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社祭是庙会产生的源流
- 庙会与赶集(文化之美·万民节日)
- 陈秀伶 董胜编著
- 6330字
- 2021-05-24 18:59:14
群众聚集——岁时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 轨迹”。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以及岁时风俗,它是以寺庙为依托,在特定时间举行的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活动的群众集会。它也成为乡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乡村社会变迁的标志,是农村人们进行物质、精神文化的交流之地。
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式,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同时, 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那是在远古的时候,人们还处于蒙昧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不能理解,也觉得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就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神。
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后,土地便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土地上,并幻想了土地神之类的护佑之神,于是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驱鬼逐疫祈禳性的社祭活动便产生了。
“社”在古代是指土地神。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上说:
社,地主也。社者,土地之王。
著名民俗学家在《古史辩》中这样阐述“社”的:
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祭祀大地,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的神祇。在民间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有很多。
据传说,土地神为周朝的一位官吏,他叫张福德。他自小聪颖至孝,在36岁时,官至朝廷的总税官,他为官廉正,勤政爱民,经常为交不起税赋的人们免税减税,人们对他是有口皆碑。
张福德活了102岁,他去世后,有一个十分贫困的人家,曾经享受过张福德的多次免税,为了怀念逝世的好官,就用四块大石头围成的石屋供奉并祭祀张福德。
说来也奇怪,这家人不久便由贫转富了。于是人们都相信好官张福德能够保佑大家,于是就纷纷捐资建庙,并把张福德塑成金身进行膜拜,并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还有传说土地神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主人到远地做官了,只留下了家中幼女。张明德带着官家年幼的女儿寻找父亲,在路途中遇到了风雪,张明德就脱下衣服保护着小主人,因而他就冻死在途中。
张明德在临终时,天上出现了“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9字,说这是上天对忠诚仆人张明德的封号。
上大夫感念张明德的忠诚,于是就建庙奉祀。周武王听说后,非常感动,并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于是,周武王就给逝去的张明德赐了一个宰相封号。
张明德获得了宰相封号,但是他觉得自己不配做宰相,只配做一个好的仆人,愿意侍候更多的人,于是他就化做了一方的土地神,并戴宰相帽,保佑着一方的人们。
张明德成了土地神,成了土地的化身。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这也就是人们之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在周代,正是农耕社会,帝王们特别重视发展农业,带领祭祀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们还想象出了土地神的层次,人们称直接领导最基层土地神的为社神,就是说社神是更高级别的土地神,是管土地神的神。
帝王还为群姓立社庙,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25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人们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我国最早儒家经典《周礼·春官》中记载了“社”的位置:
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
左边为宗庙所在,右边才是社稷。至于使用的材料,建筑用的土有青、黄、赤、白黑5种颜色,并且依照东、南、西、北和中央5个方位配合。社中栽植松、柏、栗、梓、槐五种树木,树亦依循方位而植。
一年之内可分为“春藉田而祈社稷”、“秋报社稷”及“孟冬之月大割社于公社”等3次。在3次社祭中,春祀祭、秋祀祭被称之为常祭。但是冬祭独被称之为“大割”,较春祭和秋祭更为重要。在春、秋、冬三祭中,以每季的甲日作为社祭之日。
在周代的人社中所供奉的社神,民间有4种说法:
其一是五土之神,根据我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著作《孝经》的记载,“社”是五土总神,稷则为原隰之神,而原隰之神又是五土之一,因此社稷或稷社,即是“社神”,亦是五土之神。
其二为勾龙。根据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共工氏有位儿子,名叫勾龙,死为被称为后土。又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记载,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儿子名叫勾龙,他能平水土,死后幻化成了社神。
其三为禹。根据《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的记载,汉人曾将夏禹配飨以官社,视同社神进行祭祀。
其四是修车。根据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引《风俗通》说,修车是共工氏的儿子,喜好四处游荡,足迹遍及天下,死后被人祀为社神。
社祭时要有舞乐,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和音乐。《周礼·春官》中记载:
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傩舞是古代社祭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傩舞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鬼物、跳傩、傩戏等。
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特征,一般都木制假面,扮作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我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
“鸟舞”也是属于社祭仪式之一。有人认为,“履大人迹”是指象征男女之间的一种舞蹈,或称“鸟舞”。“鸟舞”是为了纪念姜嫄而出现的。
传说姜嫄是上古时代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尧、舜、禹时期。当时人们“知母不知父”,因而后稷有被其母姜嫄抛弃的历史记载。
社祭时的音乐,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古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在这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所以说社祭是我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庙会就是在宗庙祭祀的地方进行聚会、祭神、娱乐、购物等形式的活动。我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信仰中孕育诞生的。
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据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黄帝、帝喾、尧、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祭祀。
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因此,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
到了后来,庙会与神话传说的关系变得极为密切,庙会祭祀的神仙种类也开始繁多起来。
第一种是祖先崇拜的对象,如天地人三皇、女娲、伏羲等。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我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
