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物

舍人(生卒年不详):汉武帝时犍为郡敝邑(今遵义市一带)人,古代贵州文化先驱,西汉时学问家。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尔雅》系春秋、西汉时期释经训诂书籍,舍人为方便众人阅读,特为该书作注,影响巨大。有“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无人”之说。此书南朝失传。

海通禅师(生卒年不详):本名清莲,唐代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四川乐山大佛开凿者。12岁出家,师从高僧慧净,24岁时离师游历天下。后结茅于凌云山,看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常发水患,“舟随波去,人亦不存”,决心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减煞水势,永镇风涛。历经20余年艰难化缘,筹得修建大佛资金。相传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奔走相告。不料有一地方官吏趁机刁难,索要钱财。海通禅师尤为气愤,言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官吏嘲弄道:“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禅师随即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至官吏面前。官吏大吃一惊,逃离现场,从此不再为难。

乐山大佛开凿工程浩大,自唐开元元年(713)开凿,至贞元十九年(803)完工,跨越玄宗、代宗、德宗三代,历经90年。海通禅师未等完工而圆寂,后由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先后续建而成。此为世界上最大一尊石刻弥勒佛,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赵国珍(? —768):牂牁郡充州(今遵义市一带)人,为唐明州刺史赵摩之后,初任充州刺史谢嘉艺部属首领。唐天宝十年(751),南诏王阁逻凤反叛,屡犯成都、黔州等地,宰相杨国忠兼剑南节度使,数吃败仗。中书舍人张渐以国珍有方略,熟知南方地形、民俗,荐授黔中都督。国珍到任后,屡败南诏,遏止阁罗凤北进骚扰,稳定成都、黔州局势,成为唐朝抗拒南诏劲旅,护五溪十余年。广德元年(763)擢升工部尚书兼黔府都御史大夫,领50州,辖地东达今湖南溆浦、沅陵,南到广西凌云,西至毕节,北抵湖北建始,掌管黔中道军政法大权。大历三年(768)病逝,代宗帝赠封为太子太傅。

田景迁(生卒年不详):北宋初年珍州(今正安县、桐梓县一带)人,土著酋长。宋乾德三年(965),率土归附宋朝廷,朝廷赐名珍州,封田景迁为珍州刺史。开宝元年(968),珍州改名西高州,又称夜郎郡。田景迁领夜郎、丽皋、荣德、乐源四县。

田佑恭(? —1154):字子礼,北宋思州(今务川县)人,世袭土著豪长。北宋元符元年(1098),授教练使,加荣州刺史,以功转武节大夫。大观元年(1107)进京入朝,任思州边西巡检,奉诏世官世守思州,建筑思州治,始有印信,升武功大夫、团练观察使。政和二年(1112)授成忠郎,五年(1115)转武翼郎,七年(1117)转武翼大夫。重和元年(1118),朝廷于黔州复建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以田佑恭为思州守令,治务川,迁武德大夫。宣和元年(1119),授沪州兵马钤辖,加忠州团练使、贵州防御大使,“贵州”一词写作行政区法定名称,从此为始。后又差充成都府马都监,驻扎利州同管两路巡检。王辟进犯蜀,田佑恭统兵收之。后桑仲、郭希又侵扰四川,田佑恭统兵破之,迁侍中大夫、华州观察使。南宋绍兴三年(1133),金兵侵犯梁洋,田佑恭奉命抵抗,金兵退走,迁通侍大夫,赐开府仪同三司。十一年(1141),以累功加边郡承宣使,又迁奉宁军承宣使。二十四年(1154)卒,赠少师思国公,赐靖州秉公庙。

杨粲(? —1233):字文卿,南宋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南宋嘉泰年间任播州安抚使,统治播州近三十年,创播州鼎盛。杨粲治政宽简,建学养士,使播州地区“土俗大变”, “俨然与中土文物同”。因其“尽臣节”,朝廷以“忠诚可嘉”,赠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赐庙“忠烈”,官武翼大夫,封威毅侯。

