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致亲爱的K,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我一直很期待“写给K的信”系列出版的那天,但当这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却忽然失语,不知道要讲些什么。

请原谅我擅自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话作为标题,“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谢谢这句话帮我梳理了脑子中想要表达的东西:何为“爱”?谁是“你”?又为何要用“古典的方式”?

在这本书之前,我习惯写小说。虚构类的叙述看似高明,但因为作者一直躲在暗处,看不到自己,容易显得谄媚,显得轻而易举。直到两年前的某天,我在机场转机。深夜空港,信号衰微,发不出消息,我突发奇想,试着用这样一种古老无比的方式和遥远的人对话。

就是这样,有了写给K的第一封信——《再启程,别来惊慌》。

在这之前,我从未认真写过一封真正的信。

在这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我还可以这样表达自己。

写信,就像某种古老的仪式,一旦写下了抬头和冒号,就会使人忍不住放弃抵抗,放弃造作,想要尽全力变得诚恳一点。而诚恳,又是一种多么古典的情感,它被人类抛弃已久,如同古老的书信一般。

在飞机升空的那一瞬间,我决定捡拾起自己的诚恳,把这些无人倾听的蠢话继续说下去。

于是就有了后面很多很多封信,也就有了这本书。

后来很多人问我,K是谁?我从未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重要,很不重要。它几乎是所有问题里最不重要的那一个。

但在这里,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试着给出答案:K不是某个人,但又是每个人。于我而言,K是很多很多人的碎片,是我与他人的生命轨迹产生交互的瞬间。是父母,是朋友,是爱人,更多时候,也是我自己。

我刻意将称谓模糊掉,选用24个字母里被使用最多的那一个作为指代。因为我不想去歌颂某个具体的人,某种确定的身份,某段稳定的关系。值得歌颂的永远不是这些,而是我们与他人相处时那些无可替代的瞬间。

请相信我,人和人之间,并不是因为“他是父母”,所以才要去敬重的;并不是因为“他是朋友”,所以才要去珍惜的;更不是因为“他是爱人”,所以才要去爱的。有些人,可能并没有身份和关系的确认,可这完全不妨碍他们的珍贵。

如果,你们在看这些信件的时候,也想到了谁,想到了彼此真诚相处过的一瞬间。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真的有这样的瞬间,我们就把它们都称为“K”吧。

从2017年到2019年,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两年。整整两年时间,我的生活看似平稳,却在不动声色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伦敦毕业回国,从一个旋涡跳到了另一个更大的旋涡。以前我也常说自己痛苦,但可笑的是,年轻时候的痛苦真的太美丽,太过具有表演性了。而这两年,我却是无比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被一些更具体,更真实的东西困扰着。

两年时间,写小说,也写垃圾广告,渴望甜美爱情,也深陷破败关系,大多数时候,和你们每个人一样,时刻纠结,时刻迷茫,时刻不知如何自处,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中翻不过身来。

比较幸运的是,我在空闲时候见缝插针地写了这些信件,可以说是无心插柳了。这些零碎的、无序的、拎不出一条中心线的信件,从一定程度上收容了我混乱不堪的生活,也接住了我最最柔软的那部分。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现实生活中的我其实没有像我写的文字这么(说好听点叫“细腻”,说难听点叫“矫情”)。我总是习惯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僵硬、冷漠和拒绝,我也很怕我的朋友们会真的去看我写的东西,幸好他们都不会,幸好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把彼此的赠书束之高阁。

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怕的是写不好,露了怯。后来才发觉,我真正怕的是自己的矫情不合时宜,显得尴尬。后来才发觉,现实中佯装冷酷的我,其实是躲闪的,是懦弱的,而这里的我,虽然柔软,却恰恰是真实的,是勇敢的。

我相信,会翻开这本书的你,大概也是一样的敏感,一样的细腻,带着一样不被理解甚至会受到嘲讽的深情。但请绝对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你身上最最珍贵的东西。

因为,不放弃深情就是不放弃爱,不放弃靠近真善美的勇气。

花大钱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