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英国的战略地位

(一)

敌人在宣战后并没有马上出现在德意志湾(Deutsche Bucht),这使我们感到非常吃惊:在物质装备上占优势(那时候可以称为压倒性优势)的英国舰队并没有凭借疯狂的进攻迫使我们接受其贸易条款。我们从和平时期到战争年代始终信奉的信条因此有所动摇。我们不得不一直反省,1914年的战略计划是建立在对英国“大舰队”(Große Flotte)的何种设想之上的。对于“大舰队”具备压倒性优势的看法并非源于战争经验,而只是和平时期的臆想。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最深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擦亮眼睛,着了魔似的长久监视着我们的西北方,随时提防英国舰队可能的行为——凭借巨大优势发动闪电进攻,出现在赫尔戈兰岛。[1]

这一设想源于陆战。事实上,根据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陆战中,主动权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当两军在陆上对峙时,力量较强的一方为了掌握主动权,会立即发动攻势;即使是力量较弱的一方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主动权,他们至少会试着通过进攻将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己方。

这种战争观深深扎根于德国人的心中。世世代代的兵役制度以及军事教育使其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并通过传承沿袭下来,今天依然在情感上对我们产生影响。

这种战争认知已变成我们的本能,因此,我们完全不能理解英国人在1914年8月为什么没有发动进攻。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拥有这样一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舰队,我们一定会马上进攻”。从陆军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也许并没有触及关键问题:英国是否有足够明智的理由发动进攻?对陆军适用的设想是否能直接运用到海军身上?

也就是说,较强的一方必须采取战略性进攻这一原则并不总是适用于海战。

战争伊始,英国就拥有极好的战略据点。大西洋是英国海上贸易的战略大动脉,这是来自易北河的德国舰队完全无法企及的。相反,苏格兰能轻易地在英吉利海峡切断德国的海上贸易通道,不再有商道通行的北海也会沦为死海。完美无缺的战略据点使得英国在整个一战期间完全没有加强阵地的需求。英国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满足的状态。即使面对可能失去布雷斯特(Brest)及瑟堡海峡(Cherbourg)沿岸地区的危险(后来马恩河战役解除了这一危机),英国人仍然不为所动。不需要攻占战略据点的英国舰队所面临的任务是获取制海权,即保护本国的海上商道,阻断德国的贸易往来,长远来说,如必要则需防卫该战略据点。以战略据点防卫为使命就意味着军队将采取战略防御而非战略进攻作战计划。而我们却对英国人的进攻精神深信不疑,并将陆军进攻战略意识自然而然地照搬到海军战略中。

这同时也说明,英国的作战计划与英国舰队是否拥有巨大物质优势没有关系,而依赖于从战争伊始就已存在的战略据点。不管英国舰队的实力强大还是弱小,英军与德军的力量对比如何变化——有时候英军力量是德军的三倍,有时候只有一半——英国的作战计划总是保持不变,即战略防御。不管在何种情况下,英国舰队的使命都是战略阵地防卫,英军只要严守使命,就牢牢扼住了大西洋的命脉。

英国海军统帅部甚至不具备选择采取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御的权力。只要英国坐拥令人满足的战略据点,英国人必将采取防御的作战计划。如果我们在战争中摒弃固有信念,理智对待,就不会失策,即没能识破“大舰队”消极被动的作战方式。

(二)

从英国的作战计划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它是如何策划一场争夺战的。

如果我们对英国的战略据点发动进攻,他们将击退我们——这是英军的防御任务。即使我们不直接从德意志湾侵犯英国的战略据点,但只要采取并坚决执行战略进攻型行动纲领,一旦这一行动威胁到英国的战略据点,英国就会全力以赴进行防御并取得胜利。他们早就做好取胜的准备以适应其防御任务需求。

然而,因为未遭袭击,英国看不到任何发起战争的必要。英国拥有大西洋的绝对控制权,除非其受到质疑,否则他们完全无须为之参战。而这项控制权对于我们而言根本就遥不可及。北海战役的必要前提——英国人的参战意愿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我们战争领导者的臆测。一场战役总得有参战双方。

与任何一支海军一样,保护海岸线也是“大舰队”的附带任务,这与战略上的防卫任务无关。保护海岸线与保卫战略据点这两件事之间毫无瓜葛。无论作战计划是战略防御还是进攻,保护海岸线是所有海军永远都无法推卸的任务。它是一项荣誉义务。英国海军也担负着这项圣洁而光荣的义务,而他们在雅茅斯(Yarmouth)和哈特尔浦(Hartlepool)未能完成这项义务。1916年8月,德国军舰在日德兰海战(Skagerrakschlacht,也被称作斯卡格拉克海战)之后向英国海岸发起进攻时,英国海军列阵而出足以表明这种姿态。然而,他们仍然拒绝在自己的领海内会战。

与防卫任务无关而只是为了监视或是损伤我方的纯粹的战术行动,是在军事或是国际政治的考量下促成的。这些考量令我们完全捉摸不透,因为他们这些行动的动机并非出于防卫任务的战略必要。

“大舰队”在执行此类作战行动时谨小慎微、适可而止,因为此类行动的代价不应太大,否则得不偿失。1915年1月的多格尔沙洲海战(Doggerbankgefecht)便是一大例证;日德兰海战中,“大舰队”在6月1日早上偃旗息鼓,也不失为这种适可而止的典范,因为战略方面没有什么迫使其必须做出抉择的理由。1914年8月28日,英国猛虎收敛爪牙,规规矩矩地蹲坐在“小山羊”(被作为诱饵布置在赫尔戈兰岛山崖上的我方前哨部队)身边半晌后才叼着它消失无踪。这已算是其海上偷袭的例子了。直到1916年5月,英国在投入新型舰队后终感自己占据充足优势,这才敢在远离自己海岸线的地方参战,在自己不冒风险的情况下重创敌军。此时,斯卡格拉克海峡偶然赐予其一次良机。

英国希望借此为特拉法尔加战役(Trafalgar)的声誉新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对斯卡格拉克寄予的厚望落空之后,直到大战结束,“大舰队”的战术行动均控制在一定分寸之内,严格遵循防御型作战方案,即防卫任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