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谭其骧、方国瑜、费孝通等学者对于中国整体发展、多元一体的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本书从国家的视角,辨析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及边疆治理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进行探讨。只有把握住了中国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才能准确地看待边疆民族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才能从丰富多彩的边疆民族特点中,找到共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揭示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才能探讨国家政权在边疆民族治理中,在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对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统治的推动过程。

周振鹤先生的核心、过渡、边疆“政区圈层理论”,对本书进行国家政权民族认知与治理研究同样有指导意义。边疆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国家政权对民族的认知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圈层。在这个圈层结构中,国家统治掌控的强度、所采取的治理政策措施等都有差异。运用圈层理论,分区域、分层次对国家民族认知、治理状况进行分析,更为清晰地呈现国家政权民族认知与治理的发展演变过程。

业师陆韧对明代云南的汉族移民做了深入的研究。明代汉族移民的进入完全改变了云南民族的构成、分布,对云南其他民族的发展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是本书在进行明代政府民族认知演进时必须考虑的重大事件与时代背景。而其近年对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特殊政区的研究,其方法与成果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指导。特殊政区是国家特殊政治体制,是在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统治范围内的差异化治理。这种差异性的治理,其根源在于边疆地区与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对于这种民族不平衡性的认知过程,就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本书的研究,正是对其研究前因的回溯与探寻。

姚大力先生对带有家园的民族如何进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这一国家构建模式的探讨,与本研究主旨相契合。本书从民族情况的演变入手探讨官方对这种演变的认知,进而研究这种认知如何上升到民族治理政策、国家治理的层面,即对云南这个多民族世居地进行民族认知演变发展与国家边疆民族治理关系的研究,同样是对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在西南边疆如何构建的思考。姚大力先生对中国国家构建模式的研究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王明珂先生从民族边缘的角度对民族族群概念、构建过程的思考,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角与理论,本研究将其运用到对国家边疆、对边疆人群的研究领域。明清时期云南作为中国的西南边疆,无论是地理构成还是人群划分,都有一个界定逐渐明晰的过程。本书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进行文本的解析,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权如何对自己国家土地和人群的边缘进行认知,进而在相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划分、界定,从而实现国家的构建。其对文本与社会情境之关联的研究,也是本研究在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时重要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种人志文本的解析,探讨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认知演进过程和西南边疆治理。主要是以历史地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解析,利用图表的方式,突出其中的时间、空间差异,借鉴运用民族史、历史人类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进行研究。


[1]《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82,第2991页。

[2](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四《南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29页。

[3](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卷四《名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第47~68页。

[4](元)李京:《云南志略》,载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第130页。

[5]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6]参见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3~10页。

[7]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8]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马戎:《关于民族定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0]庞中英:《族群、种族和民族》,《欧洲研究》1996年第4期。

[11]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2]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13]姚大力、黄晓峰:《姚大力谈民族与民族主义》,《东方早报》2010年8月22日“上海书评”。

[14]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2005),《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二〇〇三—二〇〇九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第91~92页。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2005),《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二〇〇三—二〇〇九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第91~92页。

[17]梁宁建主编《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0页。

[18]〔美〕沃兹沃斯:《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徐梦秋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第30页。

[19]〔美〕沃兹沃斯:《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徐梦秋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第30页。

[20]〔美〕沃兹沃斯:《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徐梦秋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第31页。

[21]〔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社会认知论》,林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2~13页。

[22]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引言》,商务印书馆,1997,第7~11页。

[23]姚敏:《民国时期的中国古代边疆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4]白寿彝:《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2,第207页。

[25]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26]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27]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1995。

[28]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引言》,商务印书馆,1997,第6~7页。

[29]陈玉屏:《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0]刘清涛:《60年来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31]翁独健:《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3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3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第91页。

[34]姚大力、黄晓峰:《姚大力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东方早报》2011年12月4日“上海书评”。

[35]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建构模式与版图构成——兼论少数民族的“家园”问题》,“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讨会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11月。

[36]沃克·康纳将多民族国家分为:只有一个拥有家园的民族的多民族国家(unihomeland multination state);有诸多个拥有家园的民族的多民族国家(multihomeland multination state);没有拥有家园的民族的多民族国家(non-homeland multination state)。见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建构模式与版图构成——兼论少数民族的“家园”问题》,“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讨会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11月。

[37]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载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13页。

[38]许纪霖:《从边疆看中国: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视野》,《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7日,第5版。

[39]李大龙:《有关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周伟州主编《西北民族论丛》(第八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1页。

[40]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7页。

[41]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8页。

[42]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196~204页。

[43]郭声波:《中国历史政区的圈层结构问题》,《江汉论坛》2014年第1期。

[44]陆韧、凌永忠:《元明清西南边疆特殊政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第7~8页。

[45]黄盛璋:《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5期。

[46]朱圣钟:《一部研究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力作——评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

[47]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第10页。

[48]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第10页。

[49]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0]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1]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三阶段》,《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52]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载林超民主编《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13页。

[53]林超民:《林超民文集》第1、2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54]尤中:《尤中文集》第1、2、3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55]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9。

[56]王文光、龙晓燕、陈斌:《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7]林超民:《“民族”概念管见》,林超民主编《民族学评论》第四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第2页。

[58]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9]王明珂:《王崧的方志世界——明清时期云南方志的本文与情境》,《新史学》第二卷,中华书局,2013,第97页。

[60]王明珂:《王崧的方志世界——明清时期云南方志的本文与情境》,《新史学》第二卷,中华书局,2013,第97页。

[61]马健雄:《再造的祖先:西南边疆的族群动员与拉祜族的历史建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

[62]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

[63]尤中:《云南民族史》,《尤中文集》第1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64]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65]朱士嘉主编《中国地方志综录·序一》,商务印书馆,1937,第3页。

[66]古永继:《清代滇黔桂地区方志书目考》,林超民主编《西南古籍研究(2004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384页。

[67](明)陈文:《重修云南志序》,刘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3页。

[68]方国瑜:《明修九种云南省志概说》,《思想战线》1981年第3期。

[69](明)李元阳:《云南通志序》,杨世钰、赵寅松主编《大理丛书·方志篇》卷一,民族出版社,2007,第192页。

[70]天启《滇志》之《凡例》,古永继校点,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1页。

[71]刘景毛:《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2]正德《云南志》,云南省图书馆抄本。

[73]万历《云南通志》,杨世钰、赵寅松主编《大理丛书·方志篇》卷一,民族出版社,2007,第188~596页。

[74](明)谢肇淛:《滇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494册第97~250页。

[75]天启《滇志》,古永继校点,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76]天启《滇志》卷三十《羁縻志·种人》,古永继校点,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995页。

[77]康熙《云南通志》,凤凰出版社选编《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云南》,2009,第1~2册。

[78]雍正《云南通志》,乾隆元年(1736)刻本。

[79]道光《云南通志稿》,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80]光绪《云南通志》,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81]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82]杨洪远:《试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观——以反对“大汉族主义”为研究视角》,《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83]政务院:《关于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处理办法》,《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