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宋元两浙朱子学的成立

何谓“两浙朱子学”?顾名思义,“两浙朱子学”是以地域为断的概念;本书所设想的“两浙朱子学”以人为主轴,其内涵应是“两浙籍贯的朱子学人士”。然而,何不以“两浙籍贯的朱学门人”为限,而泛言之为“朱子学人士”呢?因为在朱子学的发展历程当中,朱熹的亲传弟子及其亲传弟子的传人,固然构成了朱子学学术化、官学化的主力,但是那些与朱熹的传授统绪没有直接联系的士大夫,也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当朱子学广泛传播之后,朱子学文献凭借书籍刻印而广泛传播,使得“面授”不再是唯一的成就之道,越来越多的士子通过自学成为朱子学学者。因而,必须将朱熹及其存在传授事实的传人(姑且称之为“嫡系”)与那些自学成名的特起之学,统称为朱子学人士,方能反映朱子学在两浙地区存续、嬗变的全体大势。

不过,在本书讨论的时间起点嘉定元年(1208),刚刚经历了庆元党禁尚惊魂未定的朱子学的主力仍然是门人,其中两浙籍贯的朱熹门人占了十分突出的比重。据陈荣捷先生考证,朱熹门人中籍贯可知者共378人,其中福建籍弟子164人,岿然为朱学大宗。而两浙门人达80人,排列第二;江西弟子居第三位。[1]陈先生的统计虽不完整,但总体分布格局确是如此。明人归有光(1507~1571,昆山人)曾在一篇科举试策中回顾朱子学在两浙地区的概况说:

辅广、徐侨初事吕祖谦,后从朱子。伪学之禁,学者解散,广不为动,而《五经解》《诗童子问》,多所发明。侨以朱子之书满天下,不过割裂掇拾以为进取之资,求其专精笃实,能得其所以言者盖鲜。其学一以真实践履为本。叶味道对策,率本程子,告人主以帝王传心之要。然朱子门人黄榦为最著,何基师事榦,得闻渊源之义。王柏捐去俗学从何基,基告以立志居敬之旨。金履祥事王柏,从登何基之门。论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而履祥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其后许谦学于履祥,其学益振。及门之士,著录者千余人。自基以下,学者所谓婺之四先生,以为朱子之正嫡者也。……今推原程子之学,自龟山至于朱子,朱子之后,为婺之四先生。[2]

归氏点到了辅广、叶味道、徐侨三人之名,事迹皆本《宋史本传》,他们在朱子门人中地位确实相当突出。以叶味道为例,朱熹去世后,黄榦曾说:“向来从学之士,今凋零殆尽,闽中则潘谦之、杨志仁、林正卿、林子武、李守约、李公晦,江西则甘吉父、黄去私、张元德,江东则李敬子、胡伯量、蔡元思,浙中则叶味道、潘子善、黄子洪,大约不过此数人而已。”[3]叶味道能够跻身黄榦所说的“大约不过此数人”,可见叶味道在传播朱子学方面是不遗余力的。黄榦、李燔相继去世后,叶味道、徐侨的地位更加突出。南宋学者吴泳曾说:“勉斋(按:黄)既下世,宏斋(按:李燔)继没,毅斋(按:徐侨)槁立于婺女之滨,罕与世接,留宗庠者,仅叶六十四丈,一人担当考亭门户,呜呼,亦微矣!”[4]“叶六十四丈”即叶味道,所谓“留宗庠者”,似指他一直留在沧州精舍主持书院。

可是归有光在历数完辅广、叶味道、徐侨三位浙籍朱熹门人后,自“然朱子门人黄榦为最著”一句开始,就一下子跳到了黄榦所传北山四先生一系。这就暗示,辅广、徐侨、叶味道虽然各自也有门生弟子,但绝大多数都默默无闻。

