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鸣九皋:宁夏杂文述评
- 田燕
- 7509字
- 2021-12-22 18:44:48
引子 第三极
现代杂文是从近代报章之文发展演变而来的散文文体。“五四”时期,人们曾经试图依靠知识与知识分子自身的力量,通过思想启蒙唤起国人的自觉,自下而上进行中国社会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杂文无疑成为拥有良心、道德的知识分子对社会起监督作用、对民众启蒙教化的重要文体。经历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杂文所构筑的社会批评已然成为民主社会的有益因素,焕发着饱满的文学精神,表达着对文明民主、自由和谐的进步诉求。
杂文这一文体古已有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文体的是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杂文第十四》一章中说:“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类聚有贯,故不曲述也。”[1]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把诗词歌赋以外的其他文体如典诰誓问、吟讽谣咏等统称为“杂文”,他总结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总括其名为“杂文”,又历述秦汉、魏晋以来出现的三类杂文,即“对问”“七发”“连珠”,以宋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等为最早的代表作。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之时,杂文就已随之出现。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后来,“杂文”又有新的发展。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的杂文,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杂文不仅源流早,而且地位颇高,诚如班固所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比其所长也。”
但是,上文说到的古代杂文与现代杂文的概念还是有差别的。从文体本身来说,现代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一种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为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本书所研究的杂文即指此类。这个定义与西方文艺学标准比较吻合,虽然在西方语系并无专门的词语与杂文对应,他们将其统称为“essay”,包括一切非小说结构的、篇幅不长、有议论色彩的随笔、报道、政论、小品文等,而文学性比较强偏重抒情叙事的一类散文则叫“prose”。本书研究的大体范围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里以宁夏杂文学会为核心的宁夏作家的主要杂文创作及基本发展历史。出于研究的参照需要和尽量全面展现作家创作风貌的主观愿望,或有些篇目本身为夹叙夹议的散文随笔不需要严格界定文体,有个别作家也会附带讨论其叙事抒情类散文或序跋杂记等作品。也就是说,我们采用广义的、宽泛的杂文标准,确立基本的研究范围,不拘泥于文体本身,以尽可能再现研究对象的历史风貌和创作特色。
中国现代杂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五四”时期开始创作杂文,其中首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1918年至1926年的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和批判。1927年到1936年的杂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外集》等,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理论建设。鲁迅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中国现代杂文的另一个活跃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杂文风气之先的是作家巴人,1957年他出版了杂文集《遵命集》,还有徐懋庸、夏衍、唐弢、叶圣陶等都曾名闻一时。从1961年3月9日至1962年9月2日,曾任《人民日报》总编的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日报》的副刊《五色土》副刊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发表杂文200多篇,1963年结集为《燕山夜话》出版。1961年10月10日,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之集体笔名)的《三家村札记》专栏在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上推出,出现了杂文创作复兴的态势。这一期间的杂文有的放矢地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其中《燕山夜话》(五卷)犀利明快、机智幽默,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炉,是此一时期难得的收获。
