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长期的教育教改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教育方法,概括起来,便是“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思想:教学民主的思想;两个能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三个结合:教给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三个方面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四个过程: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习惯;五个教学内容:教科书、心理学、教育学、名篇时文、科技知识;六步教学方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这套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产生了令人称奇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优异,素质普遍提高;老师自身得到空前解放。
魏书生老师教改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关键在于他大胆突破了传统“教书”思想的束缚,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其实质是民主的教育思想,并且付之于实践。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过程,矛盾的双方都是人,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的转化,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民主,“主要是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正是对教育学原理的运用。
一、在教学上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了解研究学生是为学生服务的前提,而为学生服务,“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生)都能在发展上尽他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赞可夫语),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魏老师为学生的一般发展着想,宁肯把教学目标定得低些,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学有所得,不断体会学得知识的欢乐,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培养兴趣,因材施教是我们熟知的教育规律。但我们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学生管理上都是习惯于我讲你听、我管你服,很少静下心来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更少考虑改变自己来适应学生,这恐怕是我们的学生厌学、教学质量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若谈提高质量,我们只是用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数量的办法,而不是像魏老师那样从学生出发,更多地向科学要质量。而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其发展而分别要求,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恐怕考虑得也不多。在备课上,也表现出不为学生而为“婆婆”服务:要么照抄参考书,一抄十几、二十几页;要么拘泥于“八备”,面面俱到,无视教读课、自读课的区别,无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因而常常事倍功半。作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在思想上仍受“片追”的影响,看学校质量仍以升学率为主,而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即使目前在国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对学校质量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上也无十分明确的量化标准,难怪人们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片追”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已深受其苦,但在大环境、大观念未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谈何容易,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魏老师锐意创新、大胆改革的气魄。
二、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魏老师认为,教和学之间不是教师居高临下、你讲我听、你管我服的关系,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学、学生帮助教师教的平等互助的关系。不难看出,这是孔子“教学相长”思想的创造性运用。魏老师深深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潜在着帮助我教学的能力,我应该到学生脑子里去找我的助手。”因此,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语文教学,他都和学生协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真正和学生平等相处(如与学生一同做仰卧起坐、俯卧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样助手越来越多,留作业、出试题、评试卷、批改作文,连后进生也乐意干,实现了“人人有事做”的目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相反,我们现存的师生关系,尽管是比较平等的,但还没达到互助的程度。在教学上,还是传统的讲授法居多,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正确性;要么就是那种你问我答、一呼百应、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提问和毫无意义的相互争论,或者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让学生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无政府教学。这种无视学生实际需求、缺乏明确目标、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只图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造成教和学脱离,收效甚微,与魏老师的在目标的设计、目标的实施以及对目标实施的控制上都紧紧依靠学生的思想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学生管理上,不是像魏老师那样学生能干的事老师不干,而是要么放手不管,要么样样包办,结果老师一旦不在学生跟前,学生则无所适从,使班主任工作疲软无力,却整天叫喊班主任工作辛苦,事实上核心还是个认识问题,唯有真正转变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三、在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教育必须重视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赞可夫语)。发展学生的人性,就是要诱发和唤起学生心灵世界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的东西,教育他们尊重和关怀别人,为社会和国家以至崇高的信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魏老师深入学生心灵这一广阔的世界,激活那部分真、善、美的细胞,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心灵中那些真、善、美的成分强大并发挥作用时,他们才会自强自立,充满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从这一认识出发,魏老师在做班主任工作时,总是平心静气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大脑中寻找自己的助手,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结果真、善、美战胜恶、丑、假,学生得到了进步,像以写说明书来代替检讨的做法,便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这比起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动辄批评、训斥、勒令做检查或告家长不知要高明多少。
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发展自己,因材施教,因人施方。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人才的内涵。本来社会需要的是各种人才,而人又先天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因材施教的“材”,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自身即学生,一是教授的内容即学习材料。孔子之所以使他的三千弟子都学有所长,七十二门生最优,关键是较好地运用了因材施教。魏老师也是这样,而我们常这样说,却在具体的实施中,用统一的标准(即分数)来衡量学生,分高便是好学生的认识害苦了多少人;社会、家长也用统一的标准来看待教师的教学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思想认识使我们陷入在“片追”的漩涡中难以自拔,自觉地不自觉地恶性循环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纵观我国的教育现状,现在那种稍有缓解但依然严峻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势必造成大多数的人注定是失败者,而这些人又毫无疑问地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已刻不容缓。魏书生说:“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思想观念不变,单改怎样上一节课,怎样讲一节课,怎样留作业、怎样批作业,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绝不会持久。”所以,如何正视现实,彻底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确立“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人才观念,真正重视素质培养,为社会造就各级各类人才,将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的人才优势,不仅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摆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科研部门的新课题。
四、决策过程民主化
魏老师认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这样才会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这种认识支配下,无论是语文教学,如确定目标(定向)、留作业、测试还是班级管理中许多事务,他都跟学生商量,请同学参与,或投票表决或举手表决,如他的语文教学上6类34件实事,现行《班规班法》中2类104点细则的制定,都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让学生“乐意参加到共同的学习劳动中来,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初步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他的教学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魏老师依靠民主和科学这两把利器“育人”:民主提供先进思想,科学提供有效方法,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的统一。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我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魏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建立了科学的计划、监督和检查、总结反馈语文教学管理的自动化体系,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四有”原则制订班规,坚持“以规制班”,在民主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科学育人方法。试想,没有这一思想,能有这些方法吗?有了这些方法没有这一思想的指导,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吗?
现在,魏老师先行一步,把学生推到了学习主人的位置,并且有了巨大效益,为我们教改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学习魏老师的教学经验,一定要学习他的教育思想,要和自己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能收到实效的就是好教法”(叶圣陶语)因此,魏书生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如果说在人才观上都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方法上怎么可以“自古华山一条道”呢?所以,要立足自身,努力钻研,自成一体,我们长庆油田的教育园圃也会锦彩纷呈的。
(1994年1月“长庆石油勘探局魏书生教育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编入《当代中小学教育论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