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阿拉斯加因纽特人的丧葬习俗

[词语]Inuit's funeral rites in Alaska

[含义]因纽特人的丧葬习俗

[趣释]美国阿拉斯加(Alaska)的因纽特人(Inuit)认为,人死之后灵魂犹存。因此,他们十分重视丧葬。人死之后,要尽快把房屋所有的门窗打开,为死者灵魂升天创造条件。死者安葬在墓穴时,一定要用土细心掩埋,不留任何缝隙,以免亡灵返回干扰活着的亲人。因纽特人认为,如果死者不满意他的来世生活,就会回到人间。若是亲人见到亡灵,会在短时间死去。因此,死者家的房门上要安放一个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①的圣像,以防止灵魂从门口进入。他们还相信在复活节(Easter)②期间,灵魂会到处游荡,所以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挂有十字架(cross)③,以使幽灵远遁。

2.阿尔德堡音乐艺术节

[词语]Aldeburgh Festival of Music and Arts

the Aldeburgh Festival

[含义]阿尔德堡音乐艺术节

[趣释]每年6月,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的阿尔德堡市(Aldeburgh)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音乐艺术节,节期长达半个月。1948年,音乐家本杰明·布里顿倡导在阿尔德堡举办了第一届音乐节,此后延续不断。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是20世纪中叶英国卓越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生于1913年,卒于1976年,一生创作有歌剧、合唱、弦乐、独唱组歌、钢琴小提琴协奏曲、重奏曲等。他还改编了不少民歌,并创作有一部《中国歌集》,以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的六首诗为歌词。节日期间,会邀请著名音乐家、演出团体演出各种优秀音乐艺术作品。为纪念这位音乐家,每届音乐艺术节必定要演出他的作品。

3.《啊,加拿大》

[词语]O, Canada

National anthem of Canada

[含义]《啊,加拿大》;加拿大国歌

[趣释]《啊,加拿大》是加拿大国歌。歌词只有一段,全文如下:“啊,加拿大,我们的父母邦!光荣的花冠戴在你的头上。你的手里拿着宝剑,还把十字架挂上。你的历史是一部史诗,无比的壮丽辉煌。你烈如火,你坚如钢,英勇地捍卫法律保家乡,英勇地捍卫法律保家乡。”《啊,加拿大》创作于1887年,是魁北克省(Quebec)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该歌曲是由阿尔多夫·巴西勒·鲁蒂叶(Aololphe-Basile Routhier)作词,卡利克萨·拉瓦雷(Calixa Lavallee)作曲。1980年7月1日,加拿大国务院(Department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宣布,《啊,加拿大》为加拿大国歌,在此之前,加拿大无明文规定的国歌,法国移民的后裔以《啊,加拿大》作为国歌,而英国移民的后裔通常以《枫叶万世长存》作为国歌。

注:《啊,加拿大》歌词中文译文引自《世界知识手册》。

4.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词语]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the Edinburgh Festival

[含义]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英国国际艺术节

[趣释]每年8月到9月英国北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艺术节,节期长达1个月。爱丁堡不仅是英国北部经济交通中心,也是著名文化古城,造纸和出版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旅游业也非常兴盛。爱丁堡艺术节始于1947年,由于具有实验性或标新立异的独特风格而获得国际地位,并赢得声誉。此后,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便一直保留下来。除了古典和民间艺术节目外,现在还演出先锋派实验性现代舞、流行歌曲等。节日期间,通常有10多个国家的数十个文艺团体和数以千计的演员参加演出。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团体、著名演员云集于此。大量游客也纷纷来此一睹演员们的精彩节目。艺术节开幕式十分隆重。艺术节期间,爱丁堡广场还举行长达3周的民兵阅兵式表演——一种军队夜间表演操:军乐队在夜间泛光灯下演奏雄壮的乐曲,穿着民族服装的演员跳着豪迈奔放的舞蹈,吸引大批游客。

5.爱国者节

[词语]Patriots'Day

[含义]爱国者节;爱国日

[趣释]每年4月19日是美国的爱国日,也是美国缅因州(Maine)和马萨诸塞州(Massa chusetts)的法定假日,这两个州的人民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庆祝活动。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居民为反对英国茶叶税,将3船英国茶叶倒入水中。倾茶事件之后,波士顿的爱国志士转移到市西北郊的列克星敦(Lexington)和康科德(Concord)积极筹备枪支弹药,准备与英国殖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多名英军进入列克星敦爱国志士的伏击圈,激战骤起。经过8小时激战,英军大败,死伤247人,被迫后撤20英里,而爱国志士仅死伤数人。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斗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后人把4月19日定为“爱国者节”,以纪念独立战争时期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斗中阵亡的爱国者。每年这一天,当地居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上午,当地居民有的扮演当年爱国志士,有的扮演英军,重演当年战斗的情景。下午在广场举行纪念盛会。广场披上节日盛装,临时搭起的观礼台上,坐着当地官员和各界代表。列克星敦和附近乡镇的庆祝游行队伍穿着各式民族服装,唱着民族歌曲,奏着民族音乐,情绪高昂地走过观礼台。整个纪念活动洋溢着爱国热情,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