杨价(? —1243):字善父,南宋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播州安抚使。此前朝廷未在播州设科取士,杨价请于朝廷而得岁贡3人。此后,播州可设科取士。南宋时有8人中进士。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攻四川,围宋军于青野原,杨价率兵五千并自带粮食抗击蒙古军,解宋军之围。嘉熙三年(1239),蒙古军进攻川东,杨价又率部迎战于石洞峡,大败蒙古军,因而名声大振,淳祐三年(1243)卒。

冉从周(生卒年不详):南宋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中进士,为贵州史上第一位进士,官历珍州守。

冉琎、冉璞(生卒年不详):系同胞兄弟,南宋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古代军事战略家。兄弟二人自幼潜心研读古今图籍,尤习军事韬略。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企图夺取重庆。淳祐二年(1242),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冉氏兄弟赴重庆拜谒余玠,献保西南计,主张“徙合州城”。提出“蜀之形势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人,各粟守之,贤于十万师元也,巴蜀不足守也!”余玠采纳冉氏兄弟计策,密奏朝廷,任冉琎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当理合州通判。兄弟二人迁合江于钓鱼山,修钓鱼城为主体城堡联防工事,“以山为垒,棋布星分”,建成青居、大获、钓鱼、方顶、天生等十余座城池,固若金汤。后在抵抗蒙古军进攻中,历经大小战斗两百余次,钓鱼城工事发挥巨大作用。宝祐六年(1258),蒙古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忽必烈攻鄂州,元宪宗亲率十万蒙古大军入川围攻钓鱼城。合州守将王坚以冉氏兄弟修筑钓鱼城工事,坚守九月,最终战胜蒙古大军,元宪宗蒙哥战亡,迫使三路蒙军撤退。南宋王朝凭借钓鱼城防御工事延缓数十年灭亡,此为中国军事史上一大奇迹。

杨文(? —1265):字全斌,南宋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世袭播州安抚使。继承其父杨价遗志,力主文治,注重教化。积极抗击蒙古军南进,先后六次派出播州军队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与蒙古军队作战,多次大败蒙古军,播州军得升为御前军,授五军统帅印。南宋淳祐八年(1248),杨文率步骑五千与蒙古军大战于马鞍山,播军三战三捷,擒蒙古军大将秃懑于大渡河,后因功升左卫大将军。宝祐三年(1255),蒙古军由乌蒙、渡马湖入宣化,杨文率步骑五千抗敌,九战九捷,俘敌将阿里等人,杨文因功授武德郎、右武大夫。咸淳元年(1265)卒。

杨邦宪(? —1283):字仲武,南宋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其父杨文去世,邦宪袭播州安抚使,授成忠郎雄威军副都统,累迁左金吾卫上将军、安远军承宣使。元至元十二年(1275),南宋亡,元世祖遣使诏邦宪内附。邦宪捧诏三日哭,遂捧表以播州、珍州、南坪军三州附元。十五年(1278)入朝,诏袭守如故,拜龙虎卫上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绍庆、珍州、南坪等处沿边宣抚使,播州管内安抚使,十八年(1281)升宣慰使,二十年(1283)卒。

杨汉英(1278—1318):字熙载,号中斋,元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元代诗人。逾袭父爵,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入朝,元世祖赐名赛因不花,授绍庆、珍州、南坪等处沿边宣慰使、行播州军安抚使,后又加播州等处管军万户。二十八年(1291)升播州军民宣抚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大德六年(1302),参加镇压宋隆济、奢节起义。杨汉英为政重教,南北士来归者众,皆量才用之。精通经史,酷爱诗文,其《咏九疑图》是黔人留存最早的诗。延祐五年(1318)卒。赐推诚秉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播国公,谥忠宣。著《明哲要览》90卷、《桃溪内外集》64卷等。

