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学生科普阅读指导

1.学生阅读的涵义

学生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阅读时的眼动是一系列的跳动,跳动本身历时很短,而且不能产生对文字的清晰视觉。对文字的清晰视觉都是在注视时得到的。

学生阅读就是指特定人群学生这一群体的阅读活动。

影响阅读的因素

影响阅读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点,如照明条件,文字的字体、型号等;文字材料的易读度,如字词的常用程度,句子的长短与结构的繁简,命题密度(即在一定长度的材料中出现的概念数)等;材料的概括与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确定的阅读目的等等。影响阅读理解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阅读者的知识基础。此外,阅读者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也都是重要的内部因素。

阅读速度的快慢

一般人的正常阅读速度是200字/分,但受过快速阅读训练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是300字/分。但这要经过刻苦的训练。先训练默读,做到不出声音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再训练读目录和标题,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段落的核心;再训练扫描读,像摄像机一样工作,而不是数人头式地阅读,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再训练段读,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几秒钟就抓住一段文字中的关键词,一次性阅读一个段落。一点一滴地强化,才可能最终突破。

2.学生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人类行为。我们阅读书籍,然而我们也阅读绘画、阅读雕刻、阅读音乐,还有,阅读人。当我们“读一个人”,意味着不只是看看他,认识他,而是要深入理解与他相关的种种。什么时候,我们会不只看看一个人,点点头跟他打个招呼,却会想要“读一读”他呢?显然,第一,我们从芸芸众生中挑出这个人,对他产生了高度的兴趣;第二,我们觉得这个人跟我们的生命,有某种特殊亲近的联系。

需要用心时,我们就“阅读”;希望有些什么知识或经验,可以触动我们的灵魂时,我们就“阅读”。从阅读书籍来的态度教我们,要放慢速度,同时放开感官的敏锐接收范围,我们才有办法专注地对待格外重要的事物,也才有办法让外界外来的东西,进入自己,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常习惯性地以为,读书动用的就是视觉。我们是用眼睛看书,然而只动用眼睛的话,我们看了书,却没有读到书。我们跟书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多种,翻翻看看,不等于阅读。唯有激活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先愿意尊重地视书籍为一个独立且丰美的世界,让文字记录的意义随时幻化为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且投注以悲欣痛喜,依照书的讯息调整我们的世界关照与生命理解,我们才真正“阅读”了一本书。

用抽象语言描写起来似乎那么艰难的过程,奇怪,却是我们大部分的人,从小一接触到书,很自然就会了的。成长过程,我们就内化相信了这种“阅读”态度,是对待书本最对最好的方式。

通常,我们不会自然地如此投注对待电视电影,甚至不会如此投注对待平常听到的音乐。是因为和书相处,累积了“阅读”的美好灵魂经验,有一天,我们才突然意识——那,难道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来“阅读”别的东西吗?“阅读”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突然,本来“看”照片不曾有的感动,铺天盖地淹没了我们。“阅读”一首年少时走在凉风街道上,习惯会哼唱的歌曲,突然听到了自己生命中本来一直沉默着的某个腔调。

“阅读”是动员生命感受与外物诚挚对应的训练,过去因为书籍在文明传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藉由对书籍的谨慎态度,最容易自然学到“阅读”。现在的人,书读得越来越少,损失的,不是书中承载的那些讯息内容,毋宁是本来可以从和书的互动中养成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毕竟,我们不太可能用以前读书的敬谨态度来看待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不是吗?

如果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没有可以引发我们“阅读”冲动的人,或者,对再有趣再亲近的人,我们都失去了“阅读”他们的本事,那么,活着,是不是少了许多灵魂悸动的快乐?

3.阅读科学故事的重要性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课外阅读例如阅读科学故事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

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4.阅读的主要方法

阅读主要有四种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掌握。

信息式阅读法

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文学作品阅读法

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经典著作阅读法

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象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麻醉性的阅读法

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5.通用式阅读法

通用式阅读法是一种时常采用的精读方法。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

浏览

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提问

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精读

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背诵

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复习

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通用式阅读法,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