在历经数次运动后,中国现代杂文多是在知识性空间中旁敲侧击,批判性的锋芒和犀利自然不及从前。在20世纪80年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成为新时期文学复苏与发展的原动力,而“五四”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资源。百年间,杂文家们秉承鲁迅杂文的独立批判精神,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议论性散文,为现代文学留下真实的时代记录。本书所讨论的宁夏杂文作家群体的活跃与兴盛也恰始于这个年代且当仁不让成为这一进程的主力军,宁夏杂文亦作为宁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区域民主政治建设、铸造自由人文精神、反思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引导大众认知公共事件、争取公民话语权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以来的30多年间,宁夏本土作家的创作日益活跃兴盛,在小说、诗歌、散文特别是杂文创作上,都呈现积极的形态,取得了可贵的成就。宁夏作家的创作为此一时期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进行着文学的论证,宁夏杂文更是风生水起,成绩斐然。宁夏杂文作家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善于从时代大潮中撷取题材,从各个角度和层次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脚步,时而在史料典籍中涉笔成趣,时而从历史的高度烛隐洞幽,时而就现实问题慷慨陈词。这些杂文紧扣时代脉搏,以审美创造的文学形式,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深处,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人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和探索。正是老中青几代杂文作家的相承共耕,使宁夏杂文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些杂文作家多数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伴随新世纪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接受了完整的现代教育,艺术个性鲜明,较少传统因袭和历史重负,他们在用文学的手段质询人生、社会、历史的诸种意义时,都表现出杂文意识的自觉。他们注重对生命体验的真实叙写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意识强化,这种杂文意识的自觉为宁夏杂文的发展拓开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由生活阅历酿造的批判视野为时代现实所激活,杂文创作成为他们反思历史、批判现实、观照民间、洞察人性幽微并探求人生与社会意义的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这种主观的创作选择促使诸多热爱杂文的宁夏作者共同支撑起当代中国杂文以《杂文报》《杂文月刊》为平台的河北作家群、以《杂文选刊》为平台的吉林作家群之后的第三极——宁夏杂文的兴盛活跃,尽管值得肯定的不一定是整体的创作实力,而是宁夏独特的良性杂文生态。进入21世纪后,宁夏杂文界延续20世纪90年代杂文创作的良好态势,显现出更为活跃和强劲的创作局面。这与宁夏杂文学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培养本土杂文创作队伍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无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宁夏杂文是中国现代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杂文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中,宁夏杂文与宁夏杂文家从来没有缺席。宁夏不是一个文化大省,但是宁夏杂文的活跃形态却处于全国前列。(阮直语)宁夏地处偏远,但正因地处偏远,宁夏的杂文作家更能抗拒诱惑,心存高远,坚守杂文这方阵地,跳出庐山看世相:“令人欣喜的是,在宁夏有这样一批坚守文学信仰的人,他们甘于寂寞,耐得住清贫,以殉道般的虔诚,坚守文学的精神高地,用真诚面对文学,以信仰践行文学,用真情的文字耕耘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牛撇捺:《枕边小品·总序》)
宁夏杂文作家群体的兴起与宁夏杂文学会的组织团结不可分割。宁夏杂文学会成立于1992年,张贤亮为名誉会长,吴宣文为会长,牛撇捺、暮远为副会长。2006年杂文学会举行换届改选。现任会长为牛撇捺,副会长为暮远、于小龙、马河、巴图等。1993年宁夏杂文学会组织出版了《宁夏杂文集》,选录43位杂文作者共117篇作品。这是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到1993年宁夏杂文创作30多年的第一次总结展示。之后吴宣文于1993年年底出版个人杂文集《凤城夜话》。这两本杂文集作为滥觞之作开宁夏杂文先河,引领了宁夏杂文创作的先声。具体而言,宁夏杂文创作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宁夏各报刊开始刊发杂文,宁夏的杂文创作开始升温。《宁夏日报》创办了《社会生活》副刊,为发挥杂文的舆论监督功能,《社会生活》开设了《社会随笔》栏目。