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漢字的穩定性
拼音文字是以字母標音的,中國漢字却是以字形標義的,其中大部分標義之外也兼標音。這兩種方式利弊如何?章太炎先生曾説:「即形而存音者(拼音文字),地逾十度,時越十世,其義難知也。即形而存義者(字形標義),雖地隔胡越,時異古今,其文可誦也。」拼音文字會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難知其義;而以字形標義,無論時空如何變化,也能明瞭所表達的意思。
印度全國方言百數十種,雖以梵文爲主,但依各地方言造出的文字有三十多種。因爲缺乏一種共同的文字來維繫民族感情,所以不能團結禦侮,這是拼音文字因空間距離而産生的弊端。而且拼音文字除了作爲語音的符號外,本身别無意義。語言是隨歲月在漸變的,因此拼音文字勢必隨語言改變而改變。以英文爲例,十七世紀莎士比亞作品中許多文字,已經和今天的英文不同。並且儘管英文隨著英語在變,仍然無法做到「看字讀音」的地步。同一個a,在father,all,late,Asia中,讀音各不相同。日本文字有一部分是「假名」,也是標音的,這些「假名」,僅僅隔了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現象正是拼音文字因時間推移而産生的弊端。再看我們中國,雖然語言方面有普通話和方言的差異,但寫在紙上却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别,如果古人在初創文字時,就開拼音文字之例,那麽各地,就不免用方音造字,非像歐洲一樣,因語言文字不同,分裂成許多國家不可。正因爲我們使用表意文字,所以數千年文化能夠一脈相傳,許多種方言也由文字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偉大民族。這種文化的持久力、民族的凝聚力,正是中國文字特有的「穩定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