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新时代“立德守正、崇劳创新”的使命

(代序)

金秋十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也是与之同龄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70周年校庆。70年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栉风沐雨、弦歌不辍,肩负时代使命,紧跟时代步伐,为新中国的工运事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深化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和工会工作研究,发展以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劳动科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开拓了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新闻学、安全工程等多专业、多学科,在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乃至开创性贡献,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一所干部学校,发展成为如今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性普通高校。在此喜庆时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70周年校庆70篇优秀论文集》(以下简称《70篇优秀论文集》)的付梓出版,就是70年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几代学者科研成果的优秀代表。

翻开饱含墨香的论文集,70年的辛劳、70年的奋斗,跃然纸上,历历在目,综合全书70篇优秀论文,我深深感觉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70篇优秀论文集》体现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研究与伟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度契合性。70篇优秀论文跨越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时期(1949~1984)、中国工运学院时期(1985~2003.4)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时期(2003.5~2019.5.31),而这三个时期也恰恰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伟大时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中,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始终走在前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会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既是伟大工运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伟大工运事业的理论支撑。因此,伴随着时代的需要,紧扣时代脉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学术研究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在中国工运学院时期,随着全面改革的展开,学校的工会理论研究一方面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工会工作全局来开展,努力为之服务;另一方面则顺应时代需要,着力迈开自身工会学、工会工作、工运史及相关学科建设的步伐,创新性地建设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大大推进了中国特色工会理论的发展。而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劳动关系双方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劳动关系矛盾呈多发状态,因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时期的工会理论研究,把重点转向了劳动关系,从而推进了劳动关系学科的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果,为全总、地方和企业工会干部的培养,为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工会作用,为构建起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作出了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中国工运学院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入普通高校行列,随着培养劳动领域和工会领域高等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劳动科学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完善起来,并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特色,在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中占领一块高地,并为劳动科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始终围绕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围绕工会事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形成推动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学术研究成功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二,《70篇优秀论文集》清晰反映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并与教育部共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它既肩负着全国工会干部培训的重任,又承担着为工会和社会培养工会和劳动等相关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近两年又着力推动特色学科建设、构筑“劳动+”“工会+”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高地。与学校的性质、使命相适应,70年来,无论是在全总干校时期、中国工运学院时期,还是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时期,学院的教学科研始终紧紧围绕着工运事业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变化来开展,加强工会学、工运史、劳动关系等优势特色领域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工会与劳动关系理论体系,这在本论文集中具有鲜明的体现。比如在全总干校时期,新中国工会的理论研究开始起步,学校通过开展培训工会干部,聘请苏联专家,编写培训教材,以及党和工会重要领导人授课等方式,开始传授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工会理论和劳动科学有关内容,在培养新中国大批工会干部和劳动经济领域干部的同时,奠定了新中国工会理论和劳动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石。在中国工运学院时期,随着全国恢复高考、最初毕业的几届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调入,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不断壮大,工会学、工运史、劳动保护、劳动法和国际工运等课程的开设、专业的招生,与之相关的教材建设和理论学术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与之相一致,学院的学术研究也大都是围绕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工作及其学科建设来开展,尤其工会学和工运史更是重中之重。在本论文集中,这一阶段共有27篇文章,其中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文章即达到20篇,占了绝大多数,成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的兴盛时期。《70篇优秀论文集》中的成果集中在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体系、工会理论教学研究和工运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工运学院时期既是工会理论体系的创建时期,也是其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时期。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时期,工会理论研究重点转向了劳动关系,这既是改革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工会理论的深化研究和劳动关系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大发展的契机。论文集中这一段的优秀论文占41篇,其中研究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与工会、劳动科学和劳动教育的就达24篇,占了大多数,其中不乏劳动科学学科建设和劳动关系总体趋势把握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劳动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开设,更是走在了各高校的前列,凸显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立校的特色,凸显了“立德守正、崇劳创新”的精神。总之,与学校承担的使命相适应,着力打造工会和以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劳动科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始终朝着特色一流的目标迈进,是建校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着力进行学术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又一重要经验。

第三,《70篇优秀论文集》浸透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三代学人的心血和努力奋进。办好大学、开展学术研究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人,在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在学校发展的哪个时期,都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都培养出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使他们始终走在教学科研的前列。这些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心无旁骛,扎实钻研,努力创新,从而在工会和劳动关系等特色领域和学科建设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为学校和工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学校全体教师牢记使命、扎实钻研、勇于作为、勤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从本论文集来看,获奖作者既有学校的奠基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院第一任校长李立三同志,又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学术新锐;既有退休后仍不忘初心、笔耕不辍的学术前辈,又有当今奋战在一线、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研究人才的薪火相传、永续发展;体现出“立德守正、崇劳创新”办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学习历史时曾指出,只有学习历史、牢记历史,才能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因此,当我们满怀深情清晰回顾了70年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走过的奋斗历程、积累的宝贵经验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学校发展的走向,更加坚定了创建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信心,新时代学校发展的美好未来,还会远吗?

刘向兵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