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栽培新品种新技术
- 李先明 丁向阳 吴美华
- 3451字
- 2021-05-14 18:32:01
一、概述
(一)柿经济意义
1.柿的栽培历史
我国柿栽培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夏朝、商朝,人民常采集野生状态下的柿果充饥。人工驯化栽培则兴起于战国时代,流行于汉代。公元前2世纪《诗经•尔雅》中有柿的相关记载。公元前120~118年,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楟柰厚朴”之句。汉初《礼记•内则》中有“枣栗榛柿”的记述。汉书《东观汉记》中有“有柿树生屋上从庭中,遂茂”的记述。马王堆汉墓3号出土了柿种子及柿饼,可见柿在汉代已有人工栽培和柿饼加工,迄今至少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
自汉晋以后,柿更为人民所喜爱,广行栽植,视为珍果。《梁书•沈瑀传》(公元502~549年)中有“永泰元年,瑀为建德令,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丁半之,人咸欢悦,倾之成林”;唐代诗人韩愈在《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中描述“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南宋《嬾真子》(公元1131~1161年)中记载“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树连数里”;《嵩书》(公元1618年)中记载“二室之下,民多种柿,森蔚相望”。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柿子种植规模之大。
中国也是甜柿的原产地。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古老的甜柿种质资源,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原产的甜柿种质。史料记载我国甜柿栽培历史亦近千年。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湖北省罗田县的分家契约上记载“竹园中之甜柿树,为两家共有”。清康熙年间编撰的《罗田县志》“祥异”一节里记述“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黄州桔木及柿木连枝”。罗田县宋代属黄州管辖,由此可见罗田甜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较日本古老的甜柿品种“禅柿丸”(公元1214年)还早180年。
在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农业文献中,也可以看到不少关于柿栽培技术的记载。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中记载“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柿有树干者,亦有火焙令干者”,从上面的描述中可知当时柿已用软枣(君迁子)作为砧木进行繁殖,同时通过日晒或者火焙制作柿干。《唐书•地理志》(公元1007~1072年)中有关于柿品种的记载,“柿有数种,有如牛心者,有如鸡卵者,又有名鹿心者”。《八闽通志》记载“福州府柿,花柿、卵柿、乌柿,古田、永福诸邑为多;泉州府钟柿、红柿、猴柿;兴化府牛心柿、红柿、猴柿”。《农政全书》(公元1628年)的“柿考”中有关于柿栽植技术及加工的记载“三月间秧黑枣,备接柿树,上户秧五畦,中户秧三畦,下户秧二畦。凡坡陡地内,各密栽成行,柿成做饼,以佐民食”。关于柿栽植方法,民间的俗语、俚语中也有很多记述,如“岗地柿,洼地柳,枣树栽到沙窝里”、“七月石榴正开口,八月菱角舞刀枪,九月山上采黄柿”、“软枣树上结柿子——小事(柿)一宗”、“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白露打核桃, 霜降摘柿子”、“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到皮”、“旱枣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2.柿的经济价值
柿是我国传统的特色水果,又名朱果、米果、猴枣。因柿果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梁简文帝在《谢东宫赐柿启》中将其誉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据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测定,每100克鲜柿果肉中含可溶性糖11.68g、蛋白质 0.57~0.67g、脂肪0.28~0.30g,特别是甜柿,含有丰富的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其含量不仅高于涩柿,也高于苹果、梨、葡萄等水果,而且富含铁、锌和硒等微量元素。柿果实还可加工成柿饼、柿汁、柿酱和柿霜糖、柿酒、柿醋等多种产品。
柿除营养丰富、风味甘美,具有食用价值外,还具有保健功能及较高的药用价值。《名医别录》中记述“柿果性味甘涩,微寒,无毒。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热渴、吐血和口疮”。《本草纲目》中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甲,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干柿加蜜柑皮少许、水煎服,是民间治疗百日咳的验方。柿饼、柿叶、柿皮、柿蒂、柿霜、柿木皮及柿根的药用价值均被《本草衍义》、《本草再新》等古代医药典籍载入。