6.爱情和离婚在英国均可保险

[词语]love insurance and divorce insurance

[含义]爱情保险与离婚保险

[趣释]爱情保险(love insurance)是英国的一种特殊保险。每对夫妇结婚之后每月交纳5镑的保险金,即可享受保险。如果夫妇从投保之日起,婚姻持续25年者,可领到5000英镑的保险金;若两人中有一人亡故,未亡者可得到3000英镑的保险金。社会普遍认为,这种保险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离婚保险(divorce insurance)是英国的又一种特殊保险。人们在结婚之前办理这种保险,将来婚姻破裂时就可以不用承担难以承受的高昂离婚费用。原来,在过去的20年中,英国的离婚率稳步上升,每3对夫妇中就有1对是离过婚的。为了扼制这一趋势的发展,有关当局大幅度提升离婚费用,以防止轻易离婚现象的发生。保险业看准了商机,开设了离婚保险业务,只要婚前投保,离婚就不会造成经济负担。

7.奥兰治节

[词语]Orangemen's Day

[含义]奥兰治节

[趣释]奥兰治节是英国北爱尔兰的地方性节日,节期为每年的7月12日。“奥兰治”是爱尔兰“橙带党”人(Orangemen)的音译,该党旨在保护新教①,在北爱尔兰尤其是为了取得压倒罗马天主教② 教徒和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橙带党成立于1795年,以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iam Ⅲ of Orange)命名,他领导的橙带党在1690年的伯伊恩(Boyne)战役中击败了英王詹姆斯二世(James Ⅱ)及其追随者。此后,每年的7月12日,北爱尔兰的橙带党人都要举行游行,纪念这次战役,后来演变成奥兰治节。

8.澳大利亚

[词语]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含义]澳大利亚联邦;澳大利亚

[趣释]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Australi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ustralis,意为“南方之地”。6世纪时,一些世界地图制作者将想象中的大陆称作“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即unidentified southern land(不明的南方土地)。1814年英国航海家马修·弗林德斯(Mathew Flinders)建议将Terra Australis简称Australia。1817年这一建议被麦阔里(Macquarie)总督采用,沿用至今。澳大利亚是英联邦① 的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的澳大利亚陆地。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总面积768.2万平方千米,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Tasmania)和一些小岛组成,拥有6个州和2个地区②,西部和南部各1个州、中南部和东南部3个州、东北部1个州,中北部和东南部各1个地区。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居民多为欧洲移民的后裔。官方语言为英语,居民多数信奉基督教。首都堪培拉是全国政治中心。澳大利亚国旗③呈长方形,旗底为深蓝色,一个由红、白两色组成的“米”字位于靠旗杆一边的上方。“米”字正下方为1颗白色大七角星,旗右边为4颗白色七角星和1颗小五角星。国庆日为每年1月26日④。国花为合欢花,国鸟为琴鸟,国树为桉树。

9.澳大利亚的教育

[词语]education in Australia

[含义]澳大利亚的教育

[趣释]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对教育负有法定权力。各州5—15岁儿童、少年是强迫上学的年龄,塔斯马尼亚州(Tasmania)规定儿童必须上学到16岁,政府开办的中小学不收学费。大多数儿童5岁开始入学,进入到小学附设的幼儿学校或幼儿班学习,学习时间为2—3年,重点是开展游戏活动和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小学一般为男女混合学校,供应伙食到12—13岁,小学毕业后自动升入初中。多数中学为男女混合学校,但大城市男女分校也很常见。大多数中学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家事科学、商业科学和木工工艺以及其他实用学科的教学。学满3—4年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技术学院、农业学院或其他培训学院学习,或是在工业、商业行业找一份工作。还有些学生选择在中学再学两年,毕业后参加公共考试,成绩合格者进入大学学习。移民和难民儿童每州有单独的教育机构提供教师教授英语,通过短期服务帮助使这些儿童适应正规的学校生活。残疾儿童教育由各州专门机关、教会或自愿团体负责教育。澳大利亚有大学19所,学院71所。大学和学院所设课程有共同点,但学院更重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自愿参加的非职业性教育,讲授文学、音乐戏剧、语言、国际事务、工艺等。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峡(Torres Strait)岛民可以从州和联邦政府组织提供的教育计划和服务中获益。

10.澳大利亚的砍木比赛

[词语]wood-cutting contest

woodchopping

[含义]砍木比赛

[趣释]砍木比赛是澳大利亚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项目。欧洲移民初到澳大利亚时,生活极其艰苦。伐木开垦土地,建造住宅是最基本的劳动。今天的澳大利亚人为纪念拓荒的先辈,每年复活节①后,各大城市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砍木比赛。比赛时,参赛者身穿白背心、白长裤,站在直径30厘米左右的圆木上,用长斧猛砍,优胜者一般几分钟就可以把圆木砍为两截。在维多利亚州(Victoria)最大的运动表演会之一是离墨尔本市(Melbourne)以北40公里的惠特尔西市(Whittlesea)举办的乡村运动会。其中的砍木比赛最具澳大利亚风情。一段约长50厘米、直径30厘米的圆木,在参赛者的手中不到一分钟就被砍成两段。该州砍木协会会员有200人,全澳大利亚有会员1100人。砍木运动协会会员一周搞一次比赛,设8个项目,木头由协会提供,比赛经费靠社会赞助。在澳大利亚,重大活动都要安排砍木比赛。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牛仔节”(Calgary Stampede)②里也有砍木比赛。

