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吟采菊,《挽歌》唱白杨

陶渊明喜欢喝酒,当彭泽令时,有一块官田,他全让人种上秫米,好用来酿酒。酒酿熟了,他等不及拿滤酒工具,随手摘下头上的葛巾,滤酒畅饮。

归隐后,他有《饮酒》诗二十首,大多是乘着酒兴写下的。其中那首“结庐在人境”最有名(文摘三),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写隐者情怀,冲淡悠远,传诵最广。

不过陶渊明的生活并不富裕,酒不能常饮。亲友知道他的嗜好,有了酒总会想到他。他则有请必到,喝就喝个够;醉了也不留恋,起身就走。他自己若有酒,也不吝惜,有客人来,无论贵贱,都端出来同饮。自己喝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了想睡觉,你走吧),从不讲客套,人家也不怪罪他。他家墙上挂着一张无弦琴,喝得高兴时,他便把琴摘下来,用手在上面比画。那琴声大概只有他自己听得到。

遇上天灾人祸,诗人瓮中无米,不得不向人乞讨。可他一点也不觉得“丢人”,还把这情景写进诗里,题为《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之:前去。◎斯里:这处里巷。拙言辞:不知说啥好。◎遗(wèi)赠:赠送。副虚期:符合我的期待。此句一作“遗赠岂虚来”。◎谈谐:聊得很融洽。倾杯:干杯。◎新知:新朋友。◎“感子”二句:这里用典,表示对对方的感谢。韩信贫贱时,有洗衣老妇给他饭吃。韩信发迹后,拿千金报答老妇。漂母,漂洗织物的妇人。惠,恩惠。韩才,韩信的才能。◎衔戢(jí):藏敛,藏于心中。冥报:指死后报答。相贻:相赠,报答。

被饥饿驱赶着,诗人出了家门,一时竟不知往哪儿去好。来到一处里巷,敲开门,怎么跟人说呢?主人善解人意,又是招待,又是馈赠;宾主相谈甚欢,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诗人因交了新朋友而高兴,诗句脱口而出,说您就是救助韩信的漂母,可惜我没有韩信的才能。您的好意我深藏内心,此生不能回报,来生也要报答!——读者感受到的,是诗人的坦荡与真诚!

不过贫困没能让诗人放弃操守。江州刺史檀道济来看他,请他出山做官,还给他带来米和肉,陶渊明不肯收,挥手要他拿走。

陶渊明也写乐府诗。他临终前给自己写了三首《挽歌》,被《乐府诗集》收在“相和歌辞·相和曲”中。且看第一首: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萧萧:风吹木叶声。◎嶕峣(jiāoyáo):突兀高耸貌。◎幽室:墓穴。朝(zhāo):早上,天亮。◎山阿(ē):山陵。

这是诗人想象着别人为自己送葬的情景:墓室一旦封闭,就再也没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不过对待生死,诗人倒是看得很透彻。他知道,送葬的人群一散,死者在这个世界上的影响也就完结了。也许亲人还要伤心一阵子,可不相干的人早已唱起歌来。自己把躯壳交给山陵大地,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陶渊明的伟大,是逐渐被人认识的。活着的时候,他穷困潦倒,诗也不被人看重。以至百年以后,文学批评家钟嵘写《诗品》时,也只把陶渊明的诗歌列为中品。然而到了唐宋时,陶诗的价值逐渐显露出来。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几乎没有一位不诚心诚意仰慕他、学习他。苏轼、苏辙、朱熹等都写过“和陶诗”。元代有个叫郝经的,一生写过一百一十八首“和陶诗”。

《陶渊明文集》书影

陶渊明又是第一个把田园生活写进诗中的文人。从他的田园诗里,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和大自然爱得那样深沉、那样真挚。

陶渊明的散文也写得浑朴洒脱,他的《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都是耳熟能详的散文名篇。这里就不再絮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