柿饼味甘气平、能和胃肠、止痔血,可治大便下血和吐血、各种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等;生柿榨汁,以牛乳或米汤服用,可用作中风时急救;柿冻干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钙、磷、铁等;柿霜为柿饼外表面的白色粉霜,具有清热,润燥,化痰的功效,主治肺热燥咳、咽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等疾症。
柿蒂是柿的干燥宿萼,含有2,4-二齐墩果酸、硬脂酸、软脂酸、琥珀酸、香草酸、没食子酸、山萘酚、桃苷等化学成分,具有降逆气等功效。柿叶中含有黄酮、生物碱、挥发油、鞣质、酚类、香豆素、三萜类、有机酸、植物甾醇、还原糖、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生物态碘、必需氨基酸等多种成分,具有降血压、软化血管、调节免疫力,抗癌等作用,可加工制成柿叶茶、柿叶保健茶、柿叶奶茶、柿叶饮料、柿叶晶等产品。柿果红色素可用作食用色素,柿子皮是天然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理想来源。
我国古代柿常栽植于宫殿、寺院的庭园之中,作为观赏树木。《晋宫阁名》(公元265年)记载“华林园柿67株,晖章殿前柿一株”。《酉阳杂俎》(公元860 年)记载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柿》中描述,“红叶曾题柿,鸟裨昔擅场。冻熟千颗密,尚带二林霜。核去都无底,吾衰喜欲尝”。在现代,柿也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其冠层开展且枝干皮较为光滑,叶大而绿且入秋冬变红,果实又艳丽爽目,颇具观赏价值,不少城市将其作为行道树。许多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村,柿也是家庭宅院、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常常栽植的树种。
柿果实制成柿饼后,耐贮耐运,古代作为粮食的代用品,故柿也被誉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农政全书》中记载,在明代柿作为人民常用或备荒的粮食,“今三晋泽沁间多柿,细民乾之以当粮也,中州齐鲁亦然。”《臞仙神》中记载,“防俭饼,以栗子、红枣、胡桃、柿饼四果去核皮,于碓内一处捣烂揉匀, 捻作厚饼,晒干收之,以防荒俭之用。”《嵩书》中亦记述,“戊午大旱,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抚郡农产考略》中记载,“晋省大饥,黎城县民赖柿糠全活,无一饿毙者。”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柿作为备荒粮食的俚语、俗语,如“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板栗柿子是铁树,稳收稳打度荒年”。因此,柿生产栽培在贫苦山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3.柿文化
我国的柿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将柿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其谐音表达“万事如意”、“事事如意”之意,现保存有许多咏柿的诗歌作品及绘画作品。据《礼记》记载,我国在周代就开始在重大祭祀仪式上将柿果作为供品。在老北京和旧时江南岁时习俗中,农历正月初一,用掺有枣、栗、龙眼、柿饼的金银米做成年饭上供;用柏树枝、柿饼与金橘组合成吉祥物置于堂前茶几之上,借其谐音,谓之“百事大吉”。在旧时的婚俗中,柿也是必备祥果之一,谓之“事事如意”。直至现代,在我国的广东、云南、广西等地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都将柿果作为家庭供果。
柿蒂纹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古代装饰纹样,早在3000年前已有应用,并延续至今。柿蒂纹纹饰是汉代遵循自然本性抽象出的四叶花瓣植物纹饰,中部圆形及四边叶垂直指向四方寓意东西南北中,与道家阴阳五行论不谋而合;单看边花瓣则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指向四个方位的四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四神又可引出与河图洛书更为抽象的图符相印证。柿蒂作为特殊的果实组成部分,其中央花托代表中央,四枚萼片代表东南西北四方,柿蒂纹融合柿树根深叶茂、长寿多实的特征,寓意强大、持久,多用于古代剑首、玉杯、玉灯、银镯、银碗、铜镜、酒樽、陶罐等器物以及门楣、窗楞等建筑物上,表达永久、吉祥、如意等含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柿文化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柿的生产和柿文化旅游在许多柿产区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各地举办柿文化节、宣传柿文化,以进一步扩大柿产业,如湖北罗田县举办的“罗田甜柿节”、浙江天台“红朱柿文化节”、浙江永康的“方山柿文化节”和陕西富平“柿子文化节”等。每年秋冬柿果灿烂的时候,举办以“柿为媒、招商唱戏”为主的民俗节日活动,将柿果采摘与当前流行的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旅游、农家乐等融合,不少柿产区还推出了以柿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柿饼、柿果汁、柿酱、柿霜糖、柿酒、柿醋、柿膏、柿叶茶等。我国唯一的甜柿原产地湖北罗田县还建成了“柿之都”甜柿文化博物馆,为柿文化的普及融入了现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