11.澳大利亚的空中学校

[词语]Australia's school of the Air

[含义]澳大利亚的空中学校

[趣释]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北部沿海的几个大城市里。在广阔的内陆及偏远地区,只住着少数从事牧业、矿业及铁路运输的居民和土著居民。由此,一种非常独特的专门满足由于疾病、伤残或居住在偏远地区不能上学孩子们需要的空中学校便应运而生。空中学校最先由昆士兰州(Queensland)政府于1951年创办。空中学校形成一个无线电、卫星传播教育网络。空中学校的教学方式很特别,它既无学校,也无课堂,而是通过双向无线电网络(无线电收发机),为那些无法去学校上课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孩子们可以不出家门,只要打开无线电接收机或电视机,就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空中学校不仅讲授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解答。教师坐在数千里之外的教育中心便可完成教学任务。空中学校从星期一至星期五上课,孩子们收听收看教师录好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接收机听到老师讲课和其他小朋友的声音,参加课堂讨论、交流,虽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1987年以后,空中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利用卫星转播电视教育节目和收发作业教材。孩子们除了可以听老师讲课外,还可以在荧光屏上看到课文、补充教材,并可以在荧光屏上做功课,学生的作业和教育中心的教材,也不必通过邮局寄给学生和老师。

12.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

[词语]social welfare in Australia

[含义]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

[趣释]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福利有以下各项:1.退休金。因退休后年龄、个人收入等符合条件的人,政府发给养老金,由国家福利基金会支付。2.丧偶津贴。因战争失去丈夫的妇女由澳大利亚复员军人部发给一定津贴。3.家庭补助金。有婴儿的家庭,自婴儿出世到16岁止政府每月发给营养费,孪生则按人数计算。4.孤儿补助金。领养失去双亲孤儿的人可领孤儿补助金到孤儿16岁止;若孤儿一直上学读书,补助金可发至25岁。5.残疾儿童津贴。抚养残疾儿童津贴发至16岁,若在校读书发至25岁。6.失业生病津贴。该津贴发给那些因失业、生病或受伤而暂时没有收入的人。7.伤残津贴。因受伤致残而无法工作的人可以领取伤残津贴。8.特别津贴。发给那些需要资助又不符合领取其他形式或津贴的人;或是未婚母亲、还在找工作的新移民。其社会福利服务组织有:联邦康复社、社会工作服务社、土著人服务社、移民服务社。社会福利机构有:社区福利机构、老年人与残疾人之家、私人照顾、家庭护理、送饭上门、老人福利院等。在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内陆有“飞行医生”服务。这种服务以几处设备完善的大医院为基地,以无线电话为联系,使用小型直升机为交通工具,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社会安全部下属的儿童照顾办公室,实施儿童服务计划来支持各社区为儿童提供妥善照顾、社会联系、感情交流、人身安全等多方面的服务。

13.澳大利亚的撞肚比赛

[词语]belly-striking contest

[含义]撞肚比赛

[趣释]撞肚比赛是澳大利亚比较有趣的比赛项目之一。澳大利亚人喜爱各种体育活动,不仅作为观众观看各类比赛,而且也亲身参加。在各式各样的比赛中,有一项奇特而有趣的比赛便是撞肚比赛。比赛在直径4米的圆圈内进行。比赛时两两对决,参赛双方不允许动用手脚,只能用肚子互相碰撞,设法将对手撞出圈外的一方为胜。这种比赛,单靠肚子大是不行的,还要有发达的腹肌、强有力的身体和好的谋略与娴熟的技巧,才能击败对手取得胜利。这项比赛紧张、有趣,因而也特别受观众喜爱,比赛场地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14.澳大利亚的宗教

[词语]religion in Australia

[含义]澳大利亚的宗教

[趣释]澳大利亚具有“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并存”“东方与西方联姻”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其宗教信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著信仰的原始图腾崇拜和法术;另一类是海外移民带来的各种宗教,包括基督教①、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绝大多数居民有宗教信仰,只有少数人不信仰任何宗教。据统计,澳大利亚信奉基督教居民,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约占总人口的75%;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占12%左右;其余的人信奉其他宗教。初到澳大利亚的人会发现这里的教堂特别多,各大城市自不必说,就连只有几十、几百长住人口的偏远内陆小镇,也会有好几个教堂。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这些教堂大多是早期移民修建的,时下更多是作为历史遗物存在。现在,澳大利亚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平日基本不去教堂做祈祷或弥撒②,只是在举办诸如婚礼或庆祝仪式时才会蜂拥而至。去教堂参加这些活动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作为传统习惯,宗教的色彩已经十分淡漠。坚持每周去教堂做礼拜③的,大多是45岁以上的人。