《银川晚报》开设了《凤城夜话》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后来,《宁夏法制报》《宁夏公安报》《宁夏煤炭报》相继开设杂文栏目,以牛撇捺、暮远、邢魁学、马河等人的创作为主体,开创了宁夏杂文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1992年宁夏杂文学会成立之后几年,部分杂文家淡出了杂文创作,宁夏杂文也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间,但牛撇捺、暮远、邢魁学、马河等人始终坚持杂文创作。进入21世纪尤其第二任会长牛撇捺上任后,组织团结了一批热衷杂文写作的作家,王涂鸦、朱世忠、巴图、闵生裕、赵炳鑫、闵良、陈志扬、包作军、岳昌鸿等一批新的作者很快脱颖而出,宁夏杂文开始复兴并活跃。《新消息报》《华兴时报》先后开设杂文栏目或专版。《银川晚报》《新消息报》《华兴时报》《现代生活报》分别为牛撇捺、王庆同、邢魁学、马河、朱世忠、季栋梁、闵生裕、朱正安等杂文家开设专栏,包括其他报纸开设的杂文栏目和专版,刊发了大量观点新颖、笔锋犀利、针砭时弊的杂文。宁夏杂文创作呈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宁夏杂文家纷纷出版个人杂文集。牛撇捺,1994年起先后出版了《中国人的宰一刀》《拟谏官文化》《半睡半醒》《蒙眼摸象》等十几部杂文集。暮远,1995年起先后出版杂文集《夜行者独语》《告诉我们真的历史》《文明的成长》。马河,1997年起先后出版杂文集《不敢做青天》《指甲里的沙粒》《穿过针眼的骆驼》。邢魁学,2003年起先后出版杂文集《穿越文化戈壁》《坐看云起》等。朱世忠,2005年起先后出版杂文随笔集《秋天开花的梨树》《朝着空气射击》。闵生裕,2003年起先后出版杂文集《拒绝庄严》《都市牧羊》《一个人的批判》《操练自己》等。朱正安,1999年以来出版杂文集《反哺集》《反刍集》等。季栋梁,2005年出版散文随笔集《和木头说话》,2008年出版杂文集《左手功名 右手美人》。还有岳昌鸿《风流云散》(2002年),保建国《智者宽容》(2003年),沈华维《自然醒来》(2007年),王涂鸦《满地找牙》(2008年)、《痒痒肉》(2010年)、《找不到北》(2015年),张廷珍《野史的味道》(2008年),谢薇《裙边八卦》(2008年),方圆《一心不乱》(2009年)等。前名誉会长张贤亮除小说创作外,也有杂文随笔作品面世,1996年出版《小说编余》,1997年出版《小说中国》、2008年出版《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2013年出版《心安即福地》,2016年出版《繁华的荒凉》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杂文随笔集。宁夏大学教授王庆同的《岁月风雨》(1998年)、《话一段》(2008年)、《好了集》(2015年)等也是难得的杂文佳作。
宁夏杂文学会先后为学会会员出版了数量可观的作家合集、个人文集和系列丛书,如上文提及的《宁夏杂文集》(1993年),还有《宁夏杂文作品选》(1995年), 《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2007年), 《杂文:宁夏十人集》(2007年), 《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2008年), 《女或有所思——宁夏女性杂文作品集》(2010年), 《朱世忠文存》(上下卷,2010年), 《西北望——第25届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年会作品选》(2011年), 《朱世忠怀念集》(2012年), 《2013:宁夏杂文十人集》(2013年),《思志——宁夏杂文20年摭拾》(2015年)等。另外还出版了多套丛书:《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2008年,10册), 《第三极: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2010年,10册), 《枕边小品》丛书(2011年,10册), 《湖畔随笔》丛书(2012年,9册), 《牛撇捺文集》(2012年,8卷)等。
宁夏杂文学会文集一览表(1990—2018)
宁夏杂文学会丛套书一览表(1990—2018)
除了在各报刊开设杂文专栏专版、出版会员文集,宁夏杂文学会还开办了网站,开展有奖征文、举办杂文作家创作研讨会、杂文作品朗诵会、承办年会及高端杂文论坛等活动,旨在繁荣宁夏的杂文创作。早在1988年,《宁夏日报》就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枸杞杯”杂文随笔大赛,这在全国的省级党报并不多见。延续这一传统,杂文学会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3届杂文大赛,《宁夏日报》《银川晚报》《固原日报》《中卫日报》《固原日报》等多家宁夏媒体先后参与这些杂文大赛,为杂文作品的发表提供了充足的平台。2007年4月7日,“杂文之声·宁夏杂文精品朗读会”在宁夏复朴斋艺术展馆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十几位杂文作家先后登台,朗读杂文作品,交流艺术心得。2011年7月29日,宁夏杂文学会、银川晚报社、新消息报社在宁夏银川承办了“第25届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年会暨杂文的走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60余位杂文学会代表、杂文家与会,各自就今后的杂文发展趋势发表意见,该届年会倡议“杂文呼唤五四精神”,并由宁夏杂文学会出版了年会作品选《西北望——第25届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年会作品选》。宁夏杂文创作和杂文学会活动的活跃不仅是对宁夏作家的鼓励,也是促进当下中国杂文创作的有力推手。2013年5月,宁夏杂文学会推出会刊《西北望》(季刊),至今已刊出3期。这不仅为宁夏杂文作家开辟了发表最新作品的园地,沟通了区内外杂文作家的创作活动,也让全国的杂文创作增加了一个交流的高端平台。2014年11月22日,宁夏杂文学会主办的“杂文名家塞上行·新时期西部杂文创作高端论坛”在银川迎来各方嘉宾。