到了明末清初的《宋元学案》,黄宗羲、全祖望更以浓墨重彩勾勒了“两浙朱子学”谱系。全祖望说:“晦翁生平不喜浙学,而端平以后,闽中、江右诸弟子,支离舛戾固陋无不有之,其能中振之者,北山师弟为一支,东发为一支,皆浙产也,其亦足以报先正惓惓浙学之意也夫!”[5]全祖望指出黄震这样没有显赫师承的学者,学术地位和造诣毫不逊色于以“朱学世嫡”自居的北山学派。

《宋元学案》还对两浙朱门弟子给予了专门的介绍,共立学案六篇:辅广的《潜庵学案》,陈埴、叶味道的《木钟学案》,杜爗、杜知仁的《南湖学案》,北山学派的《北山四先生学案》,王应麟的《深宁学案》,黄震的《东发学案》。其中,属于浙籍亲传弟子的“学案”为三篇:辅广的《潜庵学案》,陈埴、叶味道的《木钟学案》和杜爗、杜知仁的《南湖学案》。根据《宋元学案》所勾勒的传授统绪,这三个学案都延续到了明初。然而,《宋元学案》所描述的师徒授受关系常常是不可靠的,《潜庵》《木钟》《南湖》三学案就是如此。

首先看《潜庵学案》。辅广生前在家乡崇德乃至浙西地区的教学活动非常之少,其亲传的浙籍弟子几乎没有。而黄宗羲、黄百家都极力强调黄震是辅广再传。[6]可是,黄震自称师承王文贯,并明言王文贯师从余端臣,而《潜庵学案》余端臣传云:“太学生,以经学教授闾里,从之者数百人,其源出于辅潜庵。”[7]“其源出于”云云,证明余端臣可能并未见过辅广,黄震的学脉也无法追溯到辅广。辅广的弟子还有刘敬堂与韩翼甫两人。在《潜庵学案》的刘敬堂小传中,找不到他从学辅广的记载。刘敬堂的弟子熊禾自称:“曩游浙中,尝因受业于敬堂刘先生,得闻文公晚年所以与勉斋黄先生、潜室陈先生论学之要旨。然后乃知文公之学,其体全体,其用大用,与世之所言,第以资诵说者,固不同也。”[8]清人王梓材按语云:“敬堂先生,盖亦辅氏所传者。辅氏之学在浙中,故勿轩从而受之,兼得黄、陈之论也。”[9]熊禾此文说得很清楚,他从刘敬堂那里传习的是黄榦、陈埴所传朱学,并未提及辅广。[10]王梓材按语并无根据。

辅广在两浙的另外一支是韩翼甫(会稽人),《潜庵学案》小传云:“其学出于辅氏。”王梓材按语云:“先生学出于辅氏,言为辅氏之学耳,非必亲受业于潜庵。”[11]韩氏活动于南宋末年至元初,绝不可能见到辅广。[12]韩翼甫传其子韩性,韩性传王冕(诸暨人),王冕的活动时代已经是元末明初。韩性也成为元代中期有影响的儒者,其事迹具见《元史·儒学传》。

由此可以看到,辅广去世之后,辅广之学在两浙的传播很不活跃。在浙东地区一度发挥重要作用的韩翼甫、韩性父子,其影响力都不如刘敬堂的门人熊禾(建阳人)和韩翼甫门人陈普(宁德人)。熊、陈二人也成为元代福建朱子学的重要人物。

再看《木钟学案》。陈埴与叶味道的弟子数量不多,归于陈埴名下的“潜室门人”共六人,其中追随陈埴最久的是翁岩寿(永嘉人),岩寿登淳祐进士第,“其学以修身励行为务,不专在语言文字之末”。[13]但翁氏的学术具体如何,因其著述失传而无从考见。车安行(黄岩人)也是陈埴门人,事迹不著,但其侄车若绾(后改名车垓)著有《内外服制通释》八卷,今尚存世,可以从中窥见两浙朱子学在礼学方面的造诣。《木钟学案》中所见陈埴门人中,有著述传世者只有董楷,董楷字正翁,临海人。[14]董楷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检《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其时年31,则生年当在1226年,其《周易传义附录》成于咸淳年间(1265~1274),而陈埴卒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他不可能师从陈埴。