15.澳大利亚的国家政体

[词语]Politics of Australia government type

[含义]澳大利亚的国家政体

[趣释]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是联邦议会制(federal parliamentary state),根据1900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的《澳大利亚联邦宪法》而建立,基本沿袭英国和美国的传统。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由女王任命的总督为其代表。总督是澳大利亚联邦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和联邦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督由政府提名,英国女王选定任命,代表英国女王,任期5年。总督有权行使女王授予的一切职权,但受宪法限制。总督的年俸为1万英镑。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首脑为总理。总理必须是下议院议员。内阁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理、副总理和一些高级部长组成。所有的内阁成员必须公开支持内阁的决定,并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内阁集体对众议院负责。澳大利亚政府设有17个部,参加内阁的部长称为“内阁部长”,其余称为“非内阁部长”。内阁会议秘密进行,会议记录从不公开。议会是澳大利亚联邦最高的立法机构。根据宪法规定,议会由总督、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合组成。众议院的权力大于参议院。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联邦政府,该机构政党领袖出任联邦总理。澳大利亚议会每年召集两次议会会议,秋季会议(autumn sittings)为2月至6月,春季会议或预算会议(spring or budget sittings)为8月至12月。众议院亦称下院,其议员人数2倍于参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年。凡年满21岁,在澳大利亚居住3年以上者均有资格当选众议员。政府大部分的部长选自众议院。参议院亦称上院,主要作用是复审议案。参议院设76个议席,由各州按比例选举产生,议员任期6年。赞成和反对票相同时,议案被否决。澳大利亚议会由参议院、众议院或参众两院联合设有两种委员会:内政委员会(internal committee)和监督委员会(scrutinizing committee)。前者负责立法程序,后者负责监督行政部门及其行政情况。

16.澳大利亚国旗

[词语]Australia's national flag

[含义]澳大利亚国旗

澳大利亚国旗

[趣释]18世纪末开始,英国在悉尼建立了作为罪犯流放地的殖民地。100年之后,这样的殖民点扩大为6个。190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自治领(Dominion),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自治领”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由殖民地或自治殖民地进化而来,是殖民地步向独立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澳大利亚一直以英国的“米”字旗①为其官方旗帜。1903年,澳大利亚的国旗旗面上设有一颗六角星,代表组成澳大利亚的6个州。1908年改为现在的国旗图案:深蓝色的旗底,其左上方是英国国旗图案,左下方是1颗白色七角星,旗的右边是1颗白色小五角星和4颗七角白色小星。此旗由英国女王于1945年正式予以批准。国旗呈长方形,左上角的英国国旗图案是澳大利亚与英国传统关系的体现,一颗大的七角星象征组成澳大利亚的6个州和北部自治区,5颗小白星代表南十字星座(Southern Cross)。

17.《澳大利亚,前进》

[词语]Advance Australia Fair

Australia's national anthem

[含义]《澳大利亚,前进》;澳大利亚国歌

[趣释]《澳大利亚,前进》是澳大利亚联邦国歌。歌词为两段,全文如下:“欢笑吧,澳大利亚人,我们自由英俊;物产丰富,粪土如金,家乡与海为邻;遍地都是天然富源,景色美丽绝伦;世世代代自强不息,澳大利亚,前进。高唱欢乐的歌,澳大利亚,前进。//外敌如果胆敢把脚踏上海岸一寸,我们就像祖先一样,武装保卫国境;远隔重洋的英国人,一定能看得清,澳大利亚的子孙将保持着好名声。高唱欢乐的歌,澳大利亚,前进。”这首歌原是19世纪后期的一首爱国歌曲。由彼得·多茨·马科米克(Peter Dodds McCormick)作曲填词。1984年,澳大利亚将这首歌定为国歌,取代了以前在一切正式场合和庆典、节日中所用的英国国歌《神佑女王》①。

注:《澳大利亚,前进》歌词中文译文引自《世界知识手册》。

18.澳大利亚人的家庭生活

[词语]the Australian family life

[含义]澳大利亚人的家庭生活

[趣释]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调查,1976年,60%的家庭是一对夫妇和几个孩子的模式。到1998年,这个比例降到42%。现在,大约40%的澳大利亚人第一次婚姻是以离婚告终的。澳大利亚每年有10.6万对男女结婚,有5.2万对婚姻破裂,离婚率仅次于美、英两国,位居世界第三位。澳大利亚人平均结婚年龄男性29岁,女性为26岁。根据澳大利亚法律,一对男女居住在一起超过半年,便被视为同居关系确立。而这种关系一经确立,双方分手时,各自对财产、子女都有分配、抚养的权利。在15至34岁的人中,有同居关系的占70%左右,有婚姻关系的只占30%。近几年来,澳大利亚盛行丁克家庭(dink families)①。信奉“丁克主义”的人群当中,知识女性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几十年,随着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的出台,澳大利亚家庭呈现出男人不敢打骂妻子儿女的风尚。一是不敢打老婆。如果男人打女人,哪怕只是一巴掌,都会被起诉,结果往往是坐牢半年,或被罚分居一年。如果被判离婚就更惨,不但家庭财产70%要判给女方,还要负担孩子抚养费的1/3。因此,在澳大利亚家庭暴力的情况并不普遍。二是不敢打孩子。近30年来,澳大利亚人口呈下降趋势,所以政府鼓励生育,小孩生下来就有奖金,生得越多奖励越高,女人生3个孩子就不用上班了,奖金基本够生活开支。法律规定不准打骂儿童,违反者就被剥夺子女的监护权。