申祐(1425—1449):字天锡,仡佬族,明思南府(今务川县)人。明正统三年(1438)举人,十年(1445)进士,官拜四川首审道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勇于弹劾,是黔中有名的杀虎救父、冒死救师、以身救主的“三忠三烈”之士。童年时,一日,其父被虎叼去,申祐得知,持棍奋勇追击,虎惊逃,其父脱险。于京师太学就读时,国子监祭酒李时勉(申祐老师)直言进谏获罪皇帝,带枷于太学门前示众,将斩。朝中无一人营救,申祐以太学生身份,毅然挺身而出,擂鼓鸣冤,鼓动国子监同学救师,并求以身代师受死。皇上感其忠义,特赦李时勉并官复原职,申祐为救师长,竟敢触犯“天威”义举,传闻京师。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进攻大同,英宗御驾亲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剌重兵围困,50万明军溃败,英宗命与己貌相似臣僚做替身外出诱敌,众推申代之。申祐装扮皇帝,坐上皇帝车辇驶出,瓦剌兵以为英宗出逃,加紧追击,申祐因此死于乱军之中。申祐死后,赐谥为“忠节申公”。申祐“三忠天烈”,名垂青史。

良柱(? —1637):字朝石,桐梓县人。明天启元年(1621),累官四川副总兵,六年(1626)升总兵官司,镇永宁。崇祯二年(1629),击溃奢崇明、安邦彦叛军,生擒奢、安。七年(1634)升左都督,世荫锦衣指挥佥事。后任四川总兵官。十年(1637),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川,良柱寡不敌众,战死绵州。

傅元和(生卒年不详):字商梅,桐梓县人。明天启元年(1621)拔贡,四年(1624)会试副榜,授广西桂平县知县。教士爱民,振兴学校,赋役均平,邑人祠祀之。迁云南云州知州,时流寇乱,督师王应熊以全川人才第一荐晋升贵州督粮道监军,加布政司参议,叙、马、泸、永兵备道九年,迁云南按察使兼布政使。崇祯皇帝敕书有云:“先着祖鞭,九载独擐,甲胄旋膺,周翰三军,共仰威名。”

袁锦道(1739—1816):清仁怀县(今习水县)人,清代实业家。自幼苦读诗书,一心兴办实业,繁荣乡梓。清乾隆、嘉庆年间先后于习水开办铜厂、铸币厂、银具厂、纸厂、铁厂等48家。以习水河、三岔河、清溪河丰富水力资源作动力,修造各式水碾、水磨、水车、水槽等机械设备,运用于造纸、米粮加工、冶炼等工业生产。为便于各厂生产联系,修筑数百公里道路,连接各厂,并通往周边地区。同时,他还先后修筑至重庆、江津、綦江、泸州、合江、遵义、桐梓、仁怀、土城、赤水等地商道,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开发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堪称贵州民族工业第一人,中国工业水力动力资源利用先驱。

黎安理(1751—1819):字履泰,号静圊,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清代贵州著名教育家。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以大挑二等为永从县(今从江县)训导,十八年(1813)选授山东长山县(今邹平市)知县。为官清正,政声甚佳。二十一年(1816)返回故里,二十四年(1819)卒。黎安理一生多以团馆授徒为业,为家乡培养诸多人才,家教甚严,课子有方,子黎恂、黎恺,孙黎兆勋、外孙郑珍等均得其教诲,开创遵义沙滩文化。著《锄经堂诗文集》等。

王青莲(生卒年不详):字希白,号香湖,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少时在禹门寺黎氏私塾就读,拜黎安理为师,随黎安理游学多年。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江苏崇明知县。以政绩卓著升江宁知府、山西冀宁道员、广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任上,赈济灾民,疏浚河道,平反冤狱,深得民心。关心桑梓,捐资修郡学宫,设恤幼堂,立义庄以赡养族中贫困者。著《金粟斋诗文集》等。