叶味道的弟子只有五人:叶采、缪主一、王梦松、赵景纬、王柏。先看叶采,他是叶味道的儿子,籍贯却是福建邵武,且师从蔡渊,完全是闽中朱子学的传人。王梓材按语解释,因为叶味道长期在福建师从朱熹,故在建宁定居,叶采因之成为闽人。[15]叶采是闽中朱学的重要人物,所著《近思录集解》最为有功于朱学的传播。

王梦松(1186~1272),青田人,字曼卿,号顺斋处士,著作有《论语解》十卷、《中庸大学解》五卷、《孟子解》七卷、《易解》十三卷、《书解》十卷、《礼记解》五卷、杂著二十卷,久已失传。《学案》也没有交代他师从叶味道的具体情形,但其墓志铭《宋顺斋先生王公墓志铭》云:“尝北面西山叶公味道,西山谓公曰:‘世无曾思,君不当在弟子列。’唯诺叩击,尽领考亭宗旨而返。自少至壮,自壮至老,壹是勿贰。西山真知人哉!”[16]师从王梦松的学者很多,《木钟学案》只指出余学古一人。余学古传永康胡长孺,胡长孺传陈刚,陈刚与史伯璿在师友之间。关于这一系的传承,本书第十一章在讨论史伯璿《四书管窥》时将详细考证。

缪主一,永嘉人,《木钟学案》云:“从西山先生叶味道学,博闻强记,入太学。贾似道芜湖之败,先生与同舍诸生伏阙上书攻之。宋亡,隐居教授,双目晚瞽。当事舆致之,为学舍经师。大德间,初制大成乐器,皆以询之。”[17]元大德元年是1297年,大德五年(1301)后,温州郡守廉希仲延请其为郡学经师,年八十余卒。“大德间,……初制大成乐,礼器制服制度仪式必辄询之。”[18]据《元史》卷七十二《祭祀一》所载“(大德九年二月)集议曰:乐者所以动天地感鬼神,必访求深知音律之人,审五声八音,以司肄乐”[19],当即此事,则缪主一于1305年时尚在世。假设缪氏卒于本年,且享年85岁,则生年大致在1220年。叶味道卒于端平年间(1234~1236),缪氏可能见过叶味道,但《弘治温州府志》中说他“从西山叶味道游,博学强记,西山深器之”[20],似乎出于溢美,毕竟缪主一当时不过十四五岁。更大的可能是,缪氏卒于大德九年(1305)之后,因为,贾似道芜湖之败在公元1275年,据《弘治温州府志》小传,此年缪主一还能与同舍生伏阙上书攻之,若他出生于1220年,则此时已经56岁,这么老的太学生(即便是内舍生)在南宋相当罕见。因此,他的卒年很有可能在大德九年(1305)之后的若干年内,基本上没有可能师从叶味道。

王柏、赵景纬二人,《宋元学案》分别将其小传列入《北山四先生学案》和《沧州诸儒学案》,在《木钟学案》中只存其名,则与叶味道的关系又疏远一层。

最令人费解的是,在《木钟学案》的最后部分,黄宗羲特立“朱学之余”这一门目,下立章仕尧、史伯璿二人。此二人活跃在元代,与陈埴、叶味道没有任何间接的传授关系,黄宗羲把他们安排在这里,并且下文还介绍了史氏的门人徐宗实、徐兴祖,以及徐宗实的门人黄淮,则关系更加疏远。

《宋元学案·南湖学案》所展示的传授体系在所有六个学案中最为严整。该学案发源于朱熹的弟子杜爗(字良仲)。杜爗之侄孙为杜范(1182~1245),年幼时师从杜爗。杜范的情况,本书第三章将重点讨论。杜范传车若水,有《脚气集》传世。杜范同时代还有车似庆,著有《五经论》一卷。车若水、车似庆一代人以下,便趋于微弱。