19.澳大利亚人好饮酒

[词语]wine and beer in Australia

[含义]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和啤酒

[趣释]澳大利亚无疑是个好酒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饮酒者之众、饮酒场合之多、饮酒量之大均可名列世界前茅。除了法律规定不满18岁的青年不准带酒精饮料之外,不论男女老少,有事无事,都喜欢端酒杯浅酌一番。中年澳大利亚男人腆着“啤酒肚”的很普遍,就是退休老人贪杯的也不在少数,至于女性喝酒更是时髦。所以“巨无霸”式的肥胖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澳大利亚酒的产量每年约为4亿公斤,主要产自南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喜欢饮的酒既不是白兰地,也不是威士忌①,而主要是葡萄酒②和啤酒③。澳大利亚人爱饮啤酒,而且要带苦味才过瘾。近20年来,由于爱喝葡萄酒的意大利、希腊移民增多,也助长了喝葡萄酒的风气,以至如今喝葡萄酒成为时髦。南澳大利亚州(South Australia)的首府阿德来德(Adelaide)和东北部的巴罗萨谷地(Barossa)每年出产的葡萄就有5000余吨,占全澳的1/3,盛产各种葡萄酒。到了每年的葡萄节,会邀请各地贵宾和游客品尝鲜葡萄和新酿的葡萄酒。啤酒是澳大利亚人的必需品,许多澳大利亚人说:“不吃饭可以,不喝啤酒不行。”在澳大利亚的任何城市,你最先看到的地方肯定是酒吧。一是因为它装潢醒目,极富色彩;二是因为它门庭若市,十分热闹。酒吧在当地不仅仅是饮酒的地方,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际场所。在澳大利亚,许多物品价格不菲,唯有啤酒价廉物美,供应充足,政府限价,不允许啤酒任意涨价。有关权威资料统计,小小的达尔文市(Darwin),啤酒年消费量仅次于德国的世界啤酒名城慕尼黑市(Munich),高居世界第二。澳大利亚人称酒吧叫“瓶店”(bottle shop),为了吸引当地工人,酒吧在每天中午午休时间实行啤酒折扣出售,被酒徒们称为“happy hours”(快乐时光)。

20.澳大利亚人挤眼示意和勾指礼

[词语]greeting manners in Australia

[含义]澳大利亚人的致意方式

[趣释]澳大利亚人见到熟人或朋友,大部分人都只是轻轻说一声“嗨”,就是Hello(你好)的省略词,或是挤一下左眼就算打过招呼了(greeting with a wink)。据说这种打招呼方式起源于18世纪。当时英国流放大批囚犯到澳大利亚,那时看守严禁囚犯们交谈,因而囚犯们就创造了挤眼示意的打招呼方式,他们后代又继承了这种独特的交往方式,久而久之,便成了澳大利亚人民交往中的特殊习俗。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岛屿上,流行着一种见面时的“勾指礼”。据说这是一种流传至今的古老礼节:当宾主相见时,彼此伸出右手,用中指相互紧紧地勾住,然后轻轻地往彼此身边一拉,以示互相友好和敬意。

21.澳大利亚日(国庆日)

[词语]Australian Day

Australian National Day

[含义]澳大利亚日;澳大利亚国庆日

[趣释]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亚日,即澳大利亚国庆日。17世纪以前,澳大利亚土著人散居在澳大利亚各地。1770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到达澳大利亚,随后英国宣布澳大利亚为它的领地。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菲利普(Philip)带领1000多名最早的移民——绝大部分是流放的犯人,抵达现在的悉尼(Sydney)附近定居。这便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国民。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后,为纪念移民船抵达悉尼的日子,政府决定把1月26日定为“澳大利亚日”(Australian Day),后来成为国庆日(Australian National Day)。国庆日这一天,澳大利亚各族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印有澳大利亚国旗的大气球冉冉升起。在悉尼市,人们还把模仿当年的升旗仪式,接受外国人加入澳大利亚国籍仪式,作为国庆庆祝活动的特别节目。他们还在悉尼湾模仿当年第一艘英国移民船驶入海湾的情景。夜晚,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焰火,土著居民还跳起别开生面的袋鼠舞。

22.澳大利亚同性恋者的狂欢节

[词语]Sydney 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

Australia's Marty's Carnival

[含义]澳大利亚玛蒂格拉狂欢节;悉尼同性恋狂欢节

[趣释]当今世界,同性恋(homosexuality)已是司空见惯的现代社会现象,但用法律形式来保护同性恋者的权利,澳大利亚恐怕是首开先例。从每年一度的悉尼(Sydney)同性恋者的节日——玛蒂格拉狂欢节(Mardi Gras Marty's Carnival)的盛况中,不难看出,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态度以及人们对同性恋的默认。玛蒂格拉狂欢节始于1978年。当时只是同性恋者的一次大游行,以纪念1968年美国纽约市同性恋者为争取合法化与社会认同,抗议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不公,要求政府使之合法化的斗争。随着时光流转,玛蒂格拉狂欢节已由简单的同性恋者游行演变成一种以文化交流、艺术表演、娱乐共庆为主的盛大民间节日,其规模仅次于巴西狂欢节而居世界第二。每年2月,悉尼的海德公园和牛津、伊丽莎白大街等热闹市区人山人海,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同性恋者与澳大利亚各地的人一起欢度节日。节日的高潮是2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其时,人潮汹涌,盛况空前。大游行预定在晚上7时开始,但从下午2时起,游行队伍要走过的街道已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警察封锁了路口,游行方队也认真地进行彩排。晚上7时,随着一声鸣响,彩色气球腾空而起,礼花漫天飞舞,整个悉尼市沸腾起来,令人瞩目的同性恋大游行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彩车车队浩浩荡荡沿街游行,一些世界政界要人、知名艺人也赶来助兴。游行队伍中其实未必都是同性恋者,大多数应该是同性恋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在衣着和装扮方面,他们煞费苦心,有的在赤裸的上身涂满银粉,有的身着奇装异服,有的在自己身上写着标语口号,有的把身上的衣服全都剥去只留3寸布,有的男衣女穿或女衣男穿等。到晚上10点整,会出现震撼人心的一幕:他们仿佛接到统一的号令,突然沉默下来,出现长达3分钟的静寂。原来,这是他们在为死去的艾滋病(AIDS)人默哀。同性恋者是感染艾滋病毒最高的群体,一些澳大利亚预防艾滋病组织的工作人员拿着盛钱的箱子在游行队伍中呼吁人们捐款给身陷绝症的艾滋病人。默哀之后狂欢活动继续,一直持续到次日上午。