伏羲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她就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女娲的地位,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一是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是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是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第二种是祭祀龙。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很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古代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古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第三种是属于道家的地方性动植物神明。如河北石家庄所辖地区的长仙,即蛇仙、胡仙,即狐仙和兰草神等。
此外,还有以历代功臣、地方人物被当做神仙的。关帝自不必说,再如晋州唐代宰相魏征、宋代杨家将等。
第四种是道家的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灵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吕洞宾等。在河北的苍岩山、挂云山庙会上都有玉皇,一些寺院也有玉皇。
苍岩山庙会在石家庄一带影响很大,在石家庄西部广大区域,盛行对“苍山圣母”的宗教崇拜,人们的道德观念幻出一个行孝施善的圣母形象,成了这一带人们虔诚崇拜的救世菩萨。
从平原之地石家庄七里湾的苍岩圣母庙,到平原山区交汇处的封龙山三皇姑庙,从太行深处的天桂山皇姑庆,到井陉苍岩山福庆寺,祭祀崇拜的香火久盛不衰。而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苍岩山的“苍山圣母”崇拜了。
据考证,苍岩山福庆寺创自民间,1014年,宋真宗敕赐“福庆寺”之名。从宋初到清末每次修葺募化,能得60余郡县的捐助。
而每年春秋庙月,近而冀中,远达山西、河南、山东诸省香客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接踵而至。推其缘由,除了苍岩山自然风光的奇秀引人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山上供奉着“苍山圣母”三皇姑。
旧时庙会,以敬香许愿、还愿为主。井陉境内分4个区轮流值班,每年各区香客将苍山圣母接回,于庙会日,将圣母用銮驾送至景庄,再由景庄开始逐村演驾,直到苍岩山下。
銮驾是一顶八抬殿式敞轿。演驾开始前,将三皇姑的銮驾请到景庄街心,上供焚香祭拜。接着,三声地动山摇的铁炮响过,宣告开始起驾。
演驾队伍阵容庞大,马手由有一定威望及武功的人担任,其右手持9斤麻绳鞭,左手操三尖两刃刀,左挥刀,右甩鞭,于队伍前开道。
驾前全副执事,鸣道锣、龙虎旗,“肃静”牌、“回避”牌排列两侧,轻重乐队吹吹打打。接着是抬供品的人员、童男童女和銮驾,由四大金刚护卫。后面依次为颠皇杠、耍狮子、舞长龙、扭拉花等节目,最后是社火。
演驾队伍浩浩荡荡,途经村庄皆夹道相迎。銮驾一到,路旁众人就地跪拜,恭送过村。銮驾到苍岩山下胡家滩村口,又放三声大炮,苍岩山福庆寺内众僧徒恭候在山门口。
在简短的接驾仪式后,马子头前飞檐走壁,在苍岩山一尺多宽的悬崖边的围墙上快跑3个来回,方才完成使命,最后再把銮驾护送至山上的公主祠内。
这时,各表演队在苍岩山的山门前拉开场面,进行表演。在整个庙会期间,各村的花会、武术等表演队都在此尽兴表演。
在诸信奉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皇姑,她是千手千眼佛,在山西中东部、河北中西部影响巨大,其传说流传极广,被塑造一个反抗父权皇权、弃恶从善的女性典型。
三皇姑的传说早在隋朝时期,就变得人人皆知。三皇姑,为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人称“三皇姑”。妙善喜欢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为尼。因妙庄王逼迫其还俗,而火烧白雀庵,致使数百名尼姑身亡。
妙善于是乘白虎远走苍岩山修行,后因父王得了一种叫做人面疮的怪病,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才能治愈,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为父王治病。
妙庄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为全手全眼菩萨,为其建造庙宇,更塑金身,由于过分激动,竟说成“千手千眼”。
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龙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传达圣旨给修筑者,于是建造庙宇时就给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许多手眼,手里又长眼,即为“千手千眼”菩萨。
届时,方圆百八十里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参会,香客们摩肩接踵。苍岩山庙会节目精彩,使得苍岩山庙会成为热闹非凡的盛会。
[旁注]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著名的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历时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上大夫在战国时,官爵可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在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在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涉及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孝经》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共工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着洪水。在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共工失败了,就暴怒地撞向天柱不周山,使得天塌了一洞。
帝喾《山海经》等古籍载其名俊,号高辛氏,华夏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喾系和颛顼系成为黄帝家族著名的两大系属,我国汉族姓氏多数来自这两大系属。
陶埙气鸣乐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陶埙在八音中属土音,最早文献记载始于《诗经》的中《如埙如篪》,在周代已相当流行,秦汉以后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礼记》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流传39篇,后来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三皇 我国创世神话中的“三皇”是指距盘古开天辟地已经55万年,陆续出现的三位伟大的神祇,称为天皇、地皇、人皇。“皇”的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略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可列为第二级别的神祇。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我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龙虎旗 农村用于祭祀活动的一种三角形旗帜,分龙旗、虎旗、马旗、象旗等动物的旗帜,统称龙虎旗。其大小有多种规格。小则边长3到4米,大则10多米。在一整套龙虎旗中龙旗、虎旗规格最大,祭祀中要走在队伍最前面,其他动物旗帜在规格上、行进徒中不能超过龙旗虎旗。
武术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圣旨 是我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是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阅读链接]
大傩中有12兽,分别为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和腾根,此12兽分别要吃鬼虎、疫、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观、巨、蛊等十一种鬼疫。
其中,雄伯是传说中能吃“魅”的神。伯奇也叫百劳鸟和鵙,原本是人,其父轻信后母谗言将他杀死,变成伯奇鸟,父亲发现错杀后,便射死了后母。
伯奇变成了鸟,但心明如镜,故能知恶魔、吃恶魔。强梁又叫疆良,虎首人身,四蹄长肘,是能衔蛇操蛇的神。强梁与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两类鬼疫。