黎恂(1785—1863):字雪楼,晚号拙叟,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黎安理长子,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幼从父学,清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十九年(1814)进士,分发浙江桐乡知县,任内三次充任浙江省乡试同考官。道光元年(1821)回乡,将其薪俸积蓄购买珍本典籍几十箱,运回遵义沙滩,供黎氏子弟研读。回乡后,一边研读经史,一边开馆授徒,多时达数百人,郑珍、莫友芝、黎兆勋等均获其教诲。十四年(1834)入京候选,被拣发云南,先后任平夷、新平、大姚等地知县,姚州知州及东川府巧家厅同知等。为官能体察民情,政声卓异。咸丰元年(1851)因病返黔,埋头治学。同治二年(1863)卒。黎恂一生研治宋学、史学、工诗和古文,著《蛉虫斋诗文集》《读史纪要》《千家诗注》《四书纂义》《北上纪程》《运铜纪程》等,为黔中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唐树义(1793—1854):字子方,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清道光六年(1826)大挑一等。历任湖北咸丰、临利、江夏及甘肃巩县知县,后升兰州知府、道员,晋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为官清廉,且有才干,修治荆江堤防,有功于民。后因病回籍,在贵阳修筑待归草堂闲居十余年。好文学,喜收藏书画,倡议辑录乡邦文献,助资刻印郑珍《播雅》,支持莫友芝辑录《黔诗纪略》。咸丰四年(1854)奉命赴鄂任湖北按察使,率军与太平军作战,因与总督意见相左,所率兵士被调一空,寡不敌众,在黄州金口作战失利,跳水自杀。著《梦矶斋祠》《待归草堂诗文集》《北征记行》《己巳朝天录》《楚北旬宣录》《癸丑出山录》《癸申从戎录》等。

黎兆勋(1803—1864):字伯庸,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清代著名学者,词作家。黎恂之子,与表兄郑珍就读于其祖父创办的塾馆,受其祖父黎安理、父亲黎恂教育,24岁考取秀才,接连十次乡试不第,年过四十余仍一介生员。乃报捐教职,署理石阡府学教授,调黎平府开泰县学训导,不久擢升为湖北鹤峰州州判兼盐库大使,后调随州州判。与王柏心、龚昌运、徐华廷、李鸿裔诸人往返酬唱发泄不平事。清同治三年(1864)春奔父丧回乡,葬父后病倒,八月卒。兆勋著述颇多,有《侍雪棠诗钞》《葑烟亭词》等,风格犷放清婉兼有之,成就不亚于郑、莫二人,堪称黔中一流词家,足以与全国诗坛名家相颉颃。与莫友芝共同辑录《黔诗纪略》,对贵州地方文化发展有较大贡献。

☉郑珍及其书法作品

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自幼好学,记忆过人。受外祖父黎安理、舅父黎恂教育、影响,11岁入私塾,12岁就读遵义湘川书院,攻读四书五经,涉猎诸子百家,研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著作。道光五年(1825),汉学家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其为贡生。后拜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为师,与其子莫友芝结为至交,探讨经文、切磋诗艺。八年(1828)中秀才,十七年(1837)中举人,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候榜期间,留意搜购古籍秘本,闭门研读,落榜回遵。十八年(1838),应遵义知府平翰聘请,同莫友芝一起撰修《遵义府志》。二十四年(1844)任古州、荔波县学训导。同治二年(1863),经大学士祁隽藻推荐,朝廷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郑珍辞谢不就。三年(1864)病故。

郑珍在经学、文字学、史学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与莫友芝一起撰修的《遵义府志》,是我国及贵州史上编得较好的一部地方志,时人评论可与《水经注》《华阳国志》相匹配,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郑莫”则被时人尊崇为“西南巨儒”。著《经说》《播雅》《仪礼私笺》《轮舆私笺》《凫氏为钟图说》《亲属记》《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汉简笺正》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郑学录》《世系一线图》等。