23.澳大利亚土著的丧葬习俗

[词语]the Australian aboriginal funeral traditions

[含义]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葬礼

[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殡葬仪式多种多样,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处理死者的方式,如土葬、火葬、天葬、木乃伊化、局部埋葬、双葬以及简单地把尸体抛弃,听其自然等。各土著部落处理尸体的方式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部落内有时也不完全一样。除了死者的年龄、性别区分之外,对不同阶段的死者往往有不同的丧葬礼节。北部沿海部落通常把长老们埋在土里,把青年人葬在树上。孔不卡布拉部落先把长老们的尸体放在台子上,然后再埋入土中,以后再把尸体的骨头挖出来,带在身边,最后把骨头放在树洞里。南部沿海的克拉宁部落常把死去或正在死去的人抛弃,而整个群体则离开住宿地迁居他处。卡雅巴拉人把有影响的人的尸体熏制以后,带在身边半年,然后才埋入土中。在澳大利亚北区,昆士兰东部、墨累河下游和其他某些地方的部落中,天葬占统治地位。西北部的几个部落采用洞穴葬。把死者埋入土中,一直是土著居民最通常和最普通的殡葬方式,但各个部落的葬法又各有不同。一些部落把死者放在一个坑内,在另一些部落中,坟墓有一个侧凹,把尸体放在那里,中部和东部的许多部落,盛行把尸体放在带侧凹坛坟墓中的葬法,但埋葬时死者的姿势又各有不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有把食物、物品和尸体同放在坟墓中的习俗,供死者在“阴间”享用。还有的在坟墓中生火,供死者取暖。在卡通加部落中,他们把青年死者埋在土中,把年老的死者烧掉。在有些部落中,还有两次埋葬和局部埋葬的复杂方式。这种埋葬通常分两个阶段:殡葬仪式后,过会儿再给死人遗骨做其他仪式。第一个阶段通常是悬空葬(天葬),当尸体烂掉之后,把尸骨收起来土葬。各种哀悼习俗在土著中很流行。有时哭悼死者的时间很长,且哭得很伤心,用各种方式表示悲痛。有的部落对死者的亲友,特别是他的未亡人,有一系列的限制和禁忌。死者的名字通常是讳用的。有些地方限制自己的饮食,未亡人在很长的时间里穿戴专门的丧服,在身上涂白黏土等。有的部落要未亡人立誓不说话,有时遵守这个誓言一年或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只能用手语。推测死因是土著人的丧葬习俗之一。推测方式各有不同,通常是过一段时间去观察葬处,特别是观察悬空葬的地方。在它附近发现了痕迹,根据痕迹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寻找“凶手”,他属于哪个图腾等。

24.澳大利亚土著的巫术信仰

[词语]beliefs of the Australian aboriginal witchcraft

[含义]澳大利亚土著的巫术信仰

[趣释]澳大利亚土著除去图腾(totem)崇拜以外,还迷信害人巫术、求爱巫术、治病巫术和求雨巫术。土著把死亡、疾病和任何意外事件全部归咎于来自远近的部落施展害人巫术的结果,因而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害怕害人巫术。他们经常担心不知名的敌人会发动突然袭击,暗地里对自己施展害人巫术。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施展巫术去害人,如果要加害自己的仇敌,就找一块小而尖的骨头到僻静的地方把它插入土中,然后弯着身对它念咒语:“插入你的身体,让你心被刺碎,让你头被刺中,让你喉头被刺穿,让你骨架被刺散。”几天后取回这块被念过咒语的骨头,当天晚上在篝火旁悄悄走到被咒人的背后,手拿骨头连续晃动几次以使咒语生效,然后又把这块骨头扔在被咒人的窝篷里或拴在他的长矛或盾牌上,故意让对方知道有人在暗算他。当被咒的人知道有人对他施展害人巫术后,他相信自己无法逃脱死亡了,因此心里十分忧郁,不思饮食、坐立不安,往往真会死去。求爱巫术是用来得到女人爱情的。如果谁看上了一个女人,他就会用负鼠皮做一块头巾,用白瓷土涂白或用桉树皮擦亮,然后把这块头巾戴在头上,走到心爱的女人面前念起咒语:“爱我吧。”也有人用木制的类似箫的乐器来表达爱情,先把这根木管放在篝火上熏黑,同时念起求爱的咒语,在夜间跳舞时对着心爱的女人吹,以唤起对方的爱情。这种求爱巫术有时可以得到女人的私情,但结婚是不可能的,因为土著婚姻制度严格,结婚要由部落长老指定。治病巫术必须由巫师来做。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生活还处于原始状态,人们除掌握一些草药、放血、按摩等民间疗法外,治疗疾病全寄托在巫师身上。治病时,病人躺在地上,巫师用手抚摸其疼痛处,然后用嘴吸吮,不断吐出许多小石子、小骨头等,巫师告诉患者是由于仇人对他施行害人巫术所致。其实这完全是欺骗,巫师在看病之前已准备了小石头和小骨头,看病时眼疾手快地放入口中。求雨巫术只在部分部落中存在,这些部落中有专职的求雨巫师。求雨时,巫师口中含着水,把水喷向干旱地区的方向,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祈天下雨。有些部落的求雨仪式相当复杂,全体部落成员都聚集在一起参加求雨仪式,届时要搭一个大棚,由两个巫师作法求雨,他们念动咒语后,从手上放血,同时向空中抛撒绒毛,象征云来雨到。如果仍不下雨,则归咎于被敌对部落施了巫术。