以上三篇学案属于朱熹亲传的两浙籍贯门人。除此之外,朱熹的两浙门人虽然数量众多,但绝大多数找不到第二代传人。唯一的例外是徐侨。徐侨虽然没有单立学案,但是他的弟子叶由庚(1202~1279)对金华地区朱子学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元儒苏伯衡说:“考亭朱子之学大行于婺,由公(徐侨)与文定何公始。……徐公游最久而尽传公之学者,曰通斋隐君叶由庚。公既没,隐君与文定、文宪皆以道学为东南之望。及隐君没,而其学遂莫之传。……况隐君论辩周子《太极图》与《论语》属词联事集,文定、文宪皆深服其言,则亦乌可弗讲其学也欤!”[21]可见徐侨一门对婺州理学的贡献甚大。叶由庚常与北山四先生中的何基、王柏论学,徐侨殁后,三人倡学于东南,宋濂说:“基‘深潜冲澹,得学之醇’,柏‘通睿绝识,得学之明’,由庚‘精详畅达,得学之通’。”[22]除叶氏外,徐侨的另外一个门人王世杰学脉绵长,王世杰传石一鳌,石一鳌传黄溍,黄溍传宋濂、王祎、戴良等人,一直延续到明初。不过,自叶由庚、王世杰以下,徐侨的学脉已经和北山学派浑然无别了。

综合考察以上三个学案可以发现,两浙朱学在朱熹的亲传弟子时代虽然极其繁荣,但这一代人以下的传承却出现普遍的断层现象。唯一的例外杜范,是从其叔祖杜爗处接受朱子学的,但是杜爗本人在朱熹门人群体中无声无臭(《朱子语类·朱子语录姓氏》无其名),亦无著作行世,只有朱熹的文集中还保留了写给他的信。[23]

从这个意思上说,在“两浙”这样一个地域范畴之内,朱子学并没有建立一种连续的传授统绪。[24]而《宋元学案》的工作(黄宗羲、全祖望)却用地域属性将所有的学术人物、学术现象整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光辉灿烂的两浙朱子学派。但实际上,被全氏讥评为“支离舛戾固陋无不有之”的闽中朱学、江西朱学,其世代嬗递反而有着更加可靠的传授事实作为基础。

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全祖望所说的“中振”朱学的那个两浙朱子学,还有另外一翼,那就是无所传授的“私淑之学”。这些人在《宋元学案》中附于“××门人”“××传人”“××同调”“××学侣”之下,黄宗羲、全祖望努力将他们整合于“传授统绪”之中,却左支右绌,漏洞百出。

因此,本书所讨论的两浙朱子学,不同于地域属性鲜明的南宋“浙学”(以永嘉学派、永康学派为代表)。[25]“浙学”虽然导源于北宋的程学,但在南宋中期确立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理论建构,从而叛离了理学的轨道,因此地域属性影响了思想构建。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讲“浙学却专是功利”时[26],即指此种“浙学”。

两浙朱子学完全不同于“浙学”,地域属性没有能够支配两浙朱子学。朱熹浙籍弟子的传授在两浙地区十分衰微,而有代表性的非两浙籍贯朱熹门人在两浙反而不绝如缕地有所传授,有的还结出了硕果。譬如:陈淳的“严陵四讲”虽然没有在两浙地区造就杰出的弟子,却成为朱子学历史上重要的文献;黄榦所传的北山学派,跨越宋元传承百年之久;而真德秀的传授系统(王野—王应麟—胡三省)也在两浙地区卓有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浙朱子学更多的是朱子学的一个子集,成了全面发展、同时具体而微的朱子学,具有朱子学体系的所有基本属性。故本书的研究目的,亦不在于凸显“两浙”这一地域属性如何改变了朱子学,而期望通过两浙地区的朱子学这一个案探索朱子学自宁宗嘉定更化(1208年)迄元末的发展脉络。