郑珍以经学驰名,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云:“子尹《经说》虽只一卷,而精密贯串,尤多杰见。”国学大师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中写道:“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经训一菑畲,破此南天荒。”意在称誉郑珍诗才和经学。张裕钊在《国朝三家诗钞》中,将郑珍与施闰章、姚鼐并列为清代三诗人。

舒光富(1814—1855):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农民起义领袖。幼读私塾,少年随父贩盐。清咸丰四年(1854)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回乡。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以九坝场为中心的根据地。舒光富自称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民众拥护,队伍迅速壮大。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板桥,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后因寡不敌众,被云南总督罗绕典率兵围剿。五年(1855),舒光富在遵义土窑被俘就义。

黎庶昌(1837—1897):字莼斋,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我国近代著名外交家、散文家,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早期师从郑珍习经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赴顺天府乡试。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下诏求言,庶昌以廪贡生上万言书,痛陈时弊,尽言改良主张。朝廷降旨以知县补用,入曾国藩幕。曾国藩调任,黎庶昌留江苏候补,代理吴江、青浦知县等职。光绪二年(1876),中国向各国派遣公使。黎庶昌被荐,先后随郭嵩焘、曾纪泽出使欧洲,历任中国驻英吉利、德意志、法兰西、西班牙使馆参赞,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在欧洲,还游历比利时、瑞士、葡萄牙、奥地利等10余国,注意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和民俗风情,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成黔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七年(1881)擢升道员,赐二品顶戴,派驻日本国大臣,十年(1884)回国。十三年(1887)至十五年(1889),再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使日期间,凡外事活动,坚持维护国家尊严,机敏果断地处理日本出兵朝鲜事件,维护中国与朝鲜宗藩关系;保护旅日华侨正当权益,注重睦邻友好关系,所受外交礼遇厚重。离任时,送行者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十七年(1891)任川东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曾出资创建云贵会馆,举办洋务学堂,培养出国留学人才。三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庶昌奏请东渡排难,未能如愿。闻战事失利,痛哭流涕,终日不食,一病不起。二十二年(1896)回乡,次年病逝于禹门沙滩家中。著《拙尊园丛稿》《西洋杂志》《丁亥入都纪程》《海行录》《黎星使宴集合编》《曾文正公年谱》《全黔国故颂》《续古文辞类纂》《古逸丛书》《古逸丛书叙目》《宋本〈广韵〉校札》《春秋左传杜注校刊记》《青浦县志》等。

☉黎庶昌

朱明月(1841—1868):原名张保山,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农民起义领袖。曾办团练,因故被县令拘押。获释后,冒姓朱,取名明月,自称崇祯皇帝第十代孙,前往思南农民起义白号军大营拜见首领刘义顺。刘见朱年轻机智,有胆有识,遂向部属宣称找到“真主”。清咸丰九年(1859),在思南岑头盖被拥为秦王,沿用舒光富、杨龙喜江汉年号,顺时为江汉六年。后与刘义顺率白号军西征,攻凤冈、遵义、湄潭、绥阳、桐梓,连连得胜。同治四年(1865),白号军农民起义推朱明月为皇帝,改江汉十二年为嗣统元年,以正安为根据地。朱明月机敏果敢,虽为“秦王”“皇帝”,但常亲临前线,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深受将士拥戴。后因朝廷调集四川、云南及贵州官军围剿,七年(1868),义军阵地被川军唐炯部攻陷,朱明月被俘就义。

黎汝谦(1852—1909):字受生,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八年(1882)随叔父黎庶昌出使日本,充神户领事。十年(1884)回国,流寓上海,与李经方交好。十三年(1887)随黎庶昌再度出使日本,任横滨领事。三年后任满回国,以知府分发广东,任财务提调等职。黎汝谦时常关注国家及天下形势,使日时,同蔡国昭合译《华盛顿传》,是一部早期向国人介绍西方制度著作。他支持变法维新,上书李端棻、张之洞、王秉恩,阐述变法维新之迫切,斥责守旧大臣对康梁的诬蔑和攻击。写有《务本论送李铁船观察》《赠李铁船观察序》等文,鼓励国人大开农工商贾之利,以求自立。与莫庭芝、陈田共辑《黔诗纪略后编》30卷,为贵州文化事业多作贡献。宣统元年(1909)卒。著《夷牢溪庐文集》4卷、《夷牢溪庐诗钞》7卷等。

