使表扬有根据,能说服人;二是表扬的态度必须非常诚恳,说话语气要尽可能的和蔼可亲,不能有丝毫的揶揄成分。这实际上是一门教育艺术,只有不断地、反复地实践,才能掌握。有人说,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具备这种“发现美的眼睛”,不断从学生身上发现和挖掘出闪光点来,不断提高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的本领,并且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增强应变能力,便可掌握这门艺术。此种教学艺术魏老师用得很娴熟,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反思自己,便是因势利导方法的运用。
《学记》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综观中外教育史,运用因势利导成功的事例很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碰到过这么一件事:他看见他的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他便领着该生到树林中找到一个雀巢,里面有几只雏雀嗷嗷待哺,他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没办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恼丧。二十多年后,这个学生找到老师说:“如果您当时严厉批评了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因此而自己惩罚自己了。我总觉得自从我打了那一弹弓后,世界上小鸟的啁啾声都变得少了似的……”这种“良性刺激”效应是因势利导产生的。由此可见,大多数情况下,鸡毛掸政策(怀柔政策)有严厉批评无法达到的效果。
“教有其法,教无定法。”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其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因此他们都善于因势利导,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即使面对很差的学生,也会及时发现他愿意进步或已有进步的苗头予以鼓励和启发,设身处地地发现不利事物中有利的一面甚或一点,点燃学生心灵中上进的火花并不断促其燃烧,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目的。
(刊于《语文教学之友》199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