此次活动简洁而高效地讨论了杂文的文体特色,探讨了杂文创作的现实问题。“杂文有道,坐而论道”,会上,牛撇捺会长从全局的角度对宁夏杂文创作作了介绍,在对鄢烈山、阮直等人给予热情肯定的基础上,也对自己和宁夏杂文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杂文作家要“尽一个匹夫的责任、良心和思考”。在论坛发言中,鄢烈山、阮直、单厚军、狄马、韩晓艳等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现状,阐述了对杂文的认识,从不同方面肯定并讨论了宁夏杂文创作的成绩和态势,王岩森、李生滨等学者从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对杂文的现代发生补充了学术依据,也肯定了宁夏杂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宁夏文学创作形成良好文化生态的建构意义。会后,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日报》、《银川晚报》、《壹周生活》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杂文报》2014年11月28日第93期总第2689期头版头条刊发《新时期西北杂文创作高端论坛在银川举办》报道了本次活动,并于二版专版刊发《名家齐聚塞上 论道新时期杂文》全面报道了本次高端论坛,其规格之高在《杂文报》创刊以来实属首次;《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2014年12月5日07版《众生相》专版刊发《新时期西北杂文创作高端论坛举办》《宁夏——中国杂文的“第三高地”》等文报道了本次活动,掀起中国杂文界关注宁夏杂文的高潮。这充分说明宁夏杂文的发展态势已逐步进入全国视野,得到了同行的鼓励和认可。
宁夏杂文创作兴盛,宁夏的杂文批评也并不逊色,尽管声音还较为微弱。早在2003年,宁夏大学王岩森教授曾出版专著《游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该书对1978年到2000年中国杂文进行专题研究,其中第五章“1978—2000年杂文创作的个案研究”第五节“牛撇捺:负一份知识分子的责任”,将牛撇捺置于全国杂文创作的背景上批评研究。笔者近年编辑宁夏杂文学会文集数套,多有体悟,陆续发表评论数篇,参见拙作《旷野上的呐喊——评〈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宁夏新闻出版》2010.5), 《铁肩担道义 热血著文章——朱世忠创作论》(《朔方》2010.12), 《庙堂之上的悲悯和忧患——评牛撇捺〈倒提笏板〉》(《朔方》2011.5-6),《史家情怀、现实批判和学术守望——〈牛撇捺文集〉评介》(《宁夏社会科学》2012.5),《文化思考与回归意识——读巴图〈以革命的名义〉》(《黄河文学》2013.6), 《现实批判的文人情怀与文化生态的良性建构——20年来宁夏杂文综论》(《宁夏大学学报》2015.2)等。2010年,杨青萍所作的《问题意识·理性思辨·真诚率性——从〈意识荒草〉看牛撇捺杂文的立场》收入《女或有所思——宁夏女性杂文作品集》。宁夏大学研究生王丹所作的《散论暮远的杂文创作》《简论马河的杂文创作》等文章也是对宁夏杂文作家较为深入的个案批评。2014年,李生滨教授等著述出版的宁夏文学史专著《审美批评与个案研究——当代宁夏文学论稿》中,“杂文研究编”从杂文理论和作家作品创作层面全方位研究宁夏杂文,该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版块和“总论编”“小说研究编”“诗歌研究编”共同呈现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的发展风貌。
尤为重要的是,杂文作家们之间也会互相著文评介。如邢魁学评价马河的《好一个〈不敢做青天〉》,荆竹评价牛撇捺的《灵思激活历史——牛撇捺历史随笔集〈借党项人说事〉》,张廷珍的《良知的碎片——杂文家马河及其作品》,牛撇捺的《杂坛黑马邢魁学印象》《暮远其人其文》,马河评介闵生裕的《沙漠边缘崛起的雄性》,赵炳鑫评价闵生裕的《都市“放牧者”的文学情怀》,朱世忠评论牛撇捺《拟谏官文化》的《锤炼后淬火》等。也有作家们结合自身创作对杂文文体本身的有感而发:如马河创作于1996年的《杂文谈》,朱世忠的《杂文应当是美文》等。闵生裕收于《书香醉我》的一系列杂文作家作品评论也略成规模,比如评价马河创作的《谁人“倒提乌纱帽”——我读马河》《荷戟独彷徨——再读马河》,评价牛撇捺著作的《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冒烟的石头〉读余》《历史河边的垂钓者——读〈借党项人说事〉》,评价邢魁学的《梦与魁星会——邢魁学〈穿越文化戈壁〉摭谈》,评价张廷珍的《她人侍粉脂 我舞笔如刀》,等等。
“宁夏不一定是‘中国杂文的第三高地’,但宁夏肯定是中国杂文的一方热土。”(牛撇捺语)正如阮直在“杂文名家塞上行·新时期西部杂文创作高端论坛”上所说:“在我掌握的信息中,以杂文学会名义为作者出版的杂文集,宁夏最多;以杂文学会的名义与媒体举办的杂文征文《银川晚报》最多;以杂文的名义团结的杂文作家并举办的各种研讨会、笔会也是宁夏最多,由企业家赞助报纸举办的杂文征文大赛银川最多”, “宁夏杂文如此繁荣是因为宁夏有一大批气象万千、活力四射的杂文家”。得到杂文同行的肯定是宁夏杂文之幸,然而也正是这些杂文创作、图书出版和文艺交流活动乃至学者们对区域杂文从高校的学院研究到民间的自发性评介以及杂文作家们之间的互相评论推介都向社会集中展示了宁夏杂文家的创作实力和宁夏杂文良好的生态面貌,这在全国各省区的杂文组织中都是鲜有的。
[1]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63页。
是这片黄土地哺育了我,我从辛勤劳作的乡亲、奋发有为的知识分子、负重致远的干部身上汲取了营养,逐渐懂得了如何直面纷繁复杂、并不宽容的生活。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