雷廷珍(1854—1903):字玉峰,绥阳县人,清代著名教育家。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精通经史,时贵州学政严修惊叹:“不意于黔中乃见大儒。”二十一年(1895),严修开设贵州官书局(资善堂书局),聘雷廷珍为董事并主持工作,首开贵州官府印行图书之例,且成为贵州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一个场所。二十三年(1897),严修将学古书院改为贵州经世学堂,又聘雷廷珍为山长,主讲经史。姚华、任可澄、周恭寿等均为其学生。后到兴义笔山书院任教,造就王文华等大批人才。二十九年(1903),湖广总督张之洞迭请雷廷珍赴武汉执掌两湖书院,刘显世、刘显潜护送北上,至重庆途中病故。著《经义正衡》《文字正衡》《时学正衡》《声韵旁通》《经说》等。

刘应煃(1875—1919):字灿之,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烈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贵州大学堂就读,次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天文数理。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常在孙中山创办的《人民报》上发表文章,多次参与梁启超论战。三十二年(1906)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在南京以行医和编辑《鸡鸣》周刊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江淮震动,刘应煃立即撰稿印发《致满清两江总督端方规诫书》,列数清廷内外罪责。端方随即捕杀革命党人,捣毁同盟会江苏支部。不久,刘应煃恢复支部工作,任同盟会江苏支部长。三十三年(1907)因病回黔,宣统元年(1909)任省咨议局议员,遵义地方议会议长。三年(1911)领导遵义辛亥革命,后任省议员和国会议员,民国八年(1919)病逝。

蹇念益(1876—1930):字季常,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自幼随父在蜀就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法政,任留日学生总会总干事,结识梁启超。三十三年(1907)回国,三十四年(1908)由同乡唐瑞铜(时任河南省财政监理官)推荐,任河南省财政副监理官。辛亥革命后,加入国民协进会,任常务干事,民国元年(1912)任国会众议员。四年(1915),袁世凯密谋称帝,蹇念益与蔡锷、梁启超、戴戡、王伯群、陈国祥、汤睿等在天津秘密召开讨袁策划会,史称“天津会议七君子”。奔走津沪,劝说冯国璋。袁世凯死后,再开国会,他欲团结各党派共定国事,多方奔走,无济于事,乃辞议员职。后与梁启超创办《松坡图书馆》,十九年(1930)病逝于北京。

杨兆麟(1878—1919):字次典,清播州(今遵义市一带)人。早年就读于黎氏私塾,受沙滩文化熏陶,是黎氏姻亲中后起之秀。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会试,参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二十九年(1903)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人称“杨探花”,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赵以炯、夏同龢并称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浙江嘉兴府知府等。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倡议纂修《续遵义府志》,并主持初纂工作。继又赴广州,任国民政府参议员,民国八年(1919)病逝于广州。著《守拙斋诗集》《守拙斋文稿》等。

刘端裳(1891—1977):字树苑,号莘园,清仁怀厅(今仁怀市)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又先后毕业于武昌第三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在贵阳陆小时,是贵州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历史研究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武昌陆军中学时,参与湖北的“革命文学社”“共进会”活动,参加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以学生代表资格,任军务部总务科长。随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民国八年(1919)任黔军袁祖铭部参谋长。十二年(1923),黔军驻重庆期间,英国军舰驶入嘉陵江、长江汇合处朝天门港口制造“重庆惨案”。时兼任 68 旅旅长的刘端裳下令开炮,赶走英国军舰,义举轰动重庆山城。后遭袁祖铭嫉恨,愤而出走,隐居上海。二十六年(1937),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刘端裳加入邓锡侯22集团军,任中将高级参谋,随军奔赴抗日前线鲁南、苏北第五战区,参加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失败,受命任该集团军的前敌临时总指挥,收整队伍转战湖北襄樊。二十七年(1938)弃甲归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阳市政协委员,1953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77年病逝。