6.阅读的分类方法

以阅读时是否发音为标准

一般以阅读时是否出声音为标准,则可以分为朗读、默读和视读三类,前两类也称为音读,后一类一般称为速读。朗读(有的称诵读)即发出声音的阅读,这类阅读多半在少儿识字、读书背诵时使用,或因老师需要了解学生是否真的会读,或作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等;而默读则是表面没有发出声音,而大脑中仍然在默念阅读时的文字或符号读音的阅读,这种阅读是当今为最大多数人所熟悉并使用的阅读方法;视读即速读,它则是指完全由人的视觉器官眼睛识别后直接由大脑发生知觉的阅读方式,它的特点就是由眼睛识别后直接作用于大脑产生意义理解的阅读,整个过程极少有发生音读现象。

以阅读速度的快慢为标准

若以阅读时的速度快慢为标准的话,一般可以分为速读和慢读两大类。以比平常阅读速度快三倍以上的速度进行阅读的我们称为“速读”,具体也可分为“线式阅读、面式阅读、图式阅读”的整体感知为特点阅读都可以叫作“速读”。速读的阅读速度一般比慢读快三到十倍左右。慢读一般是指阅读速度在每分钟一百字到三百字之间的阅读,以速度较慢为特点的阅读类型还有“听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我们在中学小教育中常见。

以阅读效率的高低为标准

若以阅读理解效率的高低为标准的话,一般的阅读可分为“精读、速读、略读和泛读”四类。精读是读者对掌握阅读物要求最高的一种,这类阅读一般是用于工作、学习和考试复习中需要精确理解和记忆方面;速读则是需要从全文的从头到尾的阅读中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此种阅读的理解记忆精确度稍次于精读;而略读则重于选择重点和要点式的概要式阅读;泛读则是目的性不强的泛泛而读。

以阅读的功能与作用为标准

若以阅读的目的性和功能作用为标准的话,一般阅读也可分为多种。在国外,如日本、奥地利、美国等国家阅读专家研究后认为,可根据读者的动机不同,也可依据读物的性质不同,阅读大致可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由于阅读以个人为主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都具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依据,在阅读学的研究中同样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分类的单一及细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区和盲点。

7.提高阅读速率的方法

如何科学阅读是学生阅读科学故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阅读时只是抱着书本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到使用时仍然发现有太多的知识自己没有注意到,或是似曾相见却又似是而非。这是典型的阅读时没有做到科学阅读的问题,而不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是学生记忆力不好。

科学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阅读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而必须带着良好的理解来阅读。阅读的效果取决于理解,而不是阅读的次数。

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是效率。有人阅读很快,但不得要领,收效甚微。阅读速度与效果之间的合理匹配决定于阅读的目的。如果阅读是为了理解某些概念或获得某些重要知识,那就需要选择慢节奏的精读、研读。对应于这一目标,注意力的投入需要较多地偏向理解及相关的思维过程。简单的反复阅读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果阅读是为了获得一般性的信息,则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并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阅读本身的信息加工之上。当阅读的目的变为查阅某一特定的资料或信息时,阅读速度还可以大大加快。此时的阅读的注意力可以只集中于将要出现的特定信息,而对其他信息只需保持一个较低的辨识水平。

总之,开始阅读之前,一定要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阅读目标的确定可以通过给自己提出问题来实现。如阅读前可以明确写出这次阅读的目的。将阅读同已经拟定的结构化知识框架结合到一起,是一个很好的确定阅读目标的方法。如果阅读前对问题(如某一概念或术语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的作者想揭示什么样的主题思想?等等)有明确的概念,则阅读的目的定向和阅读速度的分配就不再是问题。

很多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是因为缺乏阅读目标,而是来源于不良的阅读习惯。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出声阅读和指划阅读。人的说话速度远比阅读速度慢。如果出声阅读,潜在的阅读速度就不能得到发挥。遇到这种不足时,可以在阅读时嘴里咬块口香糖或咬住一支铅笔(临时性措施,不能又养成其他不良习惯)来防止出声阅读。

指划阅读指阅读时用手指、铅笔或尺子指在要读的字行下面,随指划物的移动慢慢阅读的不良习惯。这种阅读使阅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不断变换的字词上,而不能注意和思考文章中更为重要的概念或主题思想。因此,这种阅读不仅速度很慢,而且效果很差。正确的阅读方法应当是在保持头部不动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眼睛的视线覆盖范围,用眼睛来扫描阅读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对重要信息的敏感性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其他对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助益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如联想式记忆法、根据记忆规律进行练习的方法等。每个人在自己潜心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许多适合于自己提高学习效率的独特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高考应试提高成功可能性的必经之途,也是考生现实的学习任务之一。