附:两浙籍贯朱熹门人简表

本表主要取材自陈荣捷《朱子门人》(简称“《陈书》”),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简称“《方书》”),许家星《〈朱子门人〉补证》(简称“《许补》”)[27],石立善《朱子门人丛考》(下简称“《石考》”)[28]。以上四种文献未见者,注明详细出处。

两浙籍贯朱熹门人简表-续表1

两浙籍贯朱熹门人简表-续表2

两浙籍贯朱熹门人简表-续表3

两浙籍贯朱熹门人简表-续表4


[1] 陈荣捷:《朱子门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9。

[2] 归有光:《震川别集》卷二下《应制策·浙省策问对二道》,《震川先生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页764~765。

[3] 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十四《复李贯之兵部一》,页453。

[4] 吴泳:《鹤林集》卷三十《又答严子韶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册1176,页295。

[5] 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八十六《东发学案》,《黄宗羲全集》第六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页394。

[6] 《宋元学案》卷六十四《潜庵学案》,《黄宗羲全集》第五册,473页。

[7] 《宋元学案》卷六十四《潜庵学案》,《黄宗羲全集》第五册,页475。

[8] 熊禾:《勿轩集》卷一《送胡庭芳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册1188,页770。

[9] 《宋元学案》卷六十四《潜庵学案》,《黄宗羲全集》第五册,页476。

[10] 关于熊禾师承刘敬堂的问题,朱鸿林《元儒熊禾的学术思想问题及其从祀孔庙议案》,在李清馥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考证,见《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页38~40。

[11] 《宋元学案》卷六十四《潜庵学案》,《黄宗羲全集》第五册,页476。

[12] 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二《安阳韩先生墓志铭》,是韩翼甫之子韩性的墓志铭,其中提及一些翼甫的生平细节,《黄溍全集》,页456~458。

[13] 《宋元学案》卷六十五《木钟学案》,《黄宗羲全集》第五册,页529。

[14] 生平详见《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三第五甲第四十六名(《文渊阁四库全书》册451,页89)、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十五本传(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页270)。

[15] 《宋元学案》卷六十五《木钟学案》,《黄宗羲全集》第五册,页531。

[16] 王梦松生平详见刘黻《宋顺斋先生王公墓志铭》,收入李遇孙所辑《括苍金石志》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册9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页71~72,引文见页72。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刘黻《蒙川遗稿》(四卷本)失收此文。

[17] 《宋元学案》卷六十五《木钟学案》,《黄宗羲全集》第五册,页533。

[18] 王瓒、蔡芳:《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页248,2006。胡珠生此处注,指出宦职“元温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下廉希仲位序之误,当系于大德五年刘晖与延祐元年忽辛之间,并不是说廉希仲延请缪主一在大德五年。大德五年郡守为刘晖。廉希仲延请缪主一至少在大德五年之后。

[19] 宋濂等:《元史》第六册,中华书局,1976,页1783。

[20] 王瓒、蔡芳:《弘治温州府志》卷十,页248。

[21] 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十《书徐文清公家传后》,《四部丛刊初编》第251册,上海书店,1989,页7~8。

[22]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十八《杂传九首·叶由庚传》,《四部备要》册82,中华书局,1989,页548。

[23] 朱熹:《晦庵集》卷六十二有《答杜仁仲良仲》六通,《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页3000~3003。

[24] 董平《浙江思想学术史》将宋元浙江地区朱子学的流传别为三支:以董震、史蒙卿为代表的四明朱学;以叶味道、陈埴为代表的永嘉朱学:以“婺中四先生”为代表的金华朱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页190。

[25] 关于“浙学”的定义,参见吴光《简论“浙学”的内涵和基本精神》,《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2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6,第2967页。

[27] 许家星:《〈朱子门人〉补证》,《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10期。

[28] 石立善:《朱子门人丛考》,《湖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