周西成(1893—1929):字继斌,号世杰,桐梓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少入明德学堂,民国二年(1913)入贵州讲武学堂,三年(1914)入贵州陆军第6团任连长。九年(1920)为营长,隶窦居仁旅。翌年,调随谷正伦援桂。十一年(1922)任旅长,依川军石青阳部,入国民党。十二年(1923)投熊克武,擢川军师长。攻重庆,据桐梓,复取遵义、毕节。后任袁祖铭部军务会办兼第3师师长。十六年(1927)任贵州省政务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同年7月任贵州省政府主席,1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第9路军总指挥。于省主席任上,力主发展生产,广积钱粮;整顿税制,调整税率;推动吏治,清除匪患;创建交通,倡办洋务,并引进贵州第一辆轿车。十八年(1929)夏,驻鄂黔军李晓炎部联合云南龙云反攻贵州,周西成率部出征失利战死。十九年(1930),举行全省公祭。国民党中央高层蒋介石、谭延闿、何应钦、宋子文、孔祥熙等均题有挽联。

☉周西成

☉毛光翔

毛光翔(1893—1947):字群麟,桐梓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早年参加过护国战争,任连长。民国九年(1920)任周西成部营长,随周西成入川,任四川讨贼军第5混成旅第1团团长,后转战川南、黔北,升旅长、师长。十五年(1926),周西成入主黔政,毛光翔以师长职留驻赤水,防守川南、黔北边境。十八年(1929)夏,周西成战死。毛光翔在王家烈等桐梓系骨干支持下,重组25军各部反攻贵阳,赶走李晓炎部及滇军。国民政府正式任命毛光翔为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二十一年(1932),王家烈得蒋介石支持,逼毛光翔以第6路军总指挥虚衔,让出黔政,后退出政界、军界,三十六年(1947)病逝。

王家烈(1893—1966):字绍武,桐梓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民国三年(1914)入伍,四年(1915)至六年(1917),先后入贵州陆军模范营和贵州讲武学堂学习,后参加护法战争入湘作战。九年(1920)任周西成部八连连长,十五年(1926)任黔军第2师师长。十八年(1929),周西成在与李晓炎作战中身亡。王家烈率部协助毛光翔赶走李晓炎,毛光翔任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王家烈任副军长。同年,蒋介石任命王家烈为“讨逆指挥官”,开赴黔边牵制桂系。十九年(1930),蒋介石任命王家烈为“湘黔边区剿匪司令”,率部入湘西会剿红军。二十一年(1932),蒋介石任命王家烈为25军军长、贵州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三十四年(1945)因在贵州力阻中国工农红军,被蒋介石任命为湘黔边区剿总司令。剿共失败后,蒋介石将其调往南京,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贵州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1966年病逝于贵阳。

☉王家烈

陈铁(1898—1982): 原名永桢,号志坚,清播州(今遵义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民国十二年(1923)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十五年(1926)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9团团长,参加北伐,次年任中央军校军官团团长,二十年(1931)任第14军83师249旅旅长,二十二年(1933)任第83师副师长,二十四年(1935)任第85师师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忻口会战,二十七年(1938)升中将,任第14军军长,参加晋南抗战,二十九年(1940)任第5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一年(1942)任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第36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四年(1945)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次年任第1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七年(1948)任东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次年任第8编练司令部司令、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在贵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农林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82年病逝。

