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本章小结

本章利用宁夏地区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宁夏地区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考察,包括生活质量客观层面的内容(居民的住房情况、饮水情况),也包括生活质量主观层面的内容(生活改善情况自评、生活满意度自评、幸福感自评)。一方面考察了宁夏地区居民的整体日常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也考察了其日常生活情况存在的民族和城乡差异情况,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居住情况来看,宁夏地区家庭居住平均面积约为106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家庭平均居住面积大于城镇家庭。回族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积大于汉族家庭。

(2)在家电拥有程度方面,各家庭电器的拥有量有差距,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电器家庭拥有量较大,空调、烤箱和微波炉的拥有量较小。城镇家庭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烤箱和微波炉的拥有量均高于农村。其中,微波炉、空调的城乡拥有差距较大。汉族的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和微波炉的拥有程度都略微高于回族。

(3)在家庭周边环境方面,总的来看,宁夏地区家庭周边环境较好。家庭周边脏乱、吵闹和存在空气污染的占比较低。从城乡差异来看,城镇家庭周边脏乱、吵闹和存在空气污染的占比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其中家庭周边是否吵闹的城乡占比差异最大。同时,宁夏地区家庭周边环境问题也存在民族差异,回族家庭周边的环境质量明显好于汉族家庭周边。

(4)从饮水情况来看,宁夏地区绝大部分家庭的饮用水源为自来水和矿泉水。城镇家庭用水来源为自来水和矿泉水的占比略高于农村,汉族家庭饮用水源为自来水和矿泉水占比略高于回族。在饮水问题方面,有饮水问题的家庭比较少。在饮水各问题中,饮用水有杂质的情况出现较多,其他饮水问题不明显。城镇家庭饮水有问题的占比明显高于农村家庭,汉族家庭饮水有问题占比明显高于回族家庭。

(5)从家庭日常生活水平自评来看,首先,在生活水平改善方面,大部分家庭认为最近5年生活水平在改善,农村生活改善情况好于城镇,汉族和回族生活改善情况相差不大。其次,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大部分居民对自己当前的生活表示满意。农村地区的家庭生活满意度高于城镇地区,汉族和回族的生活满意度相差不大。最后,在幸福感方面,宁夏地区居民的总体幸福感较高,农村地区的幸福感高于城镇地区的居民幸福感,回族幸福感略高于汉族。

(6)从家庭面临的各问题来看,67%的家庭在过去一年中曾面临一些问题。其中,就业和收入问题对家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医疗和教育,养老和婚事对家庭的影响不大。从城乡差异来看,住房条件差、子女教育费用高、家庭关系不和、物价上涨对家庭的影响城乡差异不大。治疗支出大,家庭收入低,家人无业、失业或工作不稳定,赡养老人负担过重,家庭人情支出大对农村家庭的影响比城镇家庭的影响大。犯罪事件对城镇家庭的影响比农村家庭的影响大。从民族身份来看,住房条件差,子女教育费用,医疗支出大,家庭收入低,家人无业、失业或工作不稳定以及人情支出大对回族家庭的影响比汉族家庭的影响更大。但犯罪事件对汉族家庭的影响比对回族家庭的影响更大。

总体来看,宁夏地区的日常生活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生活质量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镇地区客观层面的生活质量高于农村地区,但在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方面,农村地区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水平改善情况都要好于城镇地区。民族差异情况相比城乡差异较小。

参考文献

J.N.Edwards,A.Booth and P.K.Edwards,“Housing Type,Stress,and Family Relations”,Social Forces,1982(1).

Marjorie Inman,Margie Sinn,“Family Stress in the Interior Living Environment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Bathrooms”,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2010(2).

边燕杰、刘勇利:《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陈淑云、杨建坤:《住房是否影响了居民健康?——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的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陈之曦、陈通明:《从传统到现代的宁夏社会——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杜德斌、崔裴、刘小玲:《论住宅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经济地理》1996年第1期。

方纲、风笑天:《城乡居民主观幸福研究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黄永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2期。

贾燕、李钢、朱新华、王静、李妍:《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状况变化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2期。

K.苏斯耐、G.A.费舍、唐仲勋:《“生活质量”的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李骏:《城市住房阶层的幸福感与公平感差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刘玉亭、何深静、魏立华、吴缚龙:《市场转型背景下南京市的住房分异》,《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6期。

王武林:《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民族差异》,《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第14期。

王正中:《集中居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基于对苏北W村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学海》2010年第5期。

吴姚东:《生活质量:当代发展观的新内涵——当代国外生活质量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社会》2006年第1期。

易成栋:《中国家庭住房状况的城乡差异——基于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中国人口学家前言论坛》2007年7月。

张建华、卞亚萍、王宏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8期。

朱艳玲、周立华、黄玉邦、宋翔:《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地域差异——以宁夏盐池县为例》,《经济地理》2009年第2期。

訾非、杨智辉、张帆、田浩、王广新、吴建平、刘洋、方刚、项锦晶、方然:《中国10城市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曾慧超、袁岳、高萍:《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创造》2005年第4期。

邹宇春、茅倬彦:《人情支出是家庭负担吗——中国城镇居民的人情支出变化趋势与负担假说》,《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 数据来源于《2018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2]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3平方米,农村的住房面积大于城镇住房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