25.澳大利亚土著的婚俗

[词语]marriage customs in Australian traditional aboriginal societies

[含义]澳大利亚土著的婚姻习俗

[趣释]澳大利亚土著的婚姻习俗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是等级婚姻。土著的婚姻和家庭极为古老和原始,对偶婚、群婚、外婚制等在各个部落中流行,而且婚姻与亲属制关系密切。在澳大利亚土著部落中,等级婚姻的特点就是外婚制。每个部落氏族之间禁止同一部落氏族通婚,都要向其他部落氏族寻找配偶,规定甲部落的男人只能同乙部落中同属一个婚姻等级的女子成婚。但这种外婚制受亲属制的影响,因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婚嫁仍然很普遍。在澳大利亚一些地区还流行“相岳母”(taking a look at one's prospective mother-in-law)的婚俗。当部落中一个小男孩尚未成年时,就要在母亲的带领下去相亲。他要“相”的不是少女,而是未来少女的母亲。这是在少女尚未出世,确切地说,这位“岳母”是位尚未怀孕或是没有结婚的女子。男孩挑选到合适的“岳母”,等“岳母”生下女儿后,男方是不允许改变婚约的。但有时事情并非像预计的那么顺利,如“岳母”没有生育能力,或是全生男孩,则男方只好再相一位“岳母”。有时,选好的“岳母”因迟迟不生女孩,等到生下千金,再等千金成年成婚时,双方的年龄差距很大,各方面都很不般配,常常造成婚姻悲剧。

26.澳大利亚土著的成年仪式

[词语]aboriginal adult ceremony

[含义]土著成人仪式

[趣释]在澳大利亚南部艾尔湖地区的土著阿拉巴纳人都要按传统举行成人仪式,而且多是强迫的,如果不从,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男性长到10岁时,他的父辈或兄长会在某个夜晚乘他熟睡时将他捉住捆绑好,蒙住双眼送到部落的一间公屋过夜。男孩被放躺在地上,同屋的数名妇女则整夜不停地跳舞。次日早晨,男孩在父亲的带领下对全部落进行拜访。日落时,要由他的祖父、舅舅用石制的刀为他实施割礼,即割去生殖器的包皮。然后他的长兄给一块具有男子汉秘密的响板(一种用树皮制成的狩猎器械),告诉他,这是神赐的秘密武器,不能让女人或儿童看见。于是男孩便要独自去狩猎,直到被划破的伤口长好才能返回部落。这时部落还要举行仪式,由首领在男孩的背上用石刀划4至9条不等的疤痕,这个男孩才算部落中的成年男子。阿拉巴纳女孩的成人仪式要比男孩晚几年,当女孩进入性成熟期后要进行献身仪式:由另外一胞族的男子们聚集在公屋里,不停地诵念咒语,祈祷女孩乳房发育丰满。天亮后,由一名有地位的男子将女孩领到公屋,让聚集在那里的男子在她的裸体上涂抹油脂,用红赭石在她身上画出许多条纹图案。尤其在女孩的两个乳头上,画上许多大圈,在乳头下画一条直线,把一个负鼠毛制成的领饰头巾戴在女孩头上,打扮妥当之后,由女孩的母亲陪同她去丛林中临时搭起的茅屋宿营,待身上的图纹脱落后,才返回部落成为部落成员。在一些土著部落,孩子的成年仪式可持续几年之久,其间要接受各种严格的训练和严峻考验:毁门齿、割包皮、切痕、薅发、熏灸等。土著认为,只有经过几番磨砺的人,才能坚韧不拔、勇猛彪悍。

27.澳大利亚土著的飞来去器

[词语]boomerang

[含义]回飞棒;飞旋镖;回力镖

[趣释]飞来去器又称回飞棒、飞旋镖、回力镖。它曾是澳大利亚土著狩猎用的投掷器物,一种掷出后借助空气动力学原理返回的工具。实际上,澳大利亚人的飞来去器有两种:一种是投出后能返回的,另一种是投出后不能返回的。第一种的结构使它在投出一定距离后,飞回投掷者处。澳大利亚土著能将它投至50米高、100米远,在落地前整整飞行5圈。不能返回的飞来去器对猎人较为适用,它能掷至150米远的地方。