☉陈铁

☉蹇先艾

蹇先艾(1906—1994): 清播州(今遵义市)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民国八年(1919)赴北京,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小、附中。十一年(1922),在北师大附中与朱大南、李健吾创办“曦社”文学团体。次年发表诗《二闸舟中》和《人力车夫》。十五年(1926)加入文学研究会,相继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十八年(1929),其小说《初秋之夜》入选《当代中国短篇小说集》,由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二十年(1931)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二十五年(1936)发表小说《水葬》《到家》等,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抗战爆发后,携眷返黔。二十七年(1938),与谢六逸等发起成立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三十一年(1942)任遵义师范学校校长,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等职。三十四年(1945),主编《贵州日报》《新垒》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民盟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政协贵州省副主席等职,1994年病逝。著《朝雾》《还乡集》《踌躇集》《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等。

☉宦乡

宦乡(1909—1989):清播州(今遵义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当代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民国二十一年(1932)上海交通大学肄业,先后赴日本、英国留学。回国后在武汉、宜昌、上海等地海关工作。抗战期间出任江西《前线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三十四年(1945)起,历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天津《进步日报》主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外交部欧洲司司长,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常任代办,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兼任驻卢森堡大使、驻欧洲经济共同体使团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党组书记等职。1983年受聘摩洛哥王家学院外国院士,1986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次年被授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9年病逝。著《苏联东方政策》《中日战争》《内战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任务》等。

☉韩念龙

韩念龙(1910—2000):原名蔡仁元,仁怀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当代杰出外交家。民国十八年(1929)赴上海中国公学学习,主攻美国经济。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参加学生救亡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陈之一等一起领导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上海反日大罢工运动。二十七年(1938)秋,在上海崇明岛参加抗日游击队。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939—1941),先后任江苏崇明县工委委员兼游击队政治部主任、崇启海3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1师3旅9团政治部主任。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41—1945),相继任南通警卫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副县长,新四军苏浙军区3纵8支队政委、3纵政治部主任。三十四年(1945)至1949年,历任华中野战军8纵政治部主任、军调部驻淮阴执行小组代表,华野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野4纵10师政委、华野4纵政治部主任、华野33军政委等职,成为陈毅麾下一名战将。上海解放后,出任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外交部,历任驻巴基斯坦、瑞典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等职。1983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党组书记。是中共十二、十三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0年病逝。

周林(1912—1997):原名周国恩,曾化名张家麟,仁怀市人,中共党员。北平宏达学院肄业。曾任共青团北平市东城区委、天津市市委书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法处处长,华东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贵州省委常委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贵州省委第二副书记,省政府副主席,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恢复工作后,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顾问,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7年病逝。

☉ 陈沂

☉周林

陈沂(1912—2002):字孟秋,播州区人,中共党员,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民国十八年(1929)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八路军115师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首任部长。1958年被错划右派,下放黑龙江劳动21年。1979年平反,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病逝。

☉孟光涛

孟光涛(1917—1987):仁怀市人,著名画家,当代山水画奠基人之一。民国三十二年(1943)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先后任教于贵阳永初、中山中学及贵阳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院,曾担任贵州大学艺术系副主任、贵州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副主席,1987年病逝。他的画构图雄奇险峻,笔墨苍劲浑厚,造型准确生动,层次清晰有度,墨色清卓高雅。作品有《山花十里迎春风》《黄果树》《乌江烟雨》等。

☉孟光涛所绘山水画

秦川(1920—2003):赤水市人,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中共党员。民国三十六年(1947),担任西北野战军前委宣传委员会委员,1964年任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副秘书长。1973年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至1982年,任人民日报社核心小组副组长、副总编辑。1982年4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83年至1985年,任人民日报社社长,2003年病逝。

☉秦川

涂纪亮(1926—2012):播州区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翻译家,西方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进入浙江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三十七年(1948)毕业。1956年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担任《哲学译丛》翻译,1959年任《哲学研究》编辑。1963年后任《哲学译丛》主编,同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间,翻译了《康德和康德主义》《康德的认识论》《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纲要》等著作。涂纪亮毕生从事哲学翻译和研究工作,在翻译费尔巴哈、李凯尔特、维特根斯坦、蒯因等著名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病逝。著《爱尔维修的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等。

☉涂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