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效实行民主管理,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在高校强化民主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人民中心地位的思想,落实党的“依靠”方针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39],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同时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落实党的“依靠” 方针的需要

高校民主管理是学校贯彻党的“依靠”方针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教职工(特别是干部教师)的文化素养比较高,思想活跃,信息量大,民主意识强,对民主政治的要求高。因此,高校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就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尊重和保护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40]。江泽民同志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广大教职工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高校的改革和建设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和建设才能成功。由此可见,离开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就无法深化和发展,“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4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总体规划,指出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基层民主生活和民主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基层民主”,强调“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这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政治方向和历史潮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高校实行民主管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在高校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高校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等明确规定,民主管理是学校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都要建立健全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实践证明,在高校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已成为高校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渠道,已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42]

(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成为21世纪竞争最为激烈的宝贵战略资源。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态势和强国之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43],推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党和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国家的近期发展和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基础”[44]。由此可以看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一项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工作,它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环境。

首先,高校要创造优雅的学术文化环境,提供学术自由探讨的平台。在知识分子密集的高校,大家更渴望民主氛围,不适宜科层行政管理。“隔行如隔山”,我们不能用外行领导内行,用行政管理学术。应该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学术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学术自由、学术争鸣,学术的问题交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民主协商、民主管理。

其次,高校要坚持党管人才的方针,创造爱才、识才、聚才的氛围。高校党组织要把培养选拔和引进高端人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丝毫不能懈怠。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是党组织联系人才的重要渠道,体现党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毛泽东特别强调指出,“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45]。健全和完善的党内民主能增强组织生机活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党的社会形象,还能够改善和提高党组织对社会优秀分子的容纳能力。[46]

再次,高校要提供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成长环境,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增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人才意识的任务放在首位,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也非常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他认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47],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良好的组织空间和制度空间。

(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

正如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所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深化高等学校内部改革、民主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依法治校的客观要求。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更是强调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四梁八柱”。《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强调“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民主管理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是现代大学制度存在的根基。在这种制度架构之下,现代大学的民主管理通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教代会制度等形式实现[48],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为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达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目标。以党内民主带动行政民主。校长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经常召开教授专家咨询会、师生座谈会,群团组织、民主党派等会议,倾听事关学校重大发展、重大决策事项,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情况的建议和意见,集思广益,献计献策,确保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9]。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合作,多元参与,形成共识。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生招收、学生成绩的评价和学位授予、教师的聘任和晋升、重大学术事务等方面,应根据大学章程的规定,严格依据规范,进行民主和科学的决策,尊重学术,尊重学者,体现教授对学术事务、学术活动的民主管理。普通教职工主要依照各自章程、依照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围绕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教职工聘任考核办法、奖金及岗位津贴实施方案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审议校长工作报告、审议财务预决策报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50]

(五)依法治校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从创立到不断发展的历程中,经历过重组、转型、扩招等探索时期,暴露出管理行政化、教育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管理混乱、腐败滋生、学科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断挑战着现行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51],并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校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已有的法律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严。在此情形之下,依法治校呼声日盛。依法治校已成为高校转变管理方式的主要手段,是规范办学行为的主要依据[52]

推进高校民主管理需要依法治校。在民主与法治二者之间,不可否认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及基础,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的制定唯有通过民主独特的手段,才具有权威性、代表性,才能维护公平与正义,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与拥护,才能调动各方面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其次,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和归宿。长期以来,民主管理权力在高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发扬民主,确保师生员工能够参与学校管理,民主立制,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障高校民主管理权力落实到位,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学校师生员工的基本权益才能得到切实维护和有效保障。民主管理是高校科学管理的基础,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高校依法治校,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学校适应教育变革,促进高校事业科学发展。不依法治校,不按规矩办事,根本无法保证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谐校园需要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环境。依法治校能够推动高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快提升。信息化对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53]。民主管理正是出于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这种客观要求。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电子政务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公共管理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与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手段改变了高校民主管理的传统风格,使高校民主管理呈现出“网络化”“便民化”“制度化”“在线化”[54]的特征。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发挥信息平台优势[55]。以电子信箱、博客、QQ、微信平台、视频接访、微博、网上社区等为载体,实现党务和政务网上公开、政府决策网上互动、群众诉求网上信访、干部作风网上监督,努力达到高效、公平、透明、廉洁,从而使传统的情况调研与信息反馈工作更为便捷高效,提升了高校民主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使高校师生员工关系更加密切,提升了师生员工的满意度[56],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