卡扎·罗姆布是匈牙利著名的女翻译家。她小时候外语学得并不好,上初中时虽然很用功,但德语成绩总是落在同班同学的后面。到了高中,她曾被人认为是个在语言方面不可造就的人。所以,上大学时,她学了理科。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些美妙悦耳的谚语使她迷恋上了语言学习。

她每学一门外语,开始先搞一本较全的词典。她先把词典当作教科书,利用它来学习读音规则。

除了词典外,她还要买来所学语言的课本,一课一课地往下学,并认真地做课后所有的练习题。她总是在练习本里留下许多空地方,以便在错误的或不够正确的词句旁边记上五、六个正确的例子,这种做法大大有利于掌握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罗姆布25年学习了16种语言,其中10种达到能说的程度,另外6种达到能翻译专业书刊、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程度。她将自己学外语的成功心得归纳为下列10点:

(1)学习外语一天也不能中断,那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好。早晨是学外语的大好时光,尤应充分利用。

(2)如果学厌了,不必勉强继续,也不要放下不学,可以变换一下其它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如改听录音,看外语电视节目等。

(3)绝不要脱离上下文孤立地死记硬背。

(4)应随时记下并背熟常用的“句套子”,并多多练习套用。

(5)尽可能“心译”你接触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这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一种训练方式。

(6)不要反复去看那些未经教师修改过的练习,只有那些肯定是正确的东西才值得去牢记。

(7)抄录和记忆“句套子”和惯用语时,要用单数第一人称。在应用时则能根据不同时态而发挥出去。

(8)外语好比碉堡,必须同时从四面八方向它围攻。如:读报纸,听广播,看外语电影、电视,听外语讲座,读外语读物等。

(9)要敢于用外语说话,不要怕出错误。当别人帮你纠正错误时,不要难为情,更不要泄气。

(10)要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语言方面的才能。

8.学生快速阅读技巧

学生阅读科学故事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改变逐字阅读的习惯

逐字阅读的习惯严重降低了阅读速度。若采用整体认知的方式阅读,既可加快阅读速度,又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所谓整体认知,就是指在一瞬间辨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地理解它的意思。养成整体认知的习惯,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

改变回读的习惯

很多人有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常常为了一个字或词,甚至一个标点没有看清楚或不理解而回头重读,即“回读”。造成回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为看的次数不够而怕影响理解的担心,又有为看得太快而怕看不清楚的顾虑。只要在阅读时做到全身心投入,进入一种专注状态,就能克服回读现象。

改变音读的习惯

人们普遍采用的阅读形式有两种,朗读和默读。实验证明,朗读每分钟最快不超过300字,而默读每分钟一般可达到800字。看来发音是直接影响人们提高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彻底革除音读。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够彻底突破音读,变“读”为“看”,那么我们的阅读速度最高可以达到每分钟2000字左右。

9.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科学是一种比较深奥的东西,故事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将科学与故事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例如许多作家写的科普读物就完全是把科学融入到故事之中。比如有一篇名叫《我是一根胡萝卜》的故事,同学们学习后就会知道,胡萝卜生吃的话,很多营养就流失了,但是若将胡萝卜做成胡萝卜蛋糕、胡萝卜泥等等食品,不仅味道可口,还能保持其营养价值不被丢失。

另外,真正的阅读是动脑、动手、动心。比如说上面讲到的《我是一根胡萝卜》,既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童话故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剧,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可以扮演当厨师,妈妈可以扮演胡萝卜仙子,学生可以扮演胡萝卜,他们也可以更换,还可以找道具,胡萝卜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可以让孩子进行绘画,甚至还可以家里成立一个小电视台,可以用一个录像机录下来,让孩子自己看,让他做小主持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千万不要把阅读当做只是坐在桌子旁边板着个脸去认字的过程。不是这样的,阅读是一个游戏、一个语言的游戏、一个生活百宝箱的游戏。

阅读是一个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并且它一定是一个让学生感觉到快乐、自信的工程。它就像小河流水,需慢慢流到学生的心里,如果教师和家长做到这样一个平和的心态,让学生通过故事来学习科学知识,体会其中的“真、善、美”,那么在阅读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聪明,这就是阅读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