28.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崇拜

[词语]aboriginal totem worship

[含义]土著人的图腾崇拜

[趣释]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现象。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图腾崇拜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一种,从动物、植物、昆虫,到飞禽、自然现象等,应有尽有。在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地区阿兰达部落中的一些部族,以自然界中的雨、日、热风为图腾,土著人把它们视为神灵的化身,祈祷上天保佑他们。还有一些部落,按氏族部落结为胞族,统一崇拜一种图腾,便出现了袋鼠胞族、鸸鹋胞族、渡鸟胞族、白鹦鹉胞族、黑鹦鹉胞族等。土著人所崇拜的图腾都与部落生活的环境、地域或特殊习俗有关。在阿兰达部落,他们信奉一种叫“拉塔帕”的超自然体。它被视为是神幻的祖先置于岩石间、山崖上、树木中的“幼儿胚胎”,如果部落中的青年妇女偶然经过上述圣地,“拉塔帕”就进入这个妇女的体内而被视为“妊娠”,她所生下的婴儿就同该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一样。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确实存在这种古怪的图腾现象,从澳大利亚保留下来的一些土艺岩画便可证明。

29.澳大利亚土著的绘纹与刺纹

[词语]Australian indigenous draw lines and thorn lines

[含义]澳大利亚土著的绘纹和刺纹

[趣释]绘纹和刺纹是两种不同的文身形式。绘纹是指用颜色把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全身涂画上各种不同的色彩或图案。刺纹则是用利器在身体上留下永久的痕迹。在澳大利亚土著中,多以绘纹形式出现,少有刺纹。对于澳大利亚土著来说,绘纹是用来表示部落标志、图腾记号、求爱纹号以及某种仪式时的化妆和修饰的。在澳大利亚北部的金伯利高原(Kimberley),土著非常喜欢绘纹。平时,他们在胸、肩、颊等部位点上几种颜色,图案因个人在部落中的地位和身份不同而有区别。遇到节日或重要事情时,他们全身都要涂上颜色。在与其他部落征战时,绘纹多用红色;有人去世时,多用白色;如有喜庆,则涂上各种颜色以示庆祝。南部斯潘塞湾(Spencer Gulf)一带的土著,以袋鼠为图腾,全部人背上绘三个圆圈,胸部绘两个小圆圈来代表袋鼠的眼睛,在两个小圆圈下面是一个略大的圆圈,象征袋鼠的嘴巴。澳大利亚中部的阿兰达部落,在举行图腾仪式时,常常用红、黄色的泥土或石膏在背上绘出自己部落和图腾的记号,有的是太阳,有的是动物。他们跳舞时,身上要涂上动物的油脂,画上象征图腾的图案,而且还要从自己胳膊上取血,将鸟的羽毛蘸上血,贴在图案的周围。在北部沿海岛屿上的一些部落,妇女们以臀部绘纹为荣,他们认为臀部最美的女人最漂亮,也最具诱人的魅力。因而姑娘们总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修饰”美化自己的屁股,来博取男人的爱慕。对于澳大利亚土著来说,刺纹(thorn lines)是追求完美或纪念人生重要时刻的一种方式。居住在艾尔湖地区的阿拉巴纳人刺纹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们用贝壳或石头割破皮肤,在伤口上涂上灰,愈合后留下一块块疤痕。精致的刺纹一般只有男性才有。这既是一种装饰,又有一定含义。这种刺纹多在男子的四肢或背部,象征部落的标志或结婚成人,或为加入某一团体的标记。

30.澳大利亚羊节

[词语]Australian Sheep Day

[含义]澳大利亚羊节

[趣释]每年8月14日是澳大利亚一年一度的羊节。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近200年来,养羊业一直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经济支柱和大宗出口创汇行业。目前,全国拥有羊1.6亿只以上,人均近10只,占全世界羊总数的1/6,占全世界羊毛产量的1/3。仅羊毛一项,年收入就达60亿澳元。18世纪后期,第一批移民到澳大利亚殖民垦荒,从商人手中买了29只美利奴羊带到澳大利亚,就在南威尔士殖民区放养。由于澳大利亚天然放牧条件优良,羊在那里迅速繁殖起来,成为向美国不断输送廉价羊毛的供应地。羊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畜牧品种,后来人们逐渐创立了“羊节”(Sheep Day)。每年8月14日这一天,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维多利亚州(Victoria)、昆士兰州(Queensland)、南澳大利亚州(South Australia)、西澳大利亚州(Western Australia)等地的牧羊人,天蒙蒙亮便起身准备给羊过节。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牧民开始燃放焰火,向自己饲养的羊群布道贺喜,把它们赶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一天,牧民听任羊群自由吃草、追逐、玩耍,绝不鞭打它们。许多牧民还自觉地暂停吃羊肉、剪羊毛,以表示对羊的关爱。

①参阅73.东正教。

②参阅81.复活节。

③参阅161.漫话十字架。

①参阅353.新教。

②参阅295.天主教。

①参阅414.英联邦。

②参阅附录4.澳大利亚各州一览表。

③参阅16.澳大利亚国旗。

④参阅21.澳大利亚日(国庆日)。

①参阅81.复活节。

②参阅144.卡尔加里牛仔节。

①参阅101.基督教。

②参阅297.天主教的弥撒。

③参阅104.基督教的礼拜。

①参阅390.英国的“米”字国旗。

①参阅261.《神佑女王》。

①参阅324.西方国家里的丁克家庭。

①参阅333.西方人的“生命之水”:酒。

②参阅234.葡萄酒。

③